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泰伯篇(十六)
01
原 文
泰伯第八
0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02
释 解
孔老师说:“有一些行政者:外表进取狂放,却缺乏内在的率直真诚;样子憨厚天真,却没有内心的朴实恭谨;貌似木讷虚心,却不守信用于人以诈欺。对于这些丢失直、愿、信之天性的行政者,我真不知道会成就什么样的为政之德了。”
03
释 字
侗
《说文》:侗:大貎。从人同声。《诗》曰:“神罔时侗。”他红切。
《说文解字约注》:侗:徐锴曰:“按字书:长大也;又未成器之名;又痛也。”舜徽按:侗之言侹也,谓躯干长大,挺然直立也。下文:“侹,长貎。”侗、侹双声,一语之转也。人之未成器者谓之侗,亦犹木一枚谓之梃,铜铁朴谓之铤耳。今湖湘间骂人长大而痴顽无知者曰一侗,乃轻蔑之辞,盖古之遗言也。许所引《诗》,乃《大雅·思齐》篇文。今本作恫,毛传云:“恫,痛也。”恫乃正字,许引作侗,为假借字。
《广韵》:侗:杨子《法言》云:“倥侗,颛蒙。”大也。直也。一曰长大。他孔切。
汉字“侗”从人同声,表示男孩长得高大,体貌外表似成年人。本义是长大,又指大的样子,引申指幼稚无知。又通僮,表示幼童。本章定州简本为“俑”字。
悾
《广韵》:悾:悾悾,信也,慤也。
《正字通》:悾:苦公切。音空。《六书故》中无所有也。又诚也。任昉《劝进笺》:“实有愚诚,不在悾㱁。”又无能貌,语悾悾不信。又董韵音孔,悾憁倐不得志也。又送韵音控,义同通作倥。
汉字“悾”从心空声,空,从穴工声,“工”本义为工具,引申为人做工,指工匠。“空”本义是古人凭借人力,表示使用工具挖掘出具有空间的洞穴,即古人居住的空间。“悾”字《说文》未收,本义为用心挖掘洞穴。《六书故》:“悾,中无所有也。”表示空虚、心虚、虚心之义,引申为真诚、诚恳。叠词“悾悾”是表现出虚心木讷的样子。本章定州简本为“空空”二字。
04
素 说
前一章老师通过周乐的纯正之美妙,强调的是乐在成德教化中的作用,告诉人们礼乐文明中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偏废,更不能缺一,期望为政者能通过礼乐之善良的熏陶和融,从而实现礼乐的教化、修身、成德的作用。本章承接前章“乐”的成德教化的面向,告诫人们成德之“乐”是以“礼”之约束为前提的,没有“礼”约束的“乐”,可使人在狂、侗、悾悾之中丢失人性之善。老师通过为政者的“志之狂放”、 “天真之侗”、“虚心之悾悾”,让人们把握为政行道时,需要守死“直”、“愿”、“信”之善道天性方能成其德。老师说:“有一些行政者:外表进取狂放,却缺乏内在的率直真诚;样子憨厚天真,却没有内心的朴实恭谨;貌似木讷虚心,却不守信用于人以诈欺。对于这些丢失直、愿、信之天性的行政者,我真不知道会成就什么样的为政之德了。”本章通过“狂者失其直、侗者丢其愿,悾悾者抛其信”,是天下之乱的根源,告诫行政者守住直、愿、信的天性才是行政之正道,是成就为政之德的起始用力处。
本章需要注意“狂、侗、悾悾”本是一种积极可向上的才能,孔子在本章中和“直、愿、信”对举,是肯定了其才能在成德中的作用和位置的。因此将“狂、侗、悾悾”作为负面表述是不妥当的。我没有将“狂”理解为“狂妄”,“侗”理解为“无知者”,“悾悾”理解成“无才者”,目的在于肯定狂放者的进取正直,天真者的憨厚,木讷者的信实。子安宣邦在《孔子的学问》(吴燕译)一书中释解道:“仁斋古义'狂者,意高而无检束之谓。’侗,依朱子注,解为'无知貎’。悾悾,'无能貎’。'意高者不事矜饰,宜直矣。无知者有所畏惮,宜愿矣。无能者不解作为,宜信矣。而今皆不然,则是弃才也。虽圣人不知所以教之,人其可不知所耻哉?’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说,'狂’'侗’及'悾悾’虽然各自都有消极的一面,但亦不失为一种才能,然而一旦它们失去了作为才能具备的优势,那么即便被舍弃也不足惜了。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则朱子把'侗’仅仅理解为无知,'悾悾’视作无能,就解释不通了。……(子安译)狂傲且有大志,却不够正直;虽然有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却不能勤勉努力;虽然愚钝正直,却没有信靠之心。我拿这样的人没有办法。”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