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解读大青龙汤
作者/马培锋 河北省沧州二院
大青龙汤方药组成及相关条文: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护理法: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方证: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分层解读:
前后呼应读条文: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8条以“中风”起,后与“汗出恶风”的桂枝汤证鉴别,是告诉我们,所言中风,是因为里面应该有“汗出”,大青龙汤内含治疗汗出的“越婢汤”,症状类似中风,但后又以“汗出、恶风”为禁忌,因为本方重在“不汗出”是表实证,非表虚证的汗出。
39条,由“伤寒”始,后与“无少阴证”鉴别,是在说什么?本条是为无汗的(表证)水气病立论,是在说大青龙汤治疗无汗出的表实证,无汗出的表实证,有阴证和阳证之分,阳证是太阳病,阴证是少阴病,本条的重点在此。(要知道麻黄附子汤也是通过发汗治疗水气病的——见《金匮要略》)。
两条结合于经方医学体系读条文: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综合38、39两条分析,仲景分别从表阳证和表阴证的鉴别入手。38条鉴别表阳证有汗出的桂枝汤类方证与无汗出的麻黄汤类方证(可以有汗、无汗为抓手识别)。39条鉴别无汗-水气病-表实证的太阳病与少阴病,可谓面面俱到,深入细致。
以动态的临证读条文: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8条症状看似很重,39条症状看似很轻,但都是同一病机,都是太阳阳明合病,症状反应可有大不同,但38条仲景用“主之”,39条仲景用“发之”,可见病势不同,38条病急、症状重、但容易治疗(参相关外感医案),39条病缓而病势重(参相关水肿医案)。
分解方证、药证读条文:
“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用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
针对烦躁用方中石膏。
针对“太阳中风”“溢饮”“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用发越水气的越婢汤即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胃气不虚不水肿,重视生姜、大枣的健胃气作用,关于此,可以越婢汤同麻杏石甘汤参读体悟);治疗无汗的水气病用麻黄、桂枝、生姜(与防己黄芪汤互参对比学习)。
胡希恕胡老始终理会仲景书,提出六经来自八纲,用六经、方证解仲景书,认为本方为越婢汤与麻黄汤合方,眼力独到,是我们读懂大青龙汤的最大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