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恕和”仁之风——《论语》悟读【275】
仁作春雨润万物,爱如东风泽千秋。
《论语》第十二篇第二章: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举行重大的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朝中无怨,在家里无怨。
【悟读】
里有仁风春意永,家余德泽福运长。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境率最高,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仲弓问仁,夫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仁的内核。
其一,“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一个“敬”字,敬为礼之本。
“敬”,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从“茍(jì)”从“攴(pū)”,会意字。金文的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一只手拿着棍子或鞭子,两相会意,表示手举着木棍,用口吆喝着,有戒和慎之意,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恭敬。敬以合适的仪式表现出来,则为礼。
其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个“爱”字和一个“恕”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短短八字,蕴藏着做人的真义。其真正的内涵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其潜藏的逻辑是,你种下什么,将收获什么。非理性的对待他人,收获的往往是自食其果。
爱人,指把自己当人看,也把别人也当人看。唯有爱人,方能将心比心,宽厚恕人;唯有恕人,方能己所不欲,不施于人。
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把别人当成自己,此是“慈悲”;而后,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把自己当成自己,此是“自在”。
一般而言,一个内心无爱之人,是不会恕人的。
其三,“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强调的是“和乐”的思想。
一个人只有内心和乐,才能有爱;只有有爱,才能有恕;只有有恕,才能有敬;只有有敬,才能有礼。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谁可以独自游离于世界之外。故此,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上最好的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