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院前急救,拯救生命 ——上海在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仪
2017年5月2日下午,一名加拿大籍旅客在浦东机场2号航站楼国际入境大厅因心搏骤停突然倒地,经第一时间心肺复苏、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除颤后,旅客得到成功救治。这是本市公共场所设置AED后实现成功抢救的首个案例。
往昔l上海
事发地点附近使用的AED设备
往昔l上海
5月2日下午2点44分,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国际旅客到达安检通道上,60岁的加拿大籍旅客突然倒地,面色、嘴唇发紫,心跳、呼吸停止,随行的外籍乘客火速为他心肺复苏,并呼叫周围人群取用AED。检验检疫机场局旅检科工作人员迅速取出红十字会设置的AED赶到患者身边,进行电除颤准备。此后,在机场120急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医务人员运用AED心电除颤,患者逐渐有了反应,情况开始好转,心跳、呼吸恢复,脉搏可触及,紧急抢救成功!随后,医务人员立即将患者转至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开展进一步救治。
被救的加拿大乘客转危为安
AED又称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便携式、专为非急救人员设计的医疗设备。其最大特点是无须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只要根据录音提示,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非医务人员接受4小时学习演练,都可完全掌握。
在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猝死病例约54.4万例,发病率居全球各国之首。其中,约15%发生于公共场所,40%发病时没有他人在场。心脏骤停不同于其他突发性疾病,4分钟内是挽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因此在公共场所配备AED十分关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AED已将抢救成功率从5%提高至40%,其中美国平均每10万人配备199台,日本每10万人配备235台。而我国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仅约1%。
往昔l上海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看望被救的乘客
往昔l上海
2014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与市应急办开始策划在公共场所设置AED。2015年9月世界急救日期间,正式启动了在公共场所试点设置AED公益项目。以公益项目的形式推广设置AED,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上海是首例,这同时也填补了上海在构建群众性自救互救安全网络中的一项空白。
201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明确“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市民,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和单位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等,为项目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同年,上海市红十字会与市120急救中心共同开发的“AED地图”上线。市民关注“上海市红十字会服务号”或者“上海120”就能找到AED地图。通过AED地图,可以即时查找到附近是否有AED。如果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如大型购物中心),市民找到地图上有AED,即可通过询问工作人员的方式,迅速取用。
对机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红十字系统已在全市设置AED超过2000台,设置点包括机场、轨道交通、火车站、大型商业中心、公交枢纽、学校、体育场馆、旅游景点、星级酒店、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心搏骤停高发的场所。通过配备的AED设备,先后已有9名心脏骤停患者获救。同时,市红十字会也在全市开展心肺复苏、AED操作和救护技能培训,进一步普及救护知识和技能。
往昔l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