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60至70年代初期,气候学家们在研究气候变迁的问题时,主要是研究历史上的冰期(或称小冰河期)的周期性,期望能推算出下一个小冰期到来的时间,并估计其可能的影响。然而,到了70年代后期,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问题,已愈来愈多地受到气候专家们的重视。近十年来,气候学家们已经逐渐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即今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变暖,而其原因是人类自身造成的。

  观测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在显著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石油、煤、天然气)后向大气中排放的废气,另方面也由于地球上大量的砍伐森林,使原来可以被大气吸收的二氧化碳未被吸收。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碳化合物等气体,能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或者说能阻止地表热量的散逸而使大气增暖,如温室的作用一般称作温室效应。在世界工业革命前大气在二氧化碳的含量为280PPM,到80年代中期则达到345PPM,据模拟计算,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本世纪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已升高0.3—0.7度,这和实际的观测值是很相近的。由于目前世界人口正在爆发件的增长,各国工业化的发展以及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急剧增加,据估计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还将加剧,将大大超过现在的1.5PPM/年的速度。50年后,也就是到下个世纪三十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到工业革命前的两倍。以此为依据进行模拟计算,到那时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1.5—4.5度。

  全球年平均气温和我们日常所感觉到的气温当然是不同的概念。据我国已故著名气象专家竺可桢的考证,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有过多次的冷期和暖期。如其中隋唐时代公元650—680年为暖期,当时长安梅花甚多,还有在宫延中种柑桔并结果的记载。而南宋和明末时代为冷期,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且冰可通车。1170年南宋诗人范大成被派遣玉金朝,阴历重阳(阳历10月20日左右)到北京,西山遍地皆雪。而公元1650—1700年间太湖、汉水和淮河结冰四次,洞庭湖结冰三次。即使如此,几千年总的年平均气温变化也不超过3度。由此可见,未来50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要升高1·5—4.5度是相当急剧的,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变化。

  全球气候的变暖将不会是均一的,首先由于南北气温梯度的变化,将使大气环流作重大的调整,这将引起整个降水格局、旱涝频率、台风或飓风的路径等发生重大改变。据有人初步推算,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最大的增长是在冬季,其强度变化值可能达全球年平均值的2—3.5倍,高纬冬季雪量增大,低纬的降雨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夏季降水会减少。

  人们关心的是,全球气候的变暖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后果。据推算由于气温升高使海水变暖和膨胀,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20—140厘米,如考虑极地冰雪的溶化,可能升高更多。世界上现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而有些海岛和沿海城市现在海拔高度就很低,只有2—3米,遇有台风、风暴潮、暴雨等,灾害就会很重,特别是有些城市还在逐渐下沉,问题就更严重。由于降水格局的变化,旱涝的频率可能增多,有些内陆湖泊、水库水位下降甚至干涸,而有些低地则可能常年渍涝,有不少现有的水利设施可能失效。某些地区夏季酷热,蒸发加大,水资源问题将更为突出。现在的农业、林业、牧业都是适应于现有的气候条件的。全球气候变暖以后,对农业有利有弊。有利的是:高纬地区的生长季节会延长,有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雨雪增多,同时,二氧化碳本身就是一种肥料,它的增多也能促进作物的生长;不利的是:现在地球上多数地区是雨、热同季,就是夏季作物生长需水的时候正好是雨季,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如果降雨格局发生变化,夏季干热少雨,冬季温湿多雨雪,那么即便总降水量增多,生产期延长也并不有利。以世界上重要的小麦生产国加拿人为例,气候变暖以后,冬季气温高,生长季节延长但不利于小麦越冬,病虫害严重,野草丛生。有人推算其小麦总产量要减少25%。林业存在类似的问题,另外,由于夏季干热可能使中纬地区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增多。

  除了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还有:笑气、甲烷、氟氯碳化合物、二氧化硫等等,从总含量看,它们比二氧化碳要少得多。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氟氯碳化合物,如电冰箱中使用氟甲昂,喷雾剂、发泡剂、洗涤剂等,这种气体不仅能吸收地面热辐射,使大气层增温,它还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臭氧主要存在于20—25公里的平流层中,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70—80%的紫外线B辐射,如果臭氧的含量减少10%,则达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B将增加20%。紫外线的增加将使人类的皮癌和白内障增加,皮肤易于老化,它还能影响农作物和树林的发育、生长,并杀死海藻,使鱼类减产。

  对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可能产生的上述影响,已经引起各国人民广泛的关切。国外许多报纸、杂志、广播对此作了大量的报导和讨论。人们常常要问,对于今后几十年的推算和估计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许多科学家们认为,由于温室气体的增加和温室效应,今后气候会变暖,这一趋势看来问题不大,但变暖的程度和速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也有些评论认为对于这样的推算和估计既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然而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人们都认为全球气候的急剧变暖和地球上人口爆炸性的增长一样,都是对人类生存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如果再等几十年把问题彻底研究清楚了,也就来不及治理了。许多政府首脑和政治家们纷纷就此问题发表谈话,挪威女首相布朗特兰声称,全球气候变暖对十人类来说“将是一次仅次于核战争的灾难”,这至少表示了政府首脑和决策者们的一种危机感。

  既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造成的。那么人类就应该能够治理它。有些国家已经着手研究治理工作,美国国会1987年通过了保护气候法案。然而全球气候的保护靠几个国家是不行的,必须有国际上的共同的认识、规划和行动。为此,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起,于1988年11月在日内瓦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这将是各国政府代表研讨这个问题的权威机构。另一方面,在马耳他政府的倡议下,联合国第43届大会于1988年12月6日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通过了“保护气候”的决议。这个决议号召各国政府重视保护气候问题,并责成世界气象组织等有关机构,支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以便使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案。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列入了联合国大会的议程。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建立之后,已经分三个工作组着手工作。第一工作组负责科学评价,主要对现在已有的各种论述进行评审;第二工作组负责影响评价,主要是对全球气候变暖后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第三工作组负责对策,主要是研究和提出可能采取的对策的建议。这个专业委员会正在加紧工作以便在1990年下半年召开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拿出第一批成果。(来源于1989年1月1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骆继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