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张报纸开启的探究学习
黄玉华
从二年级开始,我与学生便一起进行了“月饼”“靠右行”等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要吃月饼,月饼有哪些营养价值?为什么要靠右行,靠右行的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围绕这些问题,学生踏上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探究之旅。他们询问教师、查阅书籍、上网查证……忙得不亦乐乎。我想,探究结果并非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追问,让探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进入四年级,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身边一些小事也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不时从他们的小脑袋里跳出来。
一天,我正在教室打扫卫生,随手拿了张旧报纸擦玻璃。眼尖的学生小王跑了过来,一脸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要用报纸擦玻璃?”
“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想过呢,你可以试试别的纸啊。”我随口回答。小王果然撕了一张废掉的作业纸,然后揉成一团又沾了点水,开始学着我的样子擦玻璃。
“老师,怎么擦不干净,总是有水啊?水好像没浸到纸里去。”小王歪着头问。
“你可以研究一下啊!”我说,“这里面一定有学问的。”
接下来,这个小家伙就开始了他的学习内容——“纸的研究”。
什么纸最适合擦玻璃?小王先去请教科学教师李景宇,希望可以得到解答。但李景宇却让他自己研究一下,还提醒他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研究。
小王很兴奋,他找到了学生小高,开始“自组织”探究。两个学生先列了一个研究计划,打算从“纸的历史、纸的制作、纸的分类、纸的用途”等方面开始。
第一步,他们用了3天时间。两个人上网查找资料,分门别类整理资料并简单记录,小高还做了幻灯片用于辅助讲解。
第二步,他们利用晨读时间向全班作介绍。介绍过程中,其他学生又提了几个问题:“蔡伦是第一个发明造纸术的吗?哪些纸重,哪些纸轻?全班58本作业本,需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才能送到我们手上?”“没问题,小菜一碟,且听明天分解!”小王和小高一点儿不含糊,反而劲头更足了。
第三步,根据课堂上提出的疑问,经过搜集资料、请教他人、研究论证等步骤,小王和小高再次发布“研究成果”,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一一解答出来。但是,又有一个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你们说用报纸擦玻璃效果最好,我们不信,还有那么多其他种类的纸呢,你们都做过实验吗?这个问题不能只听你们说,我们也要亲自看一看。”
怎样做实验,实验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小王和小高的“第四步”走得有些蹒跚了。他们再次寻求李景宇的帮助:“老师,我们需要做实验,您能帮助我们吗?”于是,李景宇给他们开“小灶”,不但向他们提供了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还耐心讲解了一些做实验的注意事项。此后,连续两个下午放学后,小王和小高都会飞一样地直奔实验室。试管、颜料、水杯,叮叮咚咚响个不停,失败了就再来一次……反复几次之后,他们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这天一大早,两个学生就出现在讲台上,各种纸张令人眼花缭乱:铅印的报纸、做手工用的厚卡纸、五颜六色的打印纸……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他们——水透过一张张不同的纸,学生开始惊呼:“哇,这一张湿得好快”“这一张怎么没有变化”“这一张沾了水就完全没法用了”……
最后,两个学生将得出的实验结果与全班同学进行了分享:报纸的吸水性最好,所以用报纸擦玻璃既可以擦去脏东西,还可以把多余的水分吸干。至于为什么报纸的吸水性最好,吸水性背后的科学原理——他们又要开启另一项探究性学习了。
一件不经意的小事,让两个学生前前后后忙了两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觉搜集数据、梳理知识、实验验证,经历了一次基于真实任务驱动下的深度学习。
真没想到,一张小小的报纸,竟有这样强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