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漫谈 ▏初之气谈“风”之风气之治
考《黄帝内经》诸篇论述,风气偏盛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六丁年的木运不及、六壬年的木运太过、六己年土运不及以及厥阴司天在泉和厥阴风木胜复。
六丁年木运不及,“岁木不及,燥乃大行”,肝木受邪,燥气劫肝木之阴血,阴虚风动,此其一也;燥气主收敛,风木被抑,郁而化火,火盛生风,此其二也。总的来说,六丁年之风源于肝木之不足,燥气偏盛,所以其治疗原则为“资其化源”“损有余,补不足”。陈无择乃立苁蓉牛膝汤,廖稀雍谓:“苁蓉咸能润下,温不劫津,坎中之阳所必需;熟地苦以坚肾,湿以滋燥,肾中之阴尤有赖,阴阳平补,不致有偏胜之害矣。再复当归、白芍辛酸化阴,直走厥阴之脏,血燥可以无忧。但为火所复而寒热,而疮疡,问尝思之,则知一从少阳,始为寒热;一从少阴,始发疮疡。木瓜之酸泄少阳,甘草之甘泻少阴。合之牛膝、乌梅俱主寒热;鹿角一味,专散疮疡,且止少腹痛。姜枣和营卫止泻痢,同一补肝,而法有不同如此。”
六壬年、六己年虽然一为风木太过脾土受邪,一为脾土不及风木乘之,但是其总的病机皆为肝木乘土,所以总的治风原则便为培土制木。陈无择立有六己年白术厚朴汤(白术、厚朴、半夏、桂心、藿香、青皮、炮干姜、炙甘草)和六壬年苓术汤(茯苓、白术、厚朴、青皮、炮干姜、半夏、草果、炙甘草、姜、枣),此二方皆用白术、炙甘草、以健脾益气,培补中焦;干姜、半夏、厚朴以温中燥湿,青皮泻肝木;不同点在于土运不及之年用藿香、肉桂芳香醒脾,温中补土;而六壬年苓术汤用茯苓淡渗利湿,草果芳香化湿,又加了生姜、大枣;其实二者的制方思路基本相同,都是温中健脾祛湿,清泻肝木;在临床中,如果湿浊偏盛,我们也常常合方二用,藿香、肉桂、草果既能芳香化湿,也起到风能胜湿的效果;再加上茯苓的淡渗利湿,厚朴的苦温燥湿,所有的治湿法也都在里面了。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又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厥阴司天和在泉,治风的君药皆为“辛凉”,厥阴风木其气主春升,其性温,所以用味辛的药物疏风,性凉的药物清热;“佐以苦,以甘缓之”,方药中认为:“苦味的药物多属寒凉药物。用它可以增强对风热疾患的清热作用。同时也可以对辛味药物产生监制作用。甘味的药物,多具缓中补虚的作用,亦即具有缓和和补益作用。用它可以缓和疏风药物的副作用,使疏风药物不致疏散过甚。”用五行概念来说,风在五行属性上属于木,辛凉在五行属性上属于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即以金制木,亦即前文以“所胜平之”,“所胜治之”之意。“苦”在五行属性上属于火,“甘”在五行属性上属于土。佐以“苦”,即以火制金,使辛味药物不致辛散过甚。佐以“甘”,即以甘补土,使土不致由于木气偏胜而受损。这里除了前述以“所胜平之”,“所胜治之”以外,还有“治未病”之义。张介宾注此云:“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甚,故以辛散之。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谓也。”即属此义。
风气的司天在泉治则不同之处在于,厥阴在泉,还需要“以辛散之”;厥阴司天则是“以酸泻之。”我个人认为,造成治疗原则有异的原因在于:在泉之气主下半年,也称之为地气,下半年相对来说气候偏寒,为了防止风木之气不升,则在必要的时候“以辛散之”;司天之气主上半年,也称之为天气,而且上半年气候偏温,风木之其可能有上亢之虞,故而“以酸泻之。”这也符合《内经》“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原则。方药中认为:“至于“以酸泻之”一句则是指风气偏胜时,临床上可以配合使用酸味药物来作治疗。根据《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精神,结合我们自己的理解,所谓“辛补酸泻”,意即肝主疏泄,肝病则疏泄失职。其疏泄失职之由于肝气不及者,应用辛味药物以增强其疏泄职能,使肝的作用恢复正常。由于辛味药物其治疗作用主要是增强肝的疏泄作用,所以对于肝来说是以辛为补。如果其疏泄失职是由于肝气太过,肝阳偏亢者,则应用酸味药物以收敛其偏亢的肝气,才能使肝的作用恢复正常。由于酸味药物主要是收敛偏亢的肝气,所以对于肝来说是以酸为泻。所以临床上对于风病,肝病是属于风热者,在治疗上不论是司天之气或在泉之气风气偏胜,都应该治以辛凉。如果风气过盛,肝气过亢时,则又应同时合用酸味药物以收敛其偏亢之肝气,使肝的作用复得其平。因此这里“以酸泻之”一句,只是对前文“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的补充,与前文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收之。”
厥阴风木之胜,则脾胃受克易于发病,所以当以甘味培补中焦,用苦味清凉之剂泻脾胃壅塞之气,佐用苦泻辛散药疏泻肝木过盛之气,再用酸味药收敛横逆之木气。“甘清”,即味甘性凉的药物。“苦辛”,即苦寒和辛散药物。“酸”,即酸收药物。此与前文所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及“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之义基本相同。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当厥阴风木以复气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必然是因为太阴湿土太过而乘肾水,此时风木倍盛,肝气横逆而为病,治用酸寒之剂敛肝泻肝,佐用辛味药伐肝,再用甘味药缓肝之急。针对复气“治以酸寒”,方药中认为:“因为复气是一种气候变的自稳调节,必须很快加以控制,以求尽量减少产生新的偏胜。风气偏胜,意味着气候偏温。一般情况下清可胜温,用凉即可。而厥阴之复时,由于此偏胜的风气属于复气,所以需要用寒,以期尽快控制过甚的温热。”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运气解】桂枝汤为治疗六经中风的总方。其制方原则也是符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的治风原则,只不过张仲景时代处于小冰河期,气候寒冷,风多兼寒,所以“治以辛凉”,易为“治以辛温”的桂枝,其余甘草、大枣的“以甘缓之”和白芍的“以酸泻之”完全符合经旨;“佐以苦甘”也是从风热角度说,有热则加苦寒之品以清之,比如柴胡桂枝汤中的“黄芩”;所以无论研究《伤寒杂病论》还是《黄帝内经》都需要灵活思考,而不是拘泥于条文,还要结合临床。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运气解】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首载于“伤风病脉证并治篇”中,治疗“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治以柴胡之辛凉,佐以黄芩之苦,缓之以人参、甘草、大枣之甘,散之以半夏、生姜之辛
【组成】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
【运气解】侯氏黑散见于《金匮要略方论》,“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大风,治以菊花之辛凉,《药性论》云:“治身上诸风”,《本经疏证》曰:“治大风”;佐以黄芩之苦,缓之以白术、人参、防风之甘,《神农本草经》曰:“(防风)主大风”,《名医别录》曰:“(白术)主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以细辛、桔梗、当归、干姜、川芎、桂枝之辛散之;以“矾石”之酸寒泻之。
【组成】半夏、五味子、枳实、茯苓、诃子、炮干姜、陈皮、炙甘草、枣仁。
【运气解】本方为陈无择治厥阴司天方。缪问曰:“风木主岁,经谓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湿化乃行,治宜辛以调其上,咸以调其下,盖辛从金化,能制厥阴,咸从水化,能平相火。揆厥病机,或为热,或为寒,耳鸣、浮肿、掉眩,温厉,病非一端,方如庞杂,然其用药之妙,非具卓识,何从措手哉?此方是配合气味法,论其气,则寒热兼施;论其味,则辛酸咸合用。有补虚,有泻实,其大要不过泻火平木而已。半夏辛能润下,合茯苓之淡渗,祛湿除黄。枣仁生用,能泻相火。甘草功缓厥阴,风在上,以甘酸泄之,火在下,以五味子之咸以制之。《别录》载五味有除热之功,非虚语也。炮姜温右胁之冷;枳实泄脾藏之湿;橘皮、诃子,醒胃悦脾,无邪不治矣。”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运气解】银翘散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疗风温的主方,所谓风温,即风邪与温热之邪相合而侵犯于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方中用薄荷、淡豆豉的辛凉以治风,散之以荆芥、桔梗之辛;剩下的银花、连翘、牛蒡子味苦以发之,竹叶、甘草味甘微苦为佐。
治风剂非常多,唐宋古方皆可以此法分析,但以风所夹杂之邪不同而稍异,此不赘述。
乙酉年十一月初四日,赵,二十六岁,六脉浮弦而数,弦则为风,浮为在表,数则为热,证现喉痛。卯酉终气,本有温病之明文。虽头痛身痛恶寒甚,不得误用辛温,宜辛凉芳香清上。盖上焦主表,表即上焦也。
桔梗(五钱)豆豉(三钱)银花(三钱)人中黄(二钱)牛蒡子(四钱)连翘(三钱)荆芥穗(五钱)郁金(二钱)芦根(三钱)薄荷(五钱)煮三饭碗,先服一碗,即饮白开水,热嗳一碗,覆被令微汗佳。得汗后,第二三碗不必饮热水。服一贴而表解,又服一贴而身热尽退。
初七日,身热虽退,喉痛未止,与代账普济散。日三四服,三日后痊愈。(《吴鞠通医案》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言:“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即言治疗风气为病,多采用以辛味为主的具有疏风作用的药物,故以银翘散加减,风热淫于表,采用辛凉治疗,佐使药配合苦味以降气,甘味缓急。药用辛凉解表的金银花、连翘配伍,“清络中风火实热,解温疫秽恶浊邪”(《重庆堂随笔》)。薄荷辛凉、牛蒡子辛苦寒,二者疏风散热,清利咽喉头目。荆芥、豆豉虽然辛温,但与辛凉药物配合,可以增强辛凉药物的解表能力。针对风热邪气,“以甘缓之”则防止热邪伤津,配伍芦根、桔梗、人中黄清肺热,滋养阴液。针对本年运气异常导致阳气不能潜藏,风热阳邪郁于体内,以郁金散厥阴郁结。
王某,女,47岁
主诉:面部干痒红肿一周余,于2019年2月25日就诊。
问诊了解到:患者生于1972年,去年春季曾发面部过敏,干燥瘙痒红肿,治疗后痊愈;近日因更换面膜,面部再次过敏,眼周及鼻唇周干痒,症状较去年轻,眼周轻微红肿,抚之热;眼干流泪;多梦;纳差嗳气,口中无味;胸腹支满,脐周不适感;困倦乏力懒言;月经量少;怕冷;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腻;左脉弦细,右脉弦略浮
白术厚朴汤合荆芥散化裁:
生白术10g制厚朴5g姜半夏5g广藿香8g陈皮8g生甘草10g荆芥5g防风5g赤芍8g乌梅8g薄荷5g(后下)炒蒺藜10g枳实5g木香3g(后下)党参10g
7付,水煎服,日一剂。
按:患者生于1972年木运太过之年,风木盛行,脾土受邪,素禀脾虚风盛之质;今逢己亥年土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初之气厥阴风木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土虚而风火亢盛,上扰头面空窍而发病,治宜培土制木。方用己亥年运气方白术厚朴汤和荆芥散化裁。因其皮肤红热略肿,舌未见寒象,故去干姜、易诃子、羌活为乌梅、薄荷以疏风散邪;全方用药不失“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之经旨。
(作者:陈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