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的学习?掌握这些原理就行!
1.接近效应(Contiguity Effects):需要相互间建立联系的观念,应该以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方式呈现。 例如,在多媒体呈现的材料中,对图、表的文字说明,应该至于图、表的附近。
2. 以知觉-动作为基础(Perceptual-motor Grounding):当概念学习以具体的知觉动作经验为基础时,特别是在早期学习阶段,学习的效果将更好。
3. 双重编码和多媒体效应(Dual Code and Multimedia Effects): 以言语、视觉和多媒体呈现的信息,与用单一媒体呈现相比,能使学习者头脑中构建起更为丰富的表征。
4. 测验效应(Testing Effect):测验能提升学习,尤其是测验内容与学习内容相一致时。
5. 分散效应(Spacing Effect):与仅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或测验相比,分散学习或测验更能促进记忆的保持。
6. 测验预期(Exam Expectations):当学生预期会有一个最终考试时,当前的重复测验会让其学习更加受益。
7. 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与让学生记住答案相比,让学生生成自己的答案更能促进其学习。
8. 组织效应(Organization Effects):与重复阅读材料及其他更为消极的学习方式相比,列提纲、整合、综合信息等学习方法更能促进学习。
9. 一致性效应(Coherence Effect):学习材料和多媒体应该与相应的观念清晰地联系起来,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关材料的干扰。
10. 故事和样例(Stories and Example Cases):与说教性的事实和抽象的原理相比,故事、样例、案例更能让人记住。
11. 多重样例(Multiple Examples):运用多个形式上有变化的样例,可以增强对抽象概念的学习。
12. 反馈效应(Feedback Effects):对学生在某一学习任务上的表现给予反馈,可以促进其学习。但反馈的时间要视学习任务而定,不要在学生能够正确地解答任务之前给予反馈。
13. 消极暗示效应(Negative Suggestion Effects):教学和学习中呈现的错误信息也会被学生习得(如学生会记住多选题中的错误答案),而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在学生记住错误信息之前),可以减少学生对错误信息的学习。
14. 适当的挑战(Desirable difficulties): 挑战会使学生的学习和信息提取更努力,因而对长时记忆更具有促进效应。
15. 可以控制的认知负荷(Manageable Cognitive Load):呈现给学习者的信息不能超过其工作记忆的负荷.
16. 分割原理(Segmentation Principle):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容易操控的部分,更有利于学习。
17. 解释效应(Explanation Effects):与记忆肤浅的孤立的事实相比,学生对学习材料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深度解释(亦即心理模型),将更能从中受益。
18. 深度问题(Deep questions):与浅显问题(如谁、什么、何时、何地)相比,学生提问和回答能够引发解释的深度问题(如为何、为何不、如何、如果…那么),更能从中受益。
19. 认知失衡(Cognitive Disequilibrium):引发认知失衡(如阻碍目标实现、矛盾、冲突、反常)的问题,更能激发深度推理和学习。
20. 认知灵活(Cognitive Flexibility):把事实、技能、程序和深度认知原理关联在一起的多重观点,能够提升认知的灵活性。
21. “金凤花”原理(Goldilocks Principle):作业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使之处于适宜的难度水平。
22. 不完善的元认知(Imperfect Metacognition): 学生很少能够正确地认识他们的认知,所以不要相信他们调整理解、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23. 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如果学习材料中隐含的原理不明显,不经引导和辅助,大多数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其中的原理。
24. 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多数学生需要接受学习及其他认知过程的自我调节的训练。
25. 锚定学习(Anchored Learning):当学习材料和技能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真实世界问题锚定在一起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更强,学习的程度将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