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病脉证并治法解

原创素医 炼鼎中医 今天
再读完《伤寒论》或《金匮要略》原文和注解后,在具体临床时,使用得最多的诊断方式是问诊,但是问诊就出现了问诊的局限性。
就以当今而言,病人告诉医生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高血压,但是在古代是没有高血压这个概念,不代表古代没有这个病。
以古代而言,在宋朝以前,不存在感冒这个概念(同样不代表没有感冒这个病)。也就是说在具体问诊时候需要对概念进行换算,比如高血压具有什么症状,感冒有哪些症状?
只是我们在换算这个过程之中,存在着各种误差,也就是诊断上有很多细节上的变化。比如同样是上火,有人直接换算成有热,所以用寒凉药。有人换算成询问病人有什么症状,然后具体辩证论治。前者是经验,后者是思想。当然也有意想换算,比如结石是石头,所以用火药来“炸开”石头,具体对不对,我不知道,但是有些中医用这种换算思维来治疗结石效果很好。(《素问 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因此“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可以简单翻译成论太阳病这个工具,如何在脉证中换算,并寻找出具体解决治疗方法之换算原理。因此各家对《伤寒论》的太阳病具体是什么,都是对的,只不过是一种换算工具。
作为具体的临床,要如何去理解与运用这种换算规律?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医诊断变化源流了。
在《内经》时代,主要记录且流行的方式是色脉合参。
《素问 移精变气论》云:“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通俗来讲就是望诊断与脉诊结合,那时候的人们认为气色与脉不会骗人。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望诊与脉诊结合使用方法不被多数人掌握,到了张仲景时代,在《伤寒杂病论》创作过程中,开始注解运用脉诊与问诊结合来代替色脉合参。
其好处就是造就了一大批医生,其坏处是问诊容易诱导人,常常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从而导致诊断偏差。
如: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从诊断的解读来看,这几条就是问脉结合的典型,只靠问诊容易诊断不准,只靠脉又有失偏颇。其中有伤寒的部分,通过问诊可以确定,其中有杂病的部分,通过脉诊来确诊。你说具体治疗到底是先治伤寒还是先治杂病?书上没讲。可是后来有部分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将此部分割裂开来,认为不是属于原文,大概也是因为立场不同吧。
明清时代,出现了方证对应的思维方式,方证对应的思维方式出现,一开始还是问脉合参的路子。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在具体临床中就出现了更多的方证不对应,到底是应该从证还是从脉?
于是问诊合参又一次开始分裂,变成了问诊是问诊,脉诊是脉诊。问诊演变成后来的时方,多数靠思辨。如头疼具体有多少种证?具体用什么药。脉诊演变为脉药合参,是什么脉就用什么药。
再到后来,西医进入中国,问脉这两种诊断方式变得更为复杂。你问症状,病人告诉你西医病名。你号脉,病人恰好做了动脉造影手术,没法号脉。这是我们需要逐渐摸索和解决的问题。
回到正题,《伤寒论》治辩某某某病脉证并治法。其实就是问诊要与脉诊结合起来学习。问诊之中包含着人的换算思想,如太阳病,可以是表证,可以是足太阳膀胱经病,也可以是寒水之病。一如《周易》乾卦,为天、为父、为马。具体选择其中哪一个,则要根据脉来确定,进而分析商讨出治与法。
简单点说就是冬天之水冷,水冷如果是病,则冬天是脉。没有冬天,就没有水冷,但水冷不代表是冬天。
(0)

相关推荐

  •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0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这个风家就指的太阳中风者.表已经解了,那么有些余证,犹不了了啊,大概就是在十二日愈了,这也是约略之词了.有的样 ...

  • 胡希恕讲伤寒论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5条

    胡希恕讲伤寒论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 ...

  • 《伤寒杂病论》中的“风病”

    风与中国人文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医家张仲景的著作,成书于公元200年前后.后来由于战乱等多方面的原因,被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世又陆续发现的桂林古 ...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16)

    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 手足四逆的时候,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了,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阴没有好,所有的病毒会进入厥阴,这是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14)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 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 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12)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13)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所以张仲景开处方的时候,不管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6)

    (164)「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4)

    [保命集]曰:产后日久,虽日久而脉浮疾者,宜服[二元汤],即本方合「四物汤」(又名柴 胡四物汤).就是小柴胡汤里面加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真正滋补的时候用生地不是熟地,而且大剂的用,瘦子当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3)

    (7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伤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肠胃就伤到了,结果心下逆满,就是胃的地方感觉到胀满,气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1)

    在难经中有"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这两字,就广义的定义来说,应该说是"伤于寒&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