剌彦林 | 母亲的歌舞情结
从无知到懵懂到成熟,母亲的歌声伴随着我成长的每个阶段。记忆中无法忘记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拥我入怀,她轻轻拍着我的胳膊,哼着歌曲哄我入睡。轻柔而富有磁性,细细软软的歌声像和煦的春风吹入我的心田……
小时候,我们全家茶余饭后唯一的娱乐方式便是听母亲引吭高歌。母亲学歌特别快,一首新歌听三遍就能跟着唱下来。她的歌声像百灵鸟一样婉转悠扬、清脆悦耳,而且高音低音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节奏感强,感情投入丰富。每次都听的我们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母亲出生于六十年代初,当时催人奋进的红歌流传广泛。红歌曲调优美,语言精炼,像《南泥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北京的金山上》、《上甘岭》插曲等等,母亲总是张口就来。
当时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电视机、录音机,仅有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姥爷爱听评书,中途会插播一些歌曲,母亲总是凑在旁边如痴如醉地听着。
而且村里有时会定期播放电影,电影主题曲是母亲的最爱,母亲记忆力超好,听三遍便熟记了歌词。就是通过这样的媒介,母亲学会了好多首歌,哪里有母亲的身影哪里就有歌声响起。
在母亲十七岁那年,刚好初中毕业,有一次国家文工团的领导来村里选拔唱歌有天赋的姑娘,母亲却恰好出了远门不在村里。那个时候没有电话,出行也不方便,因此没法通知。毋庸置疑如果母亲参加选拔一定会被选上,为此母亲伤心了好久。直到如今,母亲每每提及那件事眼神里依然有掩饰不住的落寞。
我上初中时,家里有了电视机,房顶安根天线,只能看中央一台。每晚八点多播出两集电视剧,我们醉心于电视剧,母亲却更喜爱电视剧的片头和片尾主题曲。刚播出一部新剧时,母亲总会把歌词记在本上,看着歌词跟着电视唱,直到学会这首歌。那几年,我们姊妹三个还小,种地有税收,家里没有收入,父亲常常外出打工,家里的重活累活都压在了母亲一个人肩上,即便是母亲那样操劳那样辛苦,我的家中依然时时充斥着母亲那高昂的歌声。
前些年我们给母亲买了智能手机,母亲在全民K歌学了好多新歌。我们虽然不在母亲身边却时时能听到母亲那熟悉又动听的歌声。
这几年,母亲在呼市给弟弟看孩子,百无聊赖之时迷上了广场舞,每日一早一晚和小区里的老太太们一起总要跳上个两三个小时。自从跳上广场舞,母亲身体的一些顽疾几乎消失,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谁见了母亲都说比之前年轻了许多。
从去年开始,弟弟家孩子上了幼儿园,不用母亲照看,于是母亲又回到了家乡。家乡实行新农村建设,我们之前老旧的土坯房子全部推倒了,政府免费给乡亲们盖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我们村作为行政村还给修建了广场,广场上健身器材、凉亭,可供人们休息的凳子一应俱全。
自从回村,母亲便召集了阿姨、婶婶、大娘们每日来到广场一起学跳广场舞。刚开始的时候,她们都站在旁边观望,谁都不好意思跳,在母亲的带动和鼓励下,时间长了也都上去扭一扭。最初只有一两个人跳,渐渐地跳舞队伍壮大了起来,加起来共有十七八个人。最小的年龄只有三十九岁,最大的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了。
作为领队的母亲,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其他大妈们讲解舞蹈动作与要领。有时候一晚上两小时内反反复复只跳一个舞蹈。每日闲暇之余母亲总会打开快手学习新的舞蹈,次日再教给她们。
有一次,一位广电局的驻村干部经过广场时恰好看到母亲正在高昂的带领着一群妇女们跳舞,她们统一着装,个个脸膛酡红,浑身注满了活力,鲜如一个个青春勃发的姑娘。身体随着音乐摆动着。虽然舞步并不是很优美,动作并不是很协调。脸上却是遮不住的欢喜。难道这不美吗?他们舞的是力,是心,是生命。尤其领舞的母亲,更是有一种自信而优雅的光芒笼罩着她,让人心生敬意,驻村干部被深深震撼到了,于是他走到了母亲的身边,带着浓浓的崇敬对母亲说:“大姐你好!我是广电局的王经理,刚刚路过看到你们在这里跳舞,你们跳的可真好啊!就是跳舞没有灯怎么能行呢?等来日我给解决一下这个灯光问题吧,再给你们配个音响”,母亲愣了一下感激的笑笑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我们也就是瞎蹦哒。”驻村干部什么也没说,微笑着走了,母亲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之后跳舞更加有动力了。
我的母亲以及村里的婶婶、姨姨、大妈们,心灵中有千百年妇女隐忍奉献的精神皈依;身体上有操劳家务、长期务农甚至抚养孙辈的劳苦印迹;现实里有儿女奔波前程老来孤独无人陪伴的人生缺憾。她们体形要么肥胖要么瘦弱要么关节严重变形且绝不婀娜;她们步态要么生硬要么僵直且绝不轻盈;她们动作要么迟缓要么笨拙且难以标准。如果你要以专业的眼光、挑剔的心态来看待她们的话,那她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人表演的是无任何美感的甚至是走样错位的舞蹈。
但是,是母亲带领她们冲破了心灵的禁锢和身体的限制,凭着年轻时的激情和夕阳红的梦想,以无比的自信和勇气,舞出了火的热情,风的张扬,水的淡定,太阳的开朗。
母亲在歌舞升平的世界中找到了自信与快乐,陶冶了情操,体现了价值,实现了梦想!看着母亲日益红润的脸庞,健康的体魄,没有比这更让我们做儿女欣慰的了。
投稿微信:nmrwsd
剌彦林
【作者简介】剌彦林,商都县大库伦八股地村人,现居八股地村,热爱文学喜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