《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八:南北朝乐府民歌
朱剑心著作集:乐府诗选注
作者:朱剑心
乐府学(第九辑)
作者:吴相洲
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八: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民歌又一次大放异彩的时代。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很大,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色。它们不但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创新。
1.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 吴声歌' 和' 西曲歌' 为主,约500 首。此外,《杂曲歌辞》和《杂曲谣辞》中也各有少数几首。' 吴声歌' 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一带),' 西曲歌' 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一带。自东晋偏安江南以来,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社会比较安宁。' 凡百户之乡,布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南朝乐府民歌就是在这种柔媚轻曼的风尚中流行起来的。
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比较,内容显得狭窄、单调,多数是比较健康的情歌,也有一些情调低级、庸俗的东西。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农村,而是来自长江流域的繁华都邑,主要反映当时都市里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趣。二是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的封建统治者,多是苟安江南、生活圈狭窄、追求声色享乐的腐朽人物。他们大多爱好民间的风情小调,而且自己能弹唱。
在这种情况下,乐府机关采集的自然几乎全是'郎哥妙意曲,依亦吐芳词' 的情歌。这些情歌多出自商贾、船户、妓女、婢妾之口,它们从各个角度细致地刻画了爱情生活中的离合悲欢,无不真挚感人,如:
'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作蚕丝》
' 打杀长鸣鸣,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读曲歌》
' 侬作北辰里,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 ——《子夜歌》
' 杂曲歌辞' 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代表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最高成就的诗篇: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北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全诗描写的是一个少女对她旅居江北的爱人的一年四季的相思之情,从语言的提炼和诗的情调上看,是经过文人润饰的。诗中并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而只是通过' 折梅' 、' 采莲' 、' 望飞鸿' 等一些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来逐步转换时序。全篇将人物置于活动的环境之中,步步深入地抒发了她思念情郎而不得的曲折、深沉的情绪。此诗多次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比喻' 莲子' 谐' 怜子' ,' 莲心' 谐'怜心' ,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又运用了民歌惯用的' 接字' 法,首尾相衔,加强了诗的节奏美。结句' 南北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涉想新奇,余味无穷。全诗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柔媚的画,使人对这个少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急切、怅望情态深感同情。无疑,《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在艺术形式上最成熟、最精巧的诗篇。
2.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 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现存约60多首。' 鼓角横吹曲' 是北方民族马上演奏的、乐器有鼓有角的军乐,输入齐梁后,梁朝乐府机构录存,因冠以' 梁' 字,后世沿用,故谓' 梁鼓角横吹曲'。此外,有少数收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
北朝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入据中原,北方长期处于大分裂、大动乱中。北朝乐府民歌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北朝200 多年间的社会现实,战斗性较强,具有雄健勇武的气概和豪迈率直的情感,形成了与南方不同的色彩。
如堪称千古绝唱的鲜卑族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种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是北方独有的伟大的自然景象,又是北方经济生产的独有形态,比起南方的民歌来完全是两个天地。
北朝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反映北方各民族遭受战乱和流离之苦的,如:
'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隔谷歌》)
' 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童男娶寡妇,壮女哭杀人。' (《紫骝马歌辞》)
'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
这些民歌以愤怒的笔调,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大量死于战争的现实。
北朝乐府民歌中,反映贫富对立、贵族对人民的压榨的也不少,如:
'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幽州马客吟》)
'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雀劳利》)
有反映北方民族勇武精神的,如:
'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折杨柳歌》)
' 男儿欲作健,结伴何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企喻歌》)
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
' 谁家女子脂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
' 肃肃河中育,育熟须含黄。独坐空房中,思我百媚郎。' (《淳于王歌》)
北朝乐府民歌艺术成就最高的要属叙事长诗《木兰辞》,全文如下: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歌叙述了女英雄木兰乔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是一个勤劳普通的织布姑娘,在战争到来时,她毅然改扮男装,替父从军。她万里纵横,十年征战,屡建战功。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只愿重返故乡。当她'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时,战将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功勋卓著的' 壮士' 是位女郎。原作以戏剧性的构思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意志坚强、向往和平、纯朴高尚的女英雄形象。从木兰从军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木兰的英雄行为突破了' 女不如男' 的封建传统观点,也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的猛烈冲击。千百年来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位压倒须眉的巾帼英雄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 双璧' ,它们异曲同工,先后辉映。《木兰诗》叙事生动,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复叠和排比的铺张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复叠最精彩的是' 爷娘闻女来' 一段,活泼明快的节奏,可使读者和主人公一起共享胜利的喜悦。繁简得当又是该诗的一大特色。繁则极繁,如开头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的情节都很详繁,这种夸张铺叙渲污了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简则极简,十年征战,艰苦备尝,只用' 万里赴戎机' 等6句30字就包举无遗。诗的结尾用雄雌兔作比喻,不仅表现了民歌特有的活泼幽默,而且传达出劳动妇女独有的纯朴感情,耐人寻味。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诗篇。
在艺术形式上,南朝乐府民歌最突出的特点是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而《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篇幅大都比较长。其次是语言清新自然,情致宛转,'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第三是双关隐语的广泛运用,增加了表情的委婉含蓄。北朝乐府民歌内容丰富,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率真坦荡,风格豪放刚健,体裁形式多样,不但有五言四句,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在艺术上有其独创性。它没有所谓的一唱三叹的嫋嫋余音和巧妙的双关语,与南朝乐府民歌形成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