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看看二十四节气古画图!
芒种: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所以得名。
秋分:分就是半,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小雪: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
小寒: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惊蛰:古称'启蛰',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此时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