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二十七)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02

   释  解      

老师说:“仁德君子的行政之要在于化民为善的仁德教化,在于引导百姓回归人性的本善,让后天玷污而遮掩的不善得以清除,回归到先前礼乐文明的淳朴中正之中。因此仁德君子通过“先之、正之”的教化,让民众具有正直刚强的仁之品,笃实坚毅的仁之行,天真质朴的仁之生,静默讷言的仁之慎。这样就能使得'仁之为人’的礼乐仁德近之于民,继而化之于人心,实现治下仁的回归,让礼乐文明的昌盛重回世间。”

03

   释  字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莫卜切。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于微。故木从屮。”
《释名》: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汉字“木”是象形字。初文上像树枝,下像树根。戴侗:“上出者,中为干,旁为枝;下达者,中为柢,旁为根也。”指质坚干挺,上见枝叶,下有根柢的植物为木。本义是冒地而生的树,引申指木本的、木材、木制的器物。由“冒地而生”引申指质朴、淳厚和呆笨、迟钝之义。《说文》“东方之行”为西汉末年纬学家之言。又为“八音”金石丝竹抱土革木之一。又为“五行”水火木金土之一。
《说文》:近:附也。从斤声。渠遴切。𣥍,古文近。
《广韵》:近:迫也,几也。其谨切。又其靳切。
汉字“近”从辵斤声。斤初文为斧的象形。《说文》古文从止,斤声。《说文》“近,附也”,是此附益于彼之义。因斤为斧属,是斫木的工具,使木断而有所附着。本义指空间距离短,引申指时间距离不远。或表示人与人关系的亲近等。引申有浅近、浅显、浅陋、平庸之义。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君子泰而不骄”和“小人骄而不泰”的教导,让人们把握仁德君子行政所达成的上与君、下与民的政令通畅无碍的滑利通泰和上下恭谦守礼的不放逸。本章通过“刚毅木讷,近仁”,让人们体悟行政者行政的“先之、正之”的近仁之面向,把握刚毅木讷是仁德君子践行仁道的入手功夫。
老师说:“仁德君子的行政之要在于化民为善的仁德教化,在于引导百姓回归人性的本善,让后天玷污而遮掩的不善得以清除,回归到先前礼乐文明的淳朴中正之中。因此仁德君子通过“先之、正之”的教化,让民众具有正直刚强的仁之品,笃实坚毅的仁之行,天真质朴的仁之生,静默讷言的仁之慎。这样就能使得'仁之为人’的礼乐仁德近之于民,继而化之于人心,实现治下仁的回归,让礼乐文明的昌盛重回世间。”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刚毅木讷”教导,不是针对君子的个人修行,而是教导从政的仁德君子,期望其在行政之时将这四种品德通过“先之、正之”的教化,让民众百姓拥有这些品德,并逐步化之于心,从而实现治下“仁之为人”的礼乐回归。仁是“仁之为人”的核心,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是与生俱来的。“刚毅木讷”也是出之于天性,因此很容易通过教化的开发就能彰显出仁的天性。其次需要注意“刚毅木讷”的内涵。“刚”是刚正,刚强,展现的是礼乐仁德的刚正,“刚”中有信守不变的坚强,强志的不屈不挠,这本身就是从善之“欲”。因此,有人在解读“刚”时,引“无欲则刚”来释解,细究不妥,因为在逻辑上,有欲未必不刚,无欲也未必就刚,何况择善本身就是一种从善之欲。“毅”是坚定不移地做事,其中有所坚守的正是从善的刚正。“木”本是指木的“冒地而生”,从《说文》的“冒地而生”中,给人一种在持久的坚守后,机缘适时之时树木的破土而生的感觉。本章中许多人采用引申义质朴、朴素来解释,但是这一解释没有能够准确地表达文本的含义,只有在细细品味之后,才能发现“木”字中所特有的“生生不息”自强的仁德之义。注意“木”字的本义中没有对外界刺激反映不灵敏,看起来好象笨笨的含义,将其解读为“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更是胡言乱解。“讷”是说话时为求表达准确的谨慎小心,给外人的感觉似乎有点迟钝,但是将其解读为“迟钝”不太贴切。本章孔子告诉我们,刚毅木讷是仁德君子践行仁道的入手功夫,从政者通过刚毅木讷的教化,可以让仁德化之于民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