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先进篇(十一)

01

   原  文     

先进第十一

11.11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02

   释  解      

子路请教如何奉事鬼神。老师说:“从恭敬谨慎奉事人开始,做好了奉事人,懂得'事死如事生’的道理之后,自会知道如何奉事鬼神。如果奉事人都未能做好,怎么能够奉事鬼神?”子路又说:“容我大胆地请教死是怎么回事?”老师说:“生的道理都未能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03

   释  字      

《说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凡未之属皆从未。无沸切。

《释名》:未:昧也,日中则昃,向幽昧也。

汉字“未”像树木重枝复叶繁茂之形,造字本义:夏季六月果树枝叶正茂,还没结果。《说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字形像树上校叶重叠的样子,为幽昧、昏暗的状态。或说此时枝叶虽已茂盛,但是果实尚未成熟,故而作副词,表示否、不、没有、尚未。一般说来“未”否定的是过去,“不”否定的是将来。

04

   素  说      

前几章通过颜渊之死,让人们体悟父子、师徒、生者、死者的伦理情感的质朴真情,把握哀丧伦理情感的仁义礼节。本章通过子路之问,让弟子把握“事人”、“知生”在礼乐文明中优先的地位。

子路请教如何奉事鬼神。老师说:“从恭敬谨慎奉事人开始,做好了奉事人,懂得'事死如事生’的道理之后,自会知道如何奉事鬼神。如果奉事人都未能做好,怎么能够奉事鬼神?”子路又说:“容我大胆地请教死是怎么回事?”老师说:“生的道理都未能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本章需要注意“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中的方法论面向。孔子的仁德之道是从生命的觉知开始的,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从鲜活的生命中体悟感觉得到的。孔子已经正确地区分了“可知”和“不可知”的知识面向,他对“可知”的知识采取“勤而求之”,对“不可知”的知识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从本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中并不能说孔子是“无神论”者,恰恰相反孔子是 “有神论”者,只是他对“不可知”的鬼神采取了“敬而远之”、“祭神如神在”的态度。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死是无形无象的,实在无从下手,难以把握,而生则是有形有体,有规律可循。在人生中,以生命体的全部历程来认识道的规律,是最为正确的路线,一旦认识了道,自然,死也是在道的运行之中,就自然能够把握死了,所以,生的最大意义在于借助于生来认识道,故有'朝闻道,夕死可也!’不知道生,不能够理解生命的意义,不能够体验人道的精神,就不能够认识道;而不能够认识道,也就无从去认识死,所以'未知生,焉知死?’……因为敬重天道,所以敬天、敬地;敬畏生命,所以敬己,由敬己而敬人,由敬人而敬鬼。鬼者归也,人之所归为鬼,并不是很神秘的事情,并非如后世人为的附会。” 金良年在《论语译注》中说:“此章是孔子颇为著名的言论,有人说它反映了孔子是无神论者,有人则认为它表达了孔子达观重生的人生态度。其实,就《论语》本身来看,孔子并不讳言死与事奉鬼神,他之所以不回答子路的询问,是要强调'事人’、'知生’的首要地位,其次,恐怕是对于子路的'因材施教’,认为子路必须先懂得'事人’、'知生’的道理,才能谈死与鬼神。”另外需要注意汉字“未”的本义“不是做不到,而是能够做到而还没有做到”。丁纪在《论语读诠》中说:“子路两问,朱子谓'皆切问也’,问事鬼神,若林放问'礼之本’,问'祭之本’也;问死,欲慎其所终也。故,皆所谓'慎终追远’之事也。然,以子路之问,其或有先鬼神而后人、先死而后生之意乎?其或以事鬼神与事人为两般事、知死与知生为两般事者乎?则夫子教正之,必告其大本所在,又有以去其疑也。”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