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解:盘状半月板诊疗要点,快速梳理!
盘状半月板(discoid meniscus)是一种发育性的半月板畸形,多发生于外侧,内侧极为少见。盘状半月板除形状异常外,其厚度与宽度都比正常半月板厚且宽,表面凹凸不平。
”
病因
Bing Yin
探
究
盘状半月板产生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Cave于1941年提出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系先天性异常引起。Smillie提出中心吸收不全学说,Kaplan提出先天性半月板发育阻止学说。Mac Ewin认为是半月板发育平衡失调所致。总之,学说众多,以先天性异常学说居多,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有关盘状半月板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差别很大,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欧美则较低。盘状半月板多为双膝,绝大多数见于外侧半月板,发病率约为3%。盘状半月板未损伤之前,不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直到手术时才发现盘状半月板。
盘状半月板也是半月板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以青少年较常见,年龄多为20~35岁,轻度损伤即可造成撕裂。大多数盘状半月板不是完全“盘状”,只是比正常半月板宽。由于盘状半月板组织的体积较大影响关节的稳定性,使其在压迫和旋转应力下易撕裂。
分型
Fen Xing
阐
述
01 Watanabe分型
Watanabe在1967年制订的分类系统,按照外侧胫骨平台覆盖的程度和后方半月板胫骨附着部是否正常,将外侧盘状半月板分为完全、不完全和Wrisberg韧带型(图3)。
完全型:半月板能够完全覆盖胫骨平台面,后部有附着。 不完全型:半月板中央部宽于正常半月板,但是只能部分覆盖胫骨平台面,后部有附着。 Wrisberg韧带型:半月板通常在大小和形状上接近正常,除了Wrisberg韧带外,无后部附着。由于此类型半月板并不呈盘状,Neuschwander等将其描述为缺少后冠状韧带的外侧半月板变异,以区别于真正的盘状半月板。
02 Hall分型
Ⅰ型:板状型,半月板均匀增厚,上下缘平行成板状; Ⅱ型:双凹型,为板状中心变薄的双凹盘型; Ⅲ型:楔形,外形和正常半月板相似,但大于正常者; Ⅳ型:不对称前角形,半月板前角异常增大; Ⅴ型:顿挫型,介于正常与板状之间; Ⅵ型:以上各型伴撕裂。
盘状半月板形态分为楔形和厚板形,前者半月板的游离缘渐变薄,后者半月板的游离缘和囊缘的厚度相近。
特点
Te Dian
罗
列
1.半月板外侧三分之一的血管较丰富,而中间三分之一仅有很少的毛细血管,内侧为无血区。盘状半月板比正常半月板大,中间血供更为不足,自然更容易受到损伤。
2.正常半月板具有卷曲、收缩的变形能力,在膝关节屈伸活动过程中,可适应性微动,而盘状半月板中间肥厚的部分缺乏韧带的制导,无法随股骨髁的运动而相应形变,导致应力集中、滑液分布不均,从而诱发关节内损伤。
3.外侧盘状半月板往往合并有膝关节骨性及肌肉、韧带等处的异常改变,更易诱导盘状半月板出现问题。
4.从组织学的角度来讲,盘状半月板失去了正常半月板所具有的径向和环形纤维的规则排列,更没有纵向排列的纤维,其纤维排列杂乱无序,同时内部有许多均质的胶原结构,这些导致它不能很好地完成负荷的传递和转化,更易在承受负荷时,尤其在膝关节运动不协调时突然撕裂。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膝关节的老化,也将诱使盘状半月板患者更易发生半月板损伤。
5.任何运动引起突发性的膝关节外、内翻,过伸、过屈,旋转,这3个致伤因素共同作用,使半月板受瞬时的巨大牵拉及张力作用而受到损伤,特别是中央部分,由于半月板活动减少,易受股胫之间冲压及周围牵拉而受损。
影像
Ying Xiang
诊
断
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盘状半月板的文献报道,Turner和Wurty指出关节造影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正确率为53%~95%。周人厚曾对盘状半月板X线片的表现进行了描述,发现X线平片对盘状半月板的确诊率相当高,但在X线平片上的表现,因盘状半月板的类型不同而不同,仍参考临床病史及体检作出诊断。
采用普通的X线摄片显示外侧胫股关节间隙较内侧宽(占43.5%),股骨外髁变得扁平、膝关节外侧间隙增宽、腓骨头高位等改变。Wudinger和kanel根据4000例关节注气造影,X线片发现异常率为100%。目前,MRI检查有替代X线摄片和CT扫描的趋势。
图5 X线平片表现:受累间室(多为外侧)关节间隙增大,腓骨头高位,股骨髁发育不良、棱角消失,胫骨平台软骨软化。
MRI诊断盘状半月板的标准为:矢状位成像,层厚5mm,连续3层以上,半月板的前后角相连形成“领结”样改变;半月板呈上下平直或者略凹的条状结构,前后角相邻近;MRI矢状位,半月板体部连续的成像超过2个,半月板次外层厚度超过2mm;冠状位成像,层厚5mm,半月板中央部变厚增宽,高度超过3mm,长度>25mm。
测量半月板和胫骨宽度之比,如果≥20%或者半月板覆盖胫骨关节面≥75%(图6),则诊断为盘状半月板。如在冠状面半月板体部超过15mm,在矢状面上连续3个或3个以上层面出现半月板体部超过15mm的信号,应高度怀疑盘状半月板。半月板边缘高度大于对侧2mm以上(小于2mm者,不能除外盘状半月板的可能);半月板前、后角显著不对称性增大。
图6 半月板覆盖胫骨关节面≥75%
如果矢状扫描有3层或3层以上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形成上下面平直或略凹的条状结构;矢状面图像半月板后角显著增厚,形成尖锐的向前的楔形信号(图7);冠状面半月板体部最窄处宽度>14~15mm可诊断盘状半月板。半月板内高信号未延及上下缘(Ⅰ~Ⅱ级信号改变)为单纯的变性或板内撕裂(图8),若板内高信号延及上下缘(Ⅲ级信号改变)即为揭示有显性撕裂(图9)。
图7 MRI矢状位见盘状半月板楔形信号
图8 盘状半月板退行性变
图9 盘状半月板撕裂
MRI冠状面测量盘状半月板中部宽度最为理想,盘状半月板显著宽于非盘状半月板,但绝对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高等因素密切相关。采用外侧半月板宽度与同侧胫骨关节面宽度的比率作为盘状半月板的诊断指标,避免了年龄、性别和身高的影响。
治疗
Zhi Liao
方
法
半月板成形术是近年来广为接受的方法,适用于边缘完整稳定、中央区损伤的患者。
盘状半月板不仅干扰膝关节功能产生症状,而且半月板变性损伤后容易发生半月板内撕裂。盘状半月板也可继发囊肿、软骨磨损、滑膜充血水肿和纤维化等改变。多数学者主张一旦诊断确立应尽早手术。
Ober1939年报道了为2岁多小儿进行盘状半月板切除术,Middleton认为小儿不应过早进行手术。小儿盘状半月板者,症状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可免除手术之苦。由于症状较重,行走不稳,怀疑盘状半月板损伤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和滑膜炎导致膝关节反复积液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以往的盘状半月板全部切除后,导致膝关节软骨改变。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留半月板组织的重要性,半月板具有传导负荷、分散应力、稳定关节等作用。决定半月板全部切除还是部分切除,取决于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程度。盘状半月板较厚,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比较困难,若将盘状半月板修成光滑的斜坡状更难。自射频问世以来,对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已变得比较容易。
手术入路为前内或前外侧入路,采用30°直径4mm关节镜,常规进行关节镜检查,动态观察半月板的稳定性及损伤部位,对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图10)和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图11)撕裂,采用射频汽化盘状半月板成形。射频汽化电极可以进入到关节间隙的不同角落,对半月板进行切割、汽化,成形术后的半月板接近正常形态(图12)。
图10 镜下见完全型盘状半月板
图11 镜下见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
图12 射频消融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后
由于盘状半月板占据大部或整个外侧关节间隙,空间狭窄,移动范围较小,探查时难以将半月板拉动,很难观察到半月板的全貌。在半月板没有成形之前,也很难发现盘状半月板内有无层裂,只有在半月板成形术中,才发现半月板水平层裂。有的半月板外缘损伤以肌腱裂孔为中心向两端撕裂似桶柄状。盘状半月板多为层裂和桶柄状撕裂。半月板水平撕裂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容易碎裂,应切除破裂和不稳定的部分,用射频汽化修整保留上面稳定的部分。以肌腱裂孔为中心向两侧边缘撕裂者,半月板成形后应将边缘缝合,不要随便将半月板全部切除。
来源:《实用关节镜手术学》、《骨科学》及网络,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