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黄了,我还在脚手架上
夜来南风起
秦川麦子黄
我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
一柄瓦刀闪闪亮
目光透视准绳
汗水浇铸砖墙
情融強国美梦
为城市缝纫多彩的嫁妆
脚板同架台一起升高
爱心比太阳还要滚烫
不信,你瞅
太阳乏了困了
悄悄溜下西边山岗
我披一天星月
在楼沿上抖擞工装
叮嘱每平米楼面
定然要抺平压光
心细手巧
艺精胆壮
问行当祖辈农民
看今朝大国工匠
爷爷翻修过钟鼓楼
爸爸建造过大会堂
我的手艺是祖传
艺高心大品为上
城隍庙里挑飞角
娲皇宫殿挂铃铛
法门宝塔巧收顶
楼观庙里上大梁
回想那时真可笑
骑上青牛耍疯狂
咱打个赌
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只两天时间
背诵如流气自昂
当下服了老道长
抱拳敬茶书华章
躺下去
九转心曲黄河水
挺起身
一肩风雨大雁塔
苦是炉火累是砧
命运之锤再锻打
细腻眉户抒幽情
豪放秦腔醉流霞
身在工地塔吊顶
琼楼玉宇任描画
不用颁奖不用夸
心寄九霄鸿雁大写人
我就是个
响当当的关中汉子
硬梆梆的陕西娃
宁折不屈
忠厚仁爱
满腔热血
笑战天涯
梦里喊娘
臊子面又细又长
梦里唤妻
将晒场耱平砸光
三天,就等三天
又一座高楼封了顶
我立马回家
任你笑骂
任你嬉打
一头扑进颤巍巍的胸膛
呵,昨夜南风起
秦川麦子黄
我还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
汗水注入城市的酒盅
心儿却在麦海里飞翔
魏琦波是农民诗圣王老九故乡临潼的一位乡土诗人。他上承白居易,下接王老九,吸取他们的思想精华和艺术营养,形成了朴素平易的田园诗风。他的近体诗珠圆玉润,新民歌清新如露,新诗也很有特色。他的新作《麦子黄了,我还在脚手架上》,描写老家的麦子已经黄了,而自己正在远方的工地上紧张地盖楼,无暇回家收割。这个特写镜头,感人肺腑,耐人寻味。
我认为,在多如牛毛的新诗作品中,这是一首出类拔萃的佳作。
选材得当。在追星成风的时代,诗人心系“三农”,眼睛向下,把普通劳动者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激情洋溢,浓墨重彩,为农民工画像。
诗人以第一人称,自诉三代家史,充满了工匠职业的自豪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劳动神圣,劳动光荣。这对纠正当前我国青少年鄙薄体力劳动的错误倾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人物生动。这首诗,把难以直言的抽象的主旨,寄寓于具体可见的形象之中,使抽象的思想具体化,从而营造了完美的艺术世界。
“脚手架”“瓦刀”“准绳”“砖墙”等形象,显然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诗人把自己深沉的感情,井然有序地移注到这些形象之中,赋予它们以强烈的主观色彩。“站”“透视”“浇铸”“缝纫”等动词,把建筑工“情融强国美梦”的精神境界,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
比喻贴切。王老九在《谈谈我的创作和生活》一文中说:“要多形容,多打比喻,比喻一比,话就有力量。有时十句话都说不清的,一个比喻就说清了,还有劲。”
建筑工的豪情,好像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建筑工的品格,好像巍然耸立的大雁塔。大国工匠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为陕西作协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真正反映普通农民思想感情的作品很少,反映农民在城市工作、寄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的作品更少。而中国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一代新型农民。因此,我一直关注、呼唤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真正反映农民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的作品出现。
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顾问魏琦波先生的诗歌《麦子黄了,我还在脚手架上》,是一首饱含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的优秀作品。它以生活画面的抒情方式,真实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农民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生活情景、生命意态和生发情绪。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以降,中国农民在新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历史大潮中,搏击电子风云,中流击水,展翅数据长空,建设新城,以主人翁的精神,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时转换角色,义无反顾地奔赴城市化建设的第一线。他们顶酷暑,战严寒,吃大苦,耐大劳,坚定不移地站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脚手架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迎来朝霞送晚霞,为人民的幸福生活,送走落日披星光,夜以继日地大干快上,出力流汗。
田间的小麦熟了,麦芒把黄金挑在梢头,到了该收割的时候了!然而,城市建设的工地上,机声隆隆,一片繁忙,麦田的主人站在施工的脚手架上,在隆隆的卷扬机的紧迫之下,他们放不下手中正在忙碌的活儿,不能及时地赶回家中去收割麦子。这种机械逼人,电气压人,身在工地,心系农田,城市用工,农田要人,两地撕扯,情理熬煎,天地两端的矛盾心理冲突,集中地表现了这一代农民的生存状况和情感意绪。这种情感意绪,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诗人在表现这种“身在工地,心系农田” 的心理冲突中,是一种乐观、率直、轻松、淡然、旷达的态度。这种“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恬逸乐感的审美精神。中国农民正是在这种韧性精神的作用下,耕读传家,生生不息,代代繁衍,一脉相传,推动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前进和发展。
“算黄!算割!” 声声逼人。“一忙,两忙,秀女下床。”“龙口夺食,虎口争粮。”然而,麦田的主人“站在笔立的脚手架上/一柄瓦刀闪闪亮/目光透视准绳/汗水浇铸砖墙/情融强国美梦/为城市缝纫多彩的嫁妆”。诗人对他们“此在”的劳动场面、情景,是极尽歌颂和赞扬的:“我披一天星月/在楼沿上抖擞工装/叮嘱每平米楼面/定然要抹平压光/心儿细/手而巧/艺必精/胆才壮”。
诗的第二节,诗人极力表现中国农民在历史上亦工亦农、能文能武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城隍庙里挑飞角/娲皇宫殿挂铃铛/法门宝塔我收顶/楼观庙里上大梁”。在这里,诗人把他的思考,深深地探入中国农民在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水平、精神和功绩。然而,就是在当下,就是这个推动农耕文明历史前进的主体――今天的农民,他们的身份和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对中国、对世界、对人类的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的、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是什么呢?人们可以有种种猜测。我以为,重要的一点是: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现代生活的困惑、迷茫、焦虑、孤独、寂寞。疗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弊病,很可能要在人类现存的唯一孤本――中国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元气、骨质中去寻找药方和出路。
诗的第三节,表现的是现代农民的精神气质。他们“躺下去/九转心曲黄河水/挺起身/一肩风雨大雁塔”。“宁折/不屈/忠厚/仁爱/浓雾不迷路/惊雷击不垮/满腔热血/笑战天涯”。
诗的第四节,表现的是情系田园,归家情怀。梦里,游子归来,扑进母亲的怀抱,“任你笑骂/任你嬉打”。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他,“还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汗水注入城市的酒盃/心儿却在麦海里飞翔”。为“大家”而舍弃“小家”,为“城市”而怠慢“田地”,为理想而甘愿受苦,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这首诗思想深刻,生活气息浓,时代精神强,情感真实,诗意飞扬,语言自由率直,质朴简约,融古典诗词、现代观念、传统韵致、民谣口语于一体,明白畅晓,潇洒旷达,放得开“形散”,收得拢“神聚”,是一首歌颂中国当代农民的好作品。诗人在呼唤着一种现代工业文明和田园牧歌的审美情绪统一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调。
魏奇波先生是一位心系大地、情系农民、特别关注农民的命运和前途的诗人。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诗歌创作的思想观念、审美情感和价值追求。面对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他曾经写道:“一个锄把五尺三/左搂右搂步履艰/只因荒草难除尽/惹得老汉汗湿衫”。袁隆平去世了,他满含热泪写道:“苍天诚邀袁隆平/请到灵霄论稻丰/黄土欣种爱民籽/红旗笑展富邦情/史里稼歌旧炎帝/陇上谷颂新神龙/人间饥荒从此了/手捧饭碗热泪盈” 。立夏到了,他有感而发:“春去杏正酸/夏莅麦灌浆/蒜苗抽嫩苔/豌荚打脆掌/露润椒叶香/风拂柳丝长/荷锄谁放歌/秦韵暖心房”。面对黄河壶口,他有感而发:“是谁倚天抽宝剑/化作狂涛洗尘寰/世俗尽除假恶丑/净土遍植真美善”。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个志,是诗人立足于个体经验,又站在经验之上,看清自己,超越自己,成为“他者”,在我的生命里面看见了你的生命,通过我的生命把你的生命故事讲出来,去检阅、评价、期盼、呼唤、规定人类可能普遍发生的全部经验的实在。诗,是诗人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流血的生命经验中嵌入生命的真切成长和光阴智慧的力量,揪住灵魂的冲突,关切人类的命运,在精神和行动上与所处的时代缔结深刻的牢靠的关系,以理智批判假恶丑,用良知守护真善美,用代表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感情,冲破以往陈旧的、惯常的思维方式,超越此在的忧郁、颤栗、惊悸、黑暗、寒冷、孤独、落寞、凄迷,从“现实原则”走向人类性的除“弊”澄“明”――“理想原则”。
魏琦波先生的这首诗歌,有这种价值投向。
(作者曾任陕西文学院院长,陕西作协创联部主任,《延河》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