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去的三个故事,年轻的你很难感同身受

01

第一个故事

有一次,到医院检查,候诊区早就没了位置,我就倚着一台自助机发呆。

不久,有人轻拍下我的肩膀,转过头,我看见一头白发,和一张整洁消瘦的脸。
是一位老阿姨,大概60多岁,衣着朴素,微弓着腰,用卑微的语调乞求说:
“您帮我看看吧,怎么出报告,医生都没时间管我。”
我忙接过她的挂号单,扫描打印,她双手合十,连连感谢,接过报告走了。
又过一会,终于喊号到我,但诊室门口围着很多人,我挤进去,推开门。
忽然,有人猛的一挤,我一个趔趄,脑门重重撞在门框上,来不及喊疼,就看见一个消瘦的背影冲进去,是那位老阿姨。
她抢到医生面前,把各种纸张、票据摊出来。但年轻的医生没看她,冷漠地说:出去排队。
她发出艰难的声音,小心翼翼:我等了半天了,没人管我。
没有回答,一段尴尬的沉默后,她退了回来,看见捂着脑袋的我,愣了一下,连忙绕道走了。
这件事,让我想起和父亲的一次对话。当时,刚目睹一位老人在银行大吵大闹,我吐槽说为老不尊。
父亲摇摇头说:这个人,文质彬彬的,不是粗人,倒退10年,他肯定不会这么做。他这么凶,是因为无助,想保护自己
撞我的阿姨何尝不是,她鲁莽的举动,只是对一次次碰壁的冷漠,作出无奈的抗争。
如果你陪父母去过医院、银行、政府,你就能感受到,面对社会---这个飞速发展的庞大机器---他们恐惧、无奈和怨愤。
他们经历过少年、青年、中年的过程,曾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那时,他们自信、从容、笃定。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高峰滑过,成为社会的从属,失去资源,失去话语权。
如果中年危机是强者意识到大权旁落的恐慌,老年,就是江山颠覆后的屈服和逃避。

02

第二个故事

3月份,我开始尝试早起,每天5点起床,沿着小区附近走圈。

每次经过大门垃圾区的时候,都会看见一个黑影,不停晃动,走近了却又消失不见。

我觉得奇怪,一度怀疑有贼,警告家人小心。

直到有一天,我妈神秘地告诉我:

“你知道吗?3单元那个老太太,总是遛条灰毛泰迪那个,她的养老钱都被儿子卷跑了,现在每天早晨去捡废品,怪不得不去跳舞了。”

原来如此。

我还奇怪:她不是有养老金吗?

“那怎么够,听说他儿子跑路之后,那套房的房贷得他们老两口还。”

“我记得她家有过不少古董,好像还拿去投资了?”

“不是,上当了,是个什么骗子开的公司,专唬这些老头老太太的,给一堆废铜烂铁交钱。”

“好吧,妈,你们可千万别瞎投钱啊,你看我爸前几年扔进去多少。”

这种对话,在无数个家庭发生,我们都担心父母的钱被骗走:一半给了保健品,一半给了理财骗子。

他们年轻时不这样,那时候,他们觉得自己一直强大,从不担心养老。但老了之后,他们才发现大权旁落,收入微薄,只能寄希望于投资。

于是,这笔钱就被骗子们盯上了,前几年,是蚁X神、万里X造林;现在,是MMM、P2P、虚拟币。

当子女劝说时,他们又显得格外固执、倔强,心里并不服气:老子当年不比你差,现在也不会靠你。

更多时候,他们不是为了自己。

我爸就说:我那不是想为你多留点钱吗,免得你每天那么辛苦。

03

第三个故事

大学时,微观经济课,老师让我们就中国人的养老方式举例,然后按稳定性依次排序。

第一种,养儿防老?

这是我们最传统的养老方式,多子多福嘛。

老师笑着说:那是从前,现在看看你们,哪个不在啃老,将来别骗你爸你妈的钱花就行。

第二种,把钱存进银行?

老师重重地敲了敲黑板,语重心长:通胀啊,同学们,通胀,能跑赢吗?

第三种:买房养老?

老师点点头:可以,但是注意:第一门槛高,不适合所有人;第二,集中化导致稀缺性,不是所有城市的房产都适合投资。

我们挠头,又七嘴八舌地补充:黄金、国债、指数基金?还有人说:中石油股票!

老师抬起右手,轻挥两下,示意安静。然后,他说:

要知道哪种养老方式好,首先要区分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

投机:只能靠差价来盈利,一个人赚钱,必须来自于另一个人的亏损,只是财富的再分配,零和游戏。

比如:期货、炒房、黄金、古玩、不分红的股票。

一切投机,都是不稳定、不确定的,你可能赚钱,也可能赔钱,和赌博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投资:产品本身可以衍生价值,创造新的社会财富,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利。

比如:储蓄、年金、房租、分红的股票、定期票息的债券、一个优秀且孝顺的孩子。

投资的收益是稳定且确定的,只有投资性的产品,才适合养老。

你们记住,老师严肃地说,养老产品有三个要素

第一,稳定且确定的收益率,也就是安全;

第二,利率长期保证,足以跨越一个经济周期;

第三,带有强制性,不会被随意挪用。

记住这三点,再从你们知道的所有理财产品中筛选排序,不同时期,排序并不固定。

课堂的最后,老师说:

社会和子女的尊重,是老人对外的尊严;稳定的养老钱,是他对自己的尊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