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不节生胃病,一方一穴说胃炎
我们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饮食要规律,不然会得胃病”,尤其是“饿出胃病”,为什么跟饮食有关,怎么就是饿的。
我们从西医的角度谈一谈,然后说一说中医的应对方式。
胃炎有急性、慢性之分。
急性多是短时间内超过了胃的调节能力,比如大量饮酒/烈酒、过冷过热食物、粗糙坚硬食物、非甾体抗炎药。
胃是有屏障的,酒精损伤、坚硬粗糙划伤、非甾体抗炎药减慢修复、过冷过热则刺激。需要说明的是非甾体抗炎药就是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最常见到的如阿司匹林,说明书上说饭后吃,就是这个原因。感冒会伴有酸痛,也用的解热镇痛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钠,至于疼痛的止痛药布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急性胃炎现在挺常见的,我们注意避免对胃的刺激,即不要空腹服用。
这次主要说慢性胃炎,通常没什么症状,就是吃完东西感觉饱胀、打嗝。多伴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目前已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就是“病从口入”。
所谓大家知道为什么叫胃“炎”了吧?是感染呀!
正常的、轻浅的叫“浅表性胃炎”以胃胀为主,做胃镜见到黏膜充血、小的出血点/糜烂,再继续发展就可以见到胃溃疡以胃痛为主,再继续发展而有胃穿孔,甚至消化道大出血。我们可以简单的这么理解,食物的消化需要“胃酸”,到了饭点没有食物进来、或者进来的不够,胃酸按照原定计划分泌,就会腐蚀胃黏膜,这就“饿出胃病”了。
不正常、严重的叫“萎缩性胃炎”,顾名思义,胃不干了,胃酸分泌减少,那就不能消化吸收,所以多会伴有恶性贫血、消瘦,然后会有向胃癌发展的可能,这算另一种意义上的“饿出胃病”。
从中医角度而言,调理方式就很明确了,首选养胃健脾解决腹胀呃逆,其次和胃,对于饮食不规律的胃酸分泌过多燥湿、对于营养不吸收的胃酸分泌过少生津。推荐一个食疗方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芍药6g、甘草6g、大米60g
参苓术草,此为补脾胃基础方、经典的,四君子汤。
芍药、甘草是缓急止痛、养血生津的名方,芍药甘草汤。
使用注意:
①上述药材洗净后,加水700mL大火煎30分钟,滤去药渣取汁,加入大米,大火煮沸后改小火至粥成。
②药物均为甘甜之品,所以适合代餐使用,尤其是早餐。
③如果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加三七5g。三七活血化瘀、去瘀生新,活血化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抗肿瘤,去瘀生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保护胃黏膜。三七归属五加科,跟人参是一个科,又称“参三七”,具有补虚扶正之功,有“金不换”之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的沈超群,以药膳益气舒络方(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0g、三七5g、赤芍10g、粳米60g)进行临床观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单用口服维生素酶片+根治Hp45例,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4%。加用药膳47例,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5%。
表面上看有效率差距不大,但是药膳组的痊愈、有效比例更高,即质量有保障。而且胃镜下直接观察,其有效率分别为66.7%、87.2%,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药膳方 |
适用范围 |
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0g 芍药6g、甘草6g 大米60g |
季节:四季均可 |
年龄:各年龄均可 |
|
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 |
|
能否长服:能 |
|
方式:煮粥代餐 |
脘就是胃。作为胃的募穴,调理胃病自然不在话下,因为穴位后面就是胃。
作为“腑之大会”,调节全身机能。
合适的方式是艾灸,用温热的热量刺激、加艾草本身温性药用、再加穴位经气刺激,一穴三用,具有“舒”、“散”特点,相对更佳;艾灸距离穴位3cm左右,可以自行调节,接受温热刺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