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游记:探访滕国故城
时隔一年,我再次去到滕州,此行可谓是直奔滕国故城而去。探访滕国故城,就像是寻一棵大树的根,树随根深蒂固而枝繁叶茂,城因历史悠久而五彩斑斓,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滕国故城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南,荆河北岸的滕城村,距市区约5公里,离我们微山县的留庄镇较近。我随朋友驱车从滕州市里出发,穿过市中心的热浪滚滚,迎来郊区的微风阵阵,在行道树繁茂的乡间小路上逐渐降速。摇下车窗,温润的风缕缕扑面,夏的味道浓郁起来,放眼眺望,一段段两三米高的城墙吸住了目光,朋友说,这就是滕国的古城墙,在清朝咸丰年间为抵御捻军入侵而修筑,现在看到的有一部分是古城遗迹。车子在宏伟气派的建筑跟前停下。
刚一下车,两株雄壮的槐树分列东西,一看便知是古木,高大挺拔,历久弥坚,犹如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叫人顿生敬重之感。细看介绍,古槐为唐朝贞观年间所栽种,历经沧海桑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被当地百姓尊称为“神树”,走近细观,阳光的金点子在叶片上闪闪发光,耀眼而且照心,着实有一种独特的灵性,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拾级而上,一块块碑刻尤为醒目,笔力遒劲,大小工整,悄然讲述着一段段经典的史话。在手书“壮观”的碑刻前,我发现了有意思的事情,“壮”字显然多了一点,紧接着就向朋友求解。原来李白来滕城游玩的时候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招待,畅饮美酒便不在话下了,待到李白挥笔题字时已是醉眼朦胧,写罢手一顿,又在“壮”字上加了一点,可谓是画龙点睛。听罢朋友绘声绘色地讲解,顿感如此美妙,诗仙不光诗写得高超,就连题字也是这般的留有余味。
走近滕文公楼,宽敞的院落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清脆的鸟鸣不绝于耳。伫立在楼前,满眼都是雕梁画栋,都是飞檐青瓦,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富有神韵,“为善兴藤”四个大字熠熠生辉,可见当时治国者的开明。走入楼内,正厅内塑有滕文公的铜像,其左侧是左相毕战,右侧为太师然友。滕文公是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名宏,滕定公的儿子,身为国君时大力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以至国泰民安,“善国之名”由此远扬。楼内踱步,环顾四周,装饰大方,陈设简朴,无比令人感叹“得民心者得天下”。古往今来,仁政依然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之策,而且贯穿始终,再当默念起我们当今的核心价值观时,叫人深感祖国的伟大和生活的幸福。
在古建内上上下下,自由徜徉,明媚的光芒相伴左右,时而打亮一处雕刻,时而添彩一幅画卷。来到善国碑林,这里汇集了从汉朝到当代的数十块碑碣,碑身在岁月的侵蚀下沟壑纵横,有的字迹已经模糊难辨,但历史始终都在无声地流淌,每每就随音响的讲解声流入耳畔。在苏东坡的“西园诗碑”前,有两句写道,“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我独种松柏,守此一寸心。”该诗写于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期间,当时的滕州知县是范纯粹,而苏范两家关系甚厚,当年苏轼来滕州体察民情期间,曾与故友畅谈详聊于西园,并以松柏寄情言志,其互勉之心也同样耐人寻味。
不禁感慨,但凡立足就要扎根,人如此,城亦然。滕国故城是滕州的根基所在,当然也是社会繁荣兴旺的基因库,基因在有序复制,历史在昂首前行,社会在蒸蒸日上,这就会一座城的强大之处!不可否认,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根,也自然就找到了生长的方向!
作者简介:马加强,济宁微山县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走上写作发表的快乐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几次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现定居在微山县城,工作于微山县公安局。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诗潮”、“西北文艺”、“现代诗美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