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起源和演变之四-----人类文明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平店乡平店村四组,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企业,承揽过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PO、中海油债券经纪。现担任某投资公司总经理,经营几十亿资产,投资于股票、股权、期货、债权等领域。
1、人类的意义
人类的形成,是地球上事态发展的第二个大转折点;而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则是第一个大转折点。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之后,各种生物的进化是在通过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实现的。但是,随着人类的出现,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今天,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即将来临。随着人类对遗传因子的结构和功能的了解,不久就有可能做到,在改造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遗传因子。
人类,只有人类能创造预定的环境,即今日所谓的文化/文明。其原因在于,对于此时此地的现实中所不存在的事物和观念,只有人类能予以想象或表示。只有人类会笑,只有人类知道自己将死。也只有人类极想认识宇宙及其演变,极想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将来的处境。
由于人类具备独特的、彻底变革环境的能力,所以不用经过生理上的突变便能很好地应付周围的环境。生活在北极离不开毛皮,生活在沙漠地带需有水源,生活在水中要靠鳍;所有这些,通过人类创造的文化,也就是经过新的非生物学的途径,都能得到解决。具体地说,人类文化包括纯粹科学、根据社会科学而设计的制度、根据自然科学而设计的工具、道德宗教、艺术。
灵感智商是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的结果。 科学的发展来自于前人的积累、有目的性的实验、合作与交流的制度、灵感与智商、无目的性的生产实践。 语言起源于灵感智商,发展于生产实践、灵感与智商,完善并消融于科学。 道德宗教起源于灵感智商,发展于生产实践、灵感智商,消灭于科学。 艺术起源于灵感智商,发展于灵感智商、生产实践,完善于灵感智商、科学。
2、文明的内容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首先面临的是吃饭问题,人类解决方式有两种:果实采集业和狩猎业。 由于长期的实践、灵感智商的触动,出现了农业革命,果实采集业演变为种植业,狩猎业演变为畜牧业,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
紧接着吃,人产生了对穿、住、用的需求,于是与之相应的纺织业、住宅建筑装修业、日用品(括家用电器-毛巾纸张-桌子椅子等)制造业出现于人类社会。统称工业。
工业其实就等于"手工业+科学"。古代中国之所以只能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而未能将手工业发展为工业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古希腊发展出来的科学精神。科学不等于技术,技术是手工业的支柱。中国古代发达的是技术而非科学。科学需要我们认识事物的"所以然",而技术只需要我们知道事物的"之所然"。因此,技术只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总是可以总结出来的。但科学却不同,科学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我们有一种精神----求知的精神,认识事物的内在原因,而非只知道外在现象的精神。
接着人产生了对服务的需求,对应产业具体如下:
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体育比赛-游戏、影视等。
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一个内部和相互之间的产品/服务交换,以达到发挥各自优势、满足自己多方面需求的功效,于是商业(贸易)应运而生了。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厂房道路,于是建筑业(包括厂房与生产线的建设安装、路桥施工等)显得必要;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工具设备,于是一个专业生产部门---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包括网络通讯设备、运输设备、生产设备、动力设备、办公设备、安全卫生设备等)诞生了;任何一个产业都需要电力、石油、煤炭,于是能源产业应时而现;产业的源头都要追溯到矿产开采,它提供最原始的原材料(木、金属、石头、土、水)。 可以说商业、建筑+机械、能源+采冶都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支持行业。
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经济生产力的代表陶器、铜器、宝石玉石、纺织)、社会政权组织程度(国家与城市的出现)、文化(文字的出现与进化),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三大内容(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3、汉文化与西方文化
闪含和哈拉巴文明是在向外传播的苏美尔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与其说是由于采纳了某些特定的技术和制度,毋宁说,是由于接受了某些基本思想或原则。 有关文字的概念虽说取自苏美尔,但各自独特的文字系统却是在埃及和印度逐渐形成的。国家组织、巨大建筑物等等的发展情况也同样如此。 华夏人的兄弟阿尔泰-乌拉尔民族或许跟苏美尔人有亲近的血缘关系,不过,华夏文明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跟苏美尔无关。
到公元前1600年,世界诞生了三大文明:华夏文明、印度达罗毗图(哈拉巴)文明、闪含文明(包括巴比伦、埃及、犹太、克里特四个分支)。
由于中亚印欧游牧民族的冲击,克里特文明转型为希腊文明,哈拉巴文明转型为婆罗门-佛教文明。 由于罗马的武力,希腊文明演变为罗马希腊文明,犹太文明演变为基督教文明;而日尔曼人对罗马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的吸收融合,则形成现在最强大的西方文明(德英美法),广义上斯拉夫人、拉丁人也属于西方文明的范畴。由于阿拉伯的冲击,闪含文明演变为伊斯兰教文明。
尽管诸多古代文明间程度不同地相互影响,但1500年之前,它们各自的发展一直是平行而独立的。1500年以后,各个地方文明之间的平衡存在状态逐渐为由新兴的西方文明促成的全球性一体化状态所取代。
世界三大文明----闪含文明的巴比伦、埃及被希腊文明趋于黯淡了,最后被伊斯兰教函化;达罗毗图语系的哈拉巴文明和闪含语系的克里特文明被来自中亚的印欧人扫灭;悠久的犹太文化过早地失去家园而流离失所。 光焰万丈的古希腊文化,被罗马统治后失去了政治独立,罗马文化又因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毁灭殆尽。唯有华夏文明,在坎坷跌宕中延绵发展数千年,经历改朝换代,分分合合,却始终未曾中绝,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
从地理环境看,汉人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之中(一面临海,三面是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由此造成了汉人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是在这个条件下形成的:人们不求对外的开拓发展,而只追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生活方式、以及讲究个人的自我完善的道德生活。从社会性质看,古代汉人社会是宗法制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逐步向外辐射,形成家族、宗族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是以亲情编织起来的,道德伦理就成为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首先必须遵守的,也是自觉遵守的,高于一切的标准,从而形成汉人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心理。 正是由于这种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构成了汉族社会独特的、稳定的生存系统,与此相适应,华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显示了鲜明的伦理型特色。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就已经是光辉灿烂,然后是秦的大一统,更重要的是汉朝对这种大一统的巩固,从而确立了基本的文化格局。汉以后一千多年,虽然也有来自北方蛮族的军事侵扰,但并没有真正可以同它抗衡的文化力量,所以军事征服者反过来又要被华夏文化所征服。佛教(印度文化)渗透到华夏文化诸多方面(尤其是哲学和艺术中),于是华夏不仅产生了汉化的佛教哲学,而且在回应佛教的挑战中又产生了宋明新儒学;但佛教并没有激起中华根本价值的大转换,并没有形成一个象西方那样足以同皇权抗衡的宗教力量。所以一直到清末,华夏文化虽有侵蚀和革新,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其基本内容还是汉代的。华夏文化是儒学定于一尊而又兼容释道的文化;华夏文化以其特有的悠久、单纯的传统,以其特有的凝聚力和消化力,进入了民国。
犹太文化(基督教精神)和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两个主要来源,它们彼此之间的接触,导致了西方文明的产生。 古希腊古罗马都濒临地中海,海洋在他们的独特文明的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文明的发展却趋于减弱),而华夏文化则是黄土起重大作用。古希腊发达的奴隶制使财力物力集中,在剥夺一些人的发展机会的同时却为另一些优秀的头脑提供了宝贵的闲暇和更好的条件腾出身来发展文化。古希腊人发达的政治生活表现为直接民主制的城邦治理。古希腊尚知和崇理。古希腊人乐生的,立足此世,宗教是多神论、人生观是自然主义。这种重视此世和热爱生命的精神,在古罗马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具有公民资格的人们不遗余力地从生活中榨取快乐,许诺给大众的"面包加娱乐"成为一种有效而一贯的统治术,这种推到极致的快乐主义不免又成为社会普遍萎靡腐化和道德堕落的一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就发生了基督教的兴起这样一种价值大转换。
原初的基督教精神处处都是和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对立的,它是一神的(上帝作为一切秩序和价值的来源);它是超自然的,此世不过是奔赴彼世的一段旅程;它轻视学识,轻视自然德性(如勇敢、荣誉、公正),轻视艺术,轻视财富,轻视家庭生活;蔑视和否定世俗的快乐;对国家最初也持一种政治上的冷淡主义。它极力弘扬的德性是:对上帝的希望、热爱和信任,对同胞的慈悲和仁爱。西方人接受和推崇基督教精神,使钟摆摆到了另一极端:从自我的肯定转到了自我的否定,从在生命中尽量榨取欢乐转到了弃绝生活中的欢乐,从重视人的自然力量的发展和自我潜力的实现,转到了仅仅把尘世的生命作为追求永生的一种手段。
西方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即西方文化是从两个相当对立的源泉中汲取活力的:一个是理性,一个是信仰;一个是对尘世生命的讴歌,一个是对永恒生命的希冀。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着明显的断裂,当时古希腊城邦早已不复存在、古罗马帝国也已不复存在,然后是一个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精神的兴起又开始了另一次价值大转换,西方文化比起基督教的因素来更多的是古希腊罗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