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实验技术原理
(1)复制方法 体重为80~100g的雄性大鼠,按3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麻醉,将麻醉后的动物俯卧固定于手术板上,背腹部手术区域常规**及去毛。经背部作手术切口,进腹后用4-0号线结扎肾门处肾动脉及静脉,摘除左侧肾脏,然后常规手术缝合切口。分别于术后第7、14日,经动物尾静脉按5mg/kg体重的剂量注射柔红霉素(Daunomycin)。实验过程中,大鼠于代谢笼中分笼饲养观察,自由饮水及进食。按实验预定时间,分别于手术前1d、术后1周及处死前1d收集尿样标本测模型大鼠24h尿蛋白排泄量。动物处死时采血作血清生化指标测定,并立即摘除大鼠肾脏,测其长度、质量后,取标本固定后作常规组织切片及电镜标本,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的病理学观察。
(2)模型特点 采用本方法复制的加速型柔红霉素。肾小球硬化模型,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病变为主,并逐渐发展成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在末次注射柔红霉素2周后,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模型动物可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等临床症状,类似人类肾小球**的微小病变型;光镜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早期硬化的病理变化。而4周起则出现典型的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变,并进行性加剧,直至80%肾小球发生硬化,肾小球球囊粘连及囊壁增厚,间质中度纤维化。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脏层上皮细胞广泛融合、肥大、增生,并自基膜上剥离。模型动物早期出现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部分动物还可出现血尿;后期动物则出现氮质血症、代谢物潴留、厌食、消瘦等尿毒症表现,类似人类肾小球**的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组织学及临床特点。本模型制作周期短,病变程度相近及病理类型均一。
(3)比较医学 临床上肾小球硬化是绝大多数肾脏**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所具有的共同病理途径。建立与临床**相似的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对研究人类肾小球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十分重要。由于柔红霉素既能对机体产生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的副作用,又可对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因此采用大剂量柔红霉素注入大鼠体内,可建立柔红霉素肾小球硬化模型。这种模型由于模型大鼠发生的肾小球损害与人的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透明变性极其相似,已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但采用大剂量柔红霉素复制的传统肾小球硬化动物模型耗时长,病变不均一,同时大剂量的注射会造成模型动物心脏、骨髓等其他脏器产生病理损伤等不佳反应,使其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模型采用大鼠-侧肾切除加重复注射柔红霉素的方法,获得的大鼠肾小球硬化动物病理类型均一。动物一侧肾切除后可使其残肾造成高灌注、高滤过、高跨膜压状态,这样原分布于双肾的柔红霉素集中于一侧肾脏,既减少了用量,又降低了不佳反应,加速了肾脏病变的发展,促使病变趋向一致。采用重复分次注射柔红霉素,既能使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又能降低因柔红霉素一次性使用剂量偏大而引起的动物死亡及不佳反应。本模型无论从组织学的改变还是从临床症状上均与人类相同**类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病变稳定、有实用价值的非**机制介导的加速型肾小球硬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