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和辨证。所谓四诊就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获取病人临床信息的方法。望是指用眼睛看,看什么呢?望神、望色、望形态、望五官、望舌象、望分泌物和排泄物等;问是用嘴巴问,包括问病人本人,还包括问其它相关人士,比如家属,目击者等;闻,既是指用耳朵听,也是指用鼻子闻气味;切,是指用手触摸患者的身体以了解病情,既包括切脉,也就是俗称的摸脉,也包括切腹、切四肢、切躯体等各种触摸身体以获知病情的方法。比方说伤寒学的腹诊,就非常重视对腹部的触摸。

八纲是由程钟龄首先总结提出的一种辨证纲领,现在已经成为公认的最简洁、最重要、最基本的辨证纲领,因此将它从辨证中提出来,单列为一个内容来重点讲解。所谓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可以称为阴阳六变,以阴阳为总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临床上诊治病人,辨清八纲是最基本的要求。

辨证主要讲述各种不同体系的辨证方法,其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辨清疾病的本质。不同辨证方法只是从不同角度出发,以求更清晰、更简洁地发现和描述疾病本质而已。因此不同辨证体系只有角度的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绝不可能用某种辨证方法辨出某证,而用另一种辨证方法却辨出与之相反、相矛盾的疾病本质出来。

常见的辨证方法包括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之间也经常相互联合使用。例如脏腑辨证就常常与经络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联合使用。而六经辨证也常与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

不同辨证方法是否需要联合使用,除了与病情需要有关系,也与医生的观点和习惯有关。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记住,辨证方法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选择合适的辨证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实质。辨证方法本身并无所谓的优劣之分。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与前面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不同,我们中医诊断学是与实践结合更紧密的一门学问,所以首先要强调学以致用。任何在中医诊断学中学到的内容,都要经常地在工作、生活中付诸实践,多看多想。比如面对病人,或者亲朋的省疾问病,一定要四诊合参,一定要仔细体会脉象变化,仔细观察面色改变,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自然会对诊法有更深入的体会。接触的每个病例一定要想办法辨出具体而清晰的病机,久而渐熟,思路自然清晰准确。

当然,理论的学习也非常重要。没有理论的实践,不过是无意义的重复而已。因此,一定要在已经学习过的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上,认真研习每症所主之病,理解为什么某症即主某病,道理何在。中国人经常讲,天大地大,道理最大。学中医,最重要的是要讲道理。道理清楚了,才能举一反三,才不会执于一端而不知变通,也不会漫天暇思,而无定见。

比如大家常说摸脉比较难学。所谓“在心易了,手下难明”。但是如果连二十四脉象有哪些,何脉所主所证,脉理如何都不清楚,又怎么敢说“在心易了”呢?心中未了,指下如何能明?这种情况,看多少病人,摸多少脉都没有用。必须先将基础的脉学知识推演纯熟,记忆清晰,再多多训练,仔细体会,自然能有所得。初学时略有小得,自然就会大有成就感,也就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读书的时候,在一个学雷峰日,我们班上组织出去义诊。刚刚学过中医诊断学的我接连通过脉诊“预测”了几个病人的症状,于是信心大增,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就自然对脉诊情有独钟。这就是个典型案例。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对中医诊断学,首先是要学习理论,要搞清楚来龙去脉。在之后的讲解中,我也会比较重视“为什么”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会有帮助。

其次就是要多多训练,理论结合实际。比较幸运的是,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如果没有病人可诊,大家尽可以观察周围的各色人等,自然会别有一番体会。

END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