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换logo,映照出一种高度有害的思维习惯

小米换logo了,请的是著名设计大师原研哉。

花了200万。

原研哉(Kenya Hara),日本乃至全世界著名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

根据原研哉自己介绍,小米这个logo他前后经历了3年时间,期间与小米的设计师、工程师以及各领域的专家沟通探讨了很久,最终实现了这个方案,结果是——

很多人的反应都很一致——就这?

不就是把方的改成圆角吗?这种改动还用得着原研哉?随便哪个图文打印店,20块一个造型人家给你改得好好的,什么心形、三角、椭圆、菱形……都能给你弄出来,甚至免费给你做——

很多人因此怀疑雷军是不是上当了——

还有用名字谐音调侃原研哉的,我觉得此人很幽默:

甚至雷军自己都说:

(头条号:@王的学习笔记)

但是为什么雷军一边嘴上这么说,一边还同意使用这个logo呢?他真的那么容易被原研哉说服吗?

这个问题暂时放下,换一个问题:不知道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平面设计师特别讨厌甲方?或者说为什么这个行业内,设计师和甲方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出了很多段子,比如什么“五彩斑斓的黑”、“改了21版最终用回第一版”等等……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别的行业就不太会出现这个问题?比如我从来没见过医生做一台手术,病人挑剔说医生哪里哪里做得不好的,虽然可能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因为视觉是人的主要感觉之一,人有眼睛就会看,而且从小看到大,视觉审美非常主观,非常以自我为中心。

这就导致很多外行觉得:1.我有自己的主见;2.这个东西没那么难。

但是真的没那么难吗?

没那么难是因为人家已经做出来了才不觉得难。如果什么都没有,外行脑子里要么一片空白什么也做不出来,要么天马行空带有非常多的个人元素。

要知道原研哉可是在为甲方设计logo,他不是为自己设计logo,他的第一要务当然是站在甲方角度考虑需求,甚至甲方都没想到,但是他作为设计师必须想到的需求。

你以为原研哉不会设计天马行空个性十足的东西?你以为他没看过奇趣创意、脑洞大开的设计?你以为他做不出创新?

他很清楚原来小米的logo用了很多年了,这个橙色的mi字在受众心里已经留下深刻印象,他不能去挑战时间积淀在用户心里的基本认知。

他需要改变,但是又不能改得太过分,他要恰如其分地改,让受众知道这还是小米,又不是原来的小米。

这一切需要他放下自我,站在甲方甚至受众的角度考虑。

大多数人都非常自我,很难切换到其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总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真相,就是全部,这非常浅薄,且有害。

对原研哉来说,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反而更简单,他当然能设计出亮瞎狗眼的logo,但是这无疑将给小米用户、合作方增加额外的识别成本,阻挡新用户,甚至劝退老用户——毕竟个性鲜明有人喜欢就有人讨厌。个性越鲜明的东西受众越会爱憎分明。

小米公司会接受这种设计吗?除非雷军脑子被驴踢了。

而作为普通人当然可以评头论足,因为他们不承担任何甲方的需求、压力和意见,他们不用为任何人负责,他们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可惜——

他们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还是基于原研哉已经设计出来、有了东西之后才开的脑洞,在人家没设计出来之前自己设计一个试试?比如设计下华为、oppo的新图标,不受甲方限制、随便设计,看自己能弄出个啥玩意?

有一个东西做参考,跟什么都没创造出来,是两回事。这就像——

你现在当然知道牛顿三定律,简单、直观且有效;你还知道相对论比牛顿定律更精确,适用性更广,更接近真理;甚至你还可以运用这些规律赚钱、改变世界……

但是你能发明一个新理论吗?你能从0到1创造出一个新理论吗?

不要说创造理论这种神人才能做的事了,比如你看到我这篇文章,你很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是你自己写一篇试试?条理清楚地讲明白一件事、说清一个道理,是那么容易吗?

看着现成的东西挑刺总是非常容易,而创造出一个东西就很难了。

一旦习惯了看着别人的成果挑刺,习惯了问“就这?”,那么必然会觉得别人不过尔尔,自己很厉害,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油然而生,这就会变换成杨笠说的:

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很显然,这种盲目的自信有害。

外行在一些自己觉得懂、但是其实不懂的领域特别喜欢发声,这就叫外行看热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