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来自不断的复习:求同存异,积极归因、积极关注、积极行动
外出归来,说起对某人看法,观点不同,争论讨论了很久。
爱人持不认同看法,这基于她多年体会,以及其他熟悉人的了解,我对此表示理解也尊重。不过我看法是很多人“就是这样人”,只能“如其所是”,积极关注人家好的方面就可。
慢慢的,我关注的兴趣集中在“心理主观性”,认为这是极好的例证例子,面对同一个人做事,我们看法不同,那么换成另外熟悉人也许更加不同。
到底谁的看法更符合实际呢,我开玩笑可以问问当事人,爱人给我白眼说“我有病啊”,我自然知道这是瞎主意,而且即便问了人家也会言不由衷,这恰说明心理主观特性!
最后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允许各自对人家看法不同,也允许各自对人家表现出积极与消极言行差异。
这鲜活事例印证了津巴多教授所说的,“意识创造我们对于世界的心理表征以及当下的想法”,“意识让我们创造出关于世界的心理模型,而且我们可以在心中操纵这个模型”(《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7版第331页)。简单说,这个世界是我们主观创造的,且是可以操纵的。
既然我们心理是主观的,由此创造出各自主观世界毫不稀奇,因此每个人三观不同看法各异毫不稀奇,只不过我们自我中心主义不肯接受这个基本事实,导致人际互动冲突以及自我心理困惑。
再看《心经》说的多么深刻,“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上物质精神原本一回事儿,主观客观一回事儿,固执强求人家看到的客观就如我一般,恰是骑驴找驴,自寻烦恼。
由此可以理解我们都是主观看世界,带着有色眼镜看世间,为何有人幸福有人痛苦,这就是李克富老师说的“复习的结果”。复习积极的就是幸福,复习消极的就是痛苦,原本没有积极消极,复习的多了就有了差异。
这里的复习,我以为就是三个积极造成的,也就是积极归因、积极关注、积极行动。看似世界是客观的,其实哪里有什么客观,不过每个人主观投射的结果。
举个例子。
外出回来后,与从学校回来的孩子,一家人一起看望父母。相比较上次老母亲情绪好的多,我当然积极归因以前的消极情绪是暂时的、特殊情境的、外因导致的,这次由于孩子回家促进了更加高兴。
同时积极关注到这个情绪变化,就开玩笑自嘲说“过来专门讨好老爹的”,因为上次老娘非常愤怒怼我对老爹所谓的好,自然引起会心一笑。由此引申,对于脾气不好看不惯的亲人,如果无法远离,最好还是关注积极事情,保持心情舒展,从而理性些积极些,避免激化矛盾。
最后就是积极行动,对于外出学到的现学现卖,把拿来东西一一详解,比如专门交代捎来的德州扒鸡,软香可口;花生米一粒粒磕出来,作为种子剩余拿来吃的;还有花生油是自家花生压制的,放心来吃。
最后,被老妈要求给她剪手指甲,当然积极行动。
积极归因避免消极情绪,积极关注激发积极情绪,积极行动充实心理能量,这些构成了“记忆”“复习”,日积月累,效果显著。
归因、关注、行动,这些都是“诸法空相”“无受想行识”“无苦集灭道”,区别就在我们主观角度的积极或者消极,从而创造不同主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