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串友】(谢仲清)到 银 川 去 串 门 儿
作者: 谢仲清
亲戚邀我们去银川,上网查询,一连串唯美的词语联翩出现:塞上江南、神奇宁夏、长河落日、边关铁马、大漠孤烟、白草黄沙、驼铃入梦、神秘西夏……心中还隐隐回响起不知谁唱的一首歌:
“花儿开呦,花开香天下,沙枣子开花,嘿,香天下,塞上
江南好宁夏。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宝疙瘩,一马平川
好庄稼……”
槐花盛开的五月,在诸多诱惑下,我们终于离开了安逸的家。
其实,北京离银川不算远,坐飞机不过两小时,机场在河东,坐上亲戚来接的小车,过黄河大桥,沿途看到不少沼泽湿地,以及隐藏在树木房屋后面宏大、圆顶的伊斯兰教堂。进入银川市区,空气新鲜、干净整洁、楼房色彩明丽,隐映在浓荫和花卉中间,车辆不少但不拥挤,全市才二百万人口,是个宜居之地。双休日亲戚租了一台中型轿车,带我们跑了好几个驰名景点。
沙坡头
沙坡头距银川三个小时车程,地处宁夏、甘肃、内蒙交界,它像不甘寂寞的沙漠上伸出的一个犄角。其独特之处在于,三面是浩瀚无际的腾格里沙漠,一面是祁连山下大片绿洲,黄河如蟒袍上的一条玉带,从沙漠与绿洲之间缓缓绕过……这一奇特的组合,让人感觉到,天空和大地仿佛是铺开的一张巨大画纸,不知是哪位神笔,给涂抹上蔚蓝、橘黄、碧绿三个大色块。
沙坡头在大漠东南角,紧靠黄河,200米高,2000米宽,60度斜坡。坡顶开阔,迎面是题写“沙坡头”三字的大石碣,唐朝诗人王维的塑像,和他当年途经此地写下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刻石。我站在一棵散发浓香的沙枣树旁远望……阳光下,沙漠黄得耀眼,连绵起伏的沙丘,如同大海上凝固了的巨浪,优美的弧线宛若从音乐家指挥棒上画出来的,在沙丘阴影里,冲出两三个白色甲壳虫般的东西,带起一片黄尘,细看,那是沙漠冲浪的机动车,沿着丘顶,一队骆驼正在缓缓经过……
眼前的景色,让我想起久违了的一首歌,那还是在大学读书时李江老师的作品。暌隔一个甲子,只能记得歌词大意,但它还像没有熄灭的篝火,给人以温暖和鼓舞。
沙漠之歌
沙漠像黄的海浪,
骆驼在那里荡漾。
月光下有人燃起野火,
悠扬悲壮歌唱。
我们要生活
便要战斗,
沙漠是自由幸福家乡。
我们要生活
便要战斗,
沙漠是自由幸福家乡。
来到这儿,最让人郁闷的是,旅游部门把60岁以上的人打入另册:不能参加滑沙、不能坐沙漠机动车、不能骑骆驼、不能乗羊皮筏黄河上漂流……不懂得这是什么?是关照、爱护?还是淘汰、歧视?……看着年轻人欢天喜地的参加活动去,剩下我和表妹两个白发人,还搭上一位年富力强的外甥女婿陪绑,心里衍生出一种沉沉的失落感,曾几何时,我们不也是那样的吗?乌黑的头发,青春的容颜,活泼的性格,充沛的精力……如今,好似睡了一大觉,忘记了岁月的斑驳,忘记了人海的沉浮,醒来已经走出这么遥远。
过去的不会再来,眼前的不能放弃。
既然来到母亲河,总得想办法走近她。外甥女一致支持我和她们一起乘坐羊皮筏,到到黄河上漂流。
我穿好夹克衫,紧一紧运动帽,挺直胸脯,依次前行。验票员是一个小伙子,到了我这里,他没看票,看了我一眼,问道:
“多大年龄了?”
“五十八!”我回答得很麻利。
“看看身份证。”
“什么也没带,背包寄存了。”
“别看他长的老点儿,岁数年轻,是我小舅舅,身体可棒啦,像个小伙子。”外甥女着急了,帮我说好话,边说边抿嘴笑。
因为耽搁了时间,后边的人多起来,一个老艄公模样的人走过来,冲收票员连连摆手,意思是别耽搁时间,快放人过去。趁验票员犹豫间,我一步跨过,在前边领取了橙红色救生衣,穿好,快步走向停靠河边的一排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的结构,是用吹得鼓鼓的十四只山羊皮拼成的,上边附加竹子框架即成。方正、简单、轻巧、安全,是黄河上民间古老的交通工具。上得船来,我们四个人背靠背坐在中间,一位艄公在船头划动木桨,恰如牧童挥动着鞭子,驱赶一大群羊,驮着我们浮水,平稳而逍遥。我很兴奋,一首打油诗脱口而出:
闯关夺路乐淘淘,
稳坐皮筏浪里漂。
母亲怀里听故事,
波涛低唱英雄谣。
贺兰山
亲戚带我们去看贺兰山岩画,贺兰山绵延几百公里,一个叫作豁口的山峡,岩画集中,据银川50公里。
一提贺兰山,立马联想起岳飞《满江红》里“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词句,我心中产生疑问:岳飞壮怀激烈吟诵的那个贺兰山就是我们要去的这座山吗?
贺兰山岩画管理区安放着几座形状随意的石碣,上边镌刻着“史前人类的艺术长廊”“中华魂魄”“岁月无语,唯石能言”等大字。往里去是“世界岩画博物馆”,现代化建筑,复制品丰富,我们快速浏览一过,即乘坐摆渡车来到垭口。
眼前的贺兰山,山体如同无数块巨石堆砌起来的大石砬子,连绵起伏,乱石崩云,突兀错落,到处是裸露的青褐色山岩,看不见多少植被和树木。这景观,不禁让人联想起远古的传说,那故事仿佛是:共工与颛顼大战,共工打败,以头怒触不周之山,于是,“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天塌下来,洪水泛滥,后来,是女娲用五色石把破损的天空补好的。难道这里就是当年的古战场吗?这座山峦,就是天塌下来形成的吗?
我们来到了豁口,两侧怪石横生,有涓涓小溪流出,缘溪水逶迤前行,细看两侧石壁,就能发现刻在石头上的许多岩画。资料记载,贺兰山岩画分布几百里,总数达万幅之多,仅这个山口就有600多幅。它是六千年前,活跃在这一带的羌戎、月氏、匈奴、党项等游牧民族的杰作。史前岩画,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它的制作方法是凿刻、打磨,或用矿物颜料涂抹而成。题材有放牧、狩猎、征战、祭祀等场面,以及人面、羊、鹿、马、虎等个体。风格粗犷、浑厚、简略、生动,有的会给人留下很深印象,比如,我在这座山谷里看到的一幅人面像,浑圆的脸上,长着一双铜铃般环眼,鼻子和两颊的结构独特,头上放射出均匀的线条,神秘而有威仪,专家们称之为“太阳神”。此图曾被定为头些年在银川召开的世界岩画年会的会标。
茫茫草原,悠悠万世,山石上留下的岩画,有些已经风化直至消失,但剩下来的,依然线条清晰,构图完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时代,人类是怎样把这么多心中美好事物镌刻在坚硬岩石上的?那还是个石器时代,先民用石刀、石斧、石箭簇来打猎、盖房、切割肉类,同样使用石锤、石凿,来打磨岩画;难于想象,离开生存的直接需要,制作一件件这样的精神产品,该有多么大的付出?那么,他们的动机目的是什么呢?
我想,这就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不同之处,一个人和他所在的群体,在世上生活奋斗几十年,都会有一种心结,就是要把这些经历和认知,以唯美的某种形式,保留下来,告诉給后来人,岩画就是史前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就如同殷商王室把发生的大事刻成甲骨文;汉司马迁获罪奋发撰写《史记》一样。贺兰山岩画,于是就成为了宁夏地区史前人类宝贵的文化遗存。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临近银川这段山,不见植被,仿佛一座没有生机的乱石堆,奇异的是,山口却有一泓清泉流出。沿小溪前行二三里,赫然看见两山之间奔流而下的一条瀑布,像刘翔跨栏一般逐级跃下,溅起一片白茫茫的水雾,在山根下形成篮球场那么一大块碧绿潭水,在瀑布对面山石上,可以看到镌刻的“水关”两个大字。
这条瀑布,肯定是自古就有的,据《乾隆宁夏府志》记载,清朝有个叫作解震泰的文人,写了一首题为“游贺兰山”的古体诗,其中就写到了瀑布:“怪石虎豹蹲,悬崖纷如幛。中有鸟道通,屈曲讵能量。瀑布起飞虹,飞珠溅崿嶂。”
野生岩羊是贺兰山上又一道风景,它们是原始居民,是古老岩画常见的题材。据材料介绍,1953年时,这一带共有岩羊300多只,由于实施保护政策,目前已经发展到20000多只。岩羊的个头和绵羊相似,体魄强健,雌雄都有犄角,雄角粗大后弯,毛色灰褐,与山石相同。极擅跳跃,悬崖峭壁之上,只要能容下蹄子,便能攀援而上,纵身一跃,即使十几米也能平安着陆。进山一路,没有看到它们的踪迹,离开时坐在车上,却在山脚下发现七只,看见我们回头就跑,只照下来背影。
那么,宁夏的贺兰山是不是《满江红》里说的那座山呢?很多人以为,宁夏的山就是岳飞要“踏破”的那座山,并被诗词中炽烈的爱国热情感染,为此专程到宁夏来旅游。其实,这是一个误会,真实的历史是,岳飞抗击金兵所指的贺兰山,是在河北邯郸磁县,而宁夏当年是西夏政权。
西夏王陵
九百多年前,我国大西北,出现过一个神秘民族和强大王朝,他在马背上长大,勇猛彪悍、纵横西陲,与两宋、辽、金对峙鼎立。开国皇帝李元昊,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十帝执政,历经189年。鼎盛时期,其疆域,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包括宁夏、甘肃、青海、内蒙等地。
这个民族和王朝,内争外斗从未间断,同时,也创造出璀璨的文明,他们信仰儒家和佛教,制定完备的典章制度,发明推行独特文字,修建宫殿、寺院和规模恢弘的陵寝,拥有空前繁荣的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
后期,历经与成吉思汗铁骑的七次争战,城破、国亡,在残酷的屠杀与破坏下,两百年的建树荡然无存,二十四史没有记载,一个民族和国度就这样消失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中。
这个民族叫党项,王朝叫西夏,自称大白高国。
早在十九世纪,有清代学者张澍,回家乡武威养病,一日,偕友游清应寺,见寺内有一奇特凉亭,四周被砖砌死,询问老僧,得知已封闭百年,传说打开将有灾祸。经张澍再三要求,始得允准。打开后,并未发生灾祸,只见亭内有一石碑,一面刻有不认识的奇异文字,另一面刻有汉字,落款处为“天佑民安五年”。博学的李澍知道这是历史上消失了的西夏年号,证实碑文是西夏文字。并写出相关文章。这才为后来解开西夏文字之谜提供了依据。
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受命赴内蒙黑水城淘宝,发现一座佛塔内秘藏海量典籍文书,他全部运回俄国。近百年来经国内外学者研究整理,证实其为西夏遗存,从此才使失落近千年的西夏文明得以回归。这些典籍文书的数量与价值,堪比敦煌藏经洞。
几百年来,庆兴府(今银川)西,八十华里处,贺兰山麓,就有一大片无主荒原,那里树木稀疏,野草茂密,夏夜萤火纷飞,时现野骆驼踪影,神秘土地上,星罗棋布着十来座高大黄土堆,没人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天然还是人为?起自何年何月?
1972年人民解放军某部在此施工,挖掘出古老陶器和刻有文字方砖,经考古部门持续发掘测定,方知这里是早已被遗忘了的西夏王陵。陵园占地53平方公里,其中,九座帝陵、二百多座陪葬墓,与明十三陵规模相当,是我国最大的几座皇帝陵寝之一。当初的陵园,壮观肃穆、规模宏伟,建有门阙、神墙、献殿、碑亭、石像、陵台等多项建筑,发掘出土的屋顶装饰物“琉璃鸱吻”就有一米多高,鎏金铜牛重达188公斤,以及石柱、石马等多种文物。近年来经过保护、修复,新建了西夏博物馆、艺术馆、碑林等。不过,陵园部分已无法恢复,现在能看到的不过是夕阳残照、断瓦残桓和孤零零的黄土堆而已。
怀着敬畏和凭吊的一颗心,我徜徉在陵区路上。
九百多年前这里发生的那些事何等惊天动地,缔造家国、文韬武略、边关百战、宫廷喋血、坊间轶事、爱恨情仇、儿女情长、生离死别 ……如今,一切都了无踪迹,烟云缥缈,剩下来的只有博物馆里陈列的一点点文物,以及史学家笔下的流年碎影。
要是再过九百年呢?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浮生万象又将如何?身在其中的历史长河无休止地流淌,没有人能够做出回答。
贺兰山遮住了落日,晚风送来沙枣幽香,我仿佛听到谁轻轻一声叹息。
表妹
是亲戚,由于难以言说的原因,从来没有走动过,直到头发斑白才得以见面,当然积攒许多话。这次承蒙她邀请来银川,一起去玩,促膝谈心,才了解到她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表妹父亲黄埔军校十期毕业,国民党一位军长,“文革”前入狱。为此,她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学,找不到工作。听说宁夏需要人,她千里迢迢一个人从东北跑到大西北银川,所幸被卫生学校医士班录取,那年她十七岁。四年毕业,分配到山区固原县某公社卫生院。
乡村医生必须是全科大夫,她出诊的第一个病人是难产孕妇。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她跟随患者家属,走了两个多小时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村里,家人像热锅上蚂蚁般焦急等待着这位救命菩萨;可她,还是一个未婚姑娘,只在书本上读过这样病例,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可事关母子安危,她必须表现出此时此刻医生的自信。就这样,她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方法,谨慎地试探,患者满身是汗,她也挥汗如雨,总算成功了,母子平安,亲手迎来第一个婴儿问世。从此,美誉伴着她,在固原县一带行医二十多年,走遍周边山乡,接生孩子三四百个,看病几千人之众。她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山沟里的老百姓。
由于她的优异表现,后来提拔到青铜峡市担任市卫生局副局长、市政协常委,直到退休。
幸福和努力是相伴的,到了固原县她很快找到自己的那一半,结婚后育有二女一子,可惜的是,退休后,先生有病先走了,她地度过了头几年孤单的日子。如今,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各自有所建树,两个女儿是自治区机关的公务员、处长,儿子是青龙峡市医院权威的医生,孙女中央民族大学在读,外孙去国外留学。儿女们知道老人的甘苦,特别孝顺。
表妹喜欢文学,时常写写东西,不久前创作了三个狗狗的故事,细腻生动感人,在网上公开后,获得一片赞扬声。这次陪同我们出去玩,她又即兴写了十几首诗,现摘录几首如下,作为此文的结束。
题 未 定 大雁南飞
(一)
二哥二嫂宁夏行, 一路诗歌一路情。
黄河皮筏沙湖水, 王陵岩画大漠风。
(二)
稳坐皮筏下黄河, 只有二哥白发多。
客问贵庚知多少? 拍胸脯说五十多。
(三)
贺兰山上瀑布飞, 击岩越石雪霏霏。
白练飘舞三千尺, 奇观尽在西北陲。
(四)
一群岩羊下山来, 锦毛健体角儿歪。
千载难遇此番景, 抢拍倩影乐开怀。
(五)
光阴如梭留不住, 匆匆七日即分别。
来时欢喜心潮涌, 去时惜别泪婆娑。
2016.7.20
【作者简介】谢仲清,高级编辑,就学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辽宁广播电视台工作多年,发表新闻作品50余万字,著作有散文集《雨落长街》(中国文联出版社)、主编文集《改革—时代的主旋律》(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