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一代人的求学之路
作为一名老师,看着现在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环境,我常常会想起我的上学经历,其实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人们的共同经历吧。那个时候,上学要走好几十里的路程,我们的零食和主食是一样的,那就是莜面炒面和干馒头,或者有的同学连这些都没有......
当年步行30多里的路程去读书,每个大礼拜往返一次,途中要爬一道500米长的立坡。坡顶有几块大石头,那是我们歇脚的地方。
也不会忘记上学路上这口村边的水井。走的饿了、渴了,坐在井台上吃点干粮,喝口清凉的井水,等于补充能量,然后继续前行。
那时30多个同学住一间大寝室,南北各用木板铺一条大床,中间留一狭长走道。人均占有床位宽不足2尺,床下空间可放生活用品。
冬天天气冷,寝里生一个大泥炉,因炭少不常点火。冷的受不了的时候,几个同学就伙睡在一起,为的是身上能多盖两层被子。
最难忍耐的是饿,那时是没有早点这一说法的,每天只有中午和下午放学两顿饭,而且是限量的,半斤面一个馒头加一碗熬菜汤就是好伙食。但因为饿,那时抱个大馒头吃的比蜜都香。睡到半夜三更,肚里空空如也,饿得心都发慌,能遇上一个月改善一次伙食,那比现在孩子过生日都要高兴。
过星期天回家本来是最快乐的事,但在冬天就变成了最艰辛的事了,30里的山路遇上白毛风就变得不那么好走了,背迎着寒风倒着走,天黑了才能走到家,耳朵和手脚往往都会被冻伤,一个冬天都奇痒难忍。
不过那时的孩子们读书勤奋吃苦,早晨早早起来到教室点着煤油灯读书背课文,晚上同样是点盏煤油灯学习到深夜。即使是在那样又饿又冷的环境下,我们也要把学习任务完成。
那时的学校像一个放飞梦想的鸟巢,曾圆了多少农家孩子的梦,让他们在城市里找到了立足的岗位,而不再像父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回忆有时是苦的,但人生如果没有苦,又怎能得到甜,尤其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们......
(郭树清)
“人文商都”公众平台是为在家和在外的商都人传递商都的历史、文化、美景图片、原创歌曲等资讯,让大家感受家乡的味道!欢迎您赐稿或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一起讲述商都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