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中山的一场防火安全捐款运动

在经济不发达的70多年前,由于国民政府财力不逮,中山的消防力量极其单薄,不足以应对突发的火警灾情。为此,由民间提请,以建中日报社为平台的防火安全捐款运动于1947年1月在县城石岐镇悄然展开。

势单力薄的县消防队

据1947年8月18日的 《中山县消防组织概况调查表》显示,县消防队包括队长、教练员、警士、厨师等在内共有23人,设备有: 大车1辆(已坏)、灭火机1台,帆喉12条,尾喉2条,喉笔5支、帆布网1张、帆布床、伸缩梯各1张(均已坏),斧头19把、洋铲8把、十字锄9把、铜帽2顶。

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

广告

除县消防队外,石岐镇主要街区以及大的乡镇都设有 基层消防队伍,但设备都极为简陋,多是1台人力抽水机加上水桶、火钳、木棍等。以上统计在防火安全捐款运动之后,那么,捐款运动之前,情况不会更好。

民国时期先施百货香港总行的消防队

1947年,中山共有12万多户人家,很多房屋都是易燃的木质结构和茅藔草棚。以如此简陋的设备设施来应对全县的消防需要,压力可想而知。1946年12月,县消防队队长程才向政府提出增加人员,添置设备,县政府函复称“ 俟下年度本府财粮有着再行统筹调整”。一年之后,县消防队再次提出购置消防器材,需款近8亿元。县长孙乾发出指令回复,称“ 数额庞大未便拨付”,要求警察局协同消防队向本县“殷户”募捐。

展开剩余69%

建中日报和它的社长

既然政府财力难以顾及,民间的捐款运动便应运而生。为何捐款运动由《建中日报》发起?它有什么背景?《建中日报》前身为《扫荡报》。《扫荡报》停办后,1946年9月由 刘鹤朋独资承接,更名《建中日报》。但办报初期经济困难,业务举步不前,四十天后无法维持,由郑祖德、刘宇光、张汝翔、陈国权等投资改组。改组后,刘鹤朋因事离开石岐,退出股份。1946年10月至1947年5月,《建中日报》由 郑祖德任社长,之后曾由他人任社长,1948年10月至1949年12月,复由郑祖德任社长。

1947年5月起,郑祖德任国民党中山县党部的书记长。报社社长被任命为执政党的地方首长,可见该报在当时当地的地位。1949年11月,除万山群岛外,中山大部分地方已经解放。17日,已逃离大陆的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执委下达秘密训令,称“ 中山县党部书记长郑祖德变节投匪,拟撤职开除,通缉法办”。身为地方党务一把手却被上级指为“变节投匪”,从反面印证了我方组织对在他领导下的《建中日报》“ 颇有向上倾向”,“ 有些时(候)是积极的”等评语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中山解放后,《建中日报》由民盟盟员郑沦徽任社长,继续出版了一段时间。

1947年4月4日《建中日报》上的广告(局部)

(中山市档案馆藏)

报社社长的公函

1947年1月9日,建中日报社以社长郑祖德的名义向 石岐镇商会筹备委员会发出公函:

“查天气已如冬令,火警堪虞,本镇救火设备毫无,亟待购置。本报循各界读者之请,特于本(九)日发起石岐镇防火安全捐款运动,征集款项,购置设备,现为便利各界人士捐输,及示大公起见,拟商请贵会代收捐款,按日会交本报登记,转存广东省银行。相应函达,希烦查照办理为荷。”

公函附上 《防火安全捐款运动办法》。根据该办法设想,募捐从1947年1月9日起,15日止,共一周,募捐目标是500万元,用于修理救火机、购置帆布喉,由县参议会和商会公正人士执行购置工作。善款收集地点分别设在广东省银行、石岐商会、建中日报社营业部,报纸每天公布捐款者芳名,活动结束时再刊登鸣谢信息。

1947年1月建中日报社的《防火安全捐款运动办法》

(中山市档案馆藏)

募捐结果

当时的529万多元捐款,是什么概念?1947年8月,县消防队中收入最高的是队长程才,月薪85元,收入最低的是消防队厨师和勤杂工,月薪20元。529万元,相当于消防队长62235个月的薪俸,或者26.5万个勤杂工1个月的月薪, 相当于超过四成的中山人捐出了一个月20元钱的工资。如此看来,这应该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募捐。

文丨高小兵

编辑:陈琳琳

终审:陈 岚

本文内容来源:《档案里的中山(一)》,中山市档案局(馆)编.2013.12。 原文标题《六十六年前的防火安全捐款运动》,内容稍作删减。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