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4】格律诗对仗句写作技巧 | 查忠华

格律诗对仗句的写作技巧查忠华格律诗写作中,对五律、七律里的对仗句特别有讲究,也是最精华的部分,对仗句也称对偶句,八句中有第三、四两对仗句、第五六两对仗句;律诗的"起、承、转、合"写作方式,"承"即第三四句又叫颔联、"转"即第五六句又叫颈联。下面我们具体说说格律诗有哪些写作技巧。在律诗中,对偶句的位置大多在颔联、颈联,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它是律诗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仅能使律诗显得凝练、整齐、匀称、典雅,而且也是律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更能展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胸襟、气度,可见在律诗中的重要作用非同寻常。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仗,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那么,在律诗的创作中如何写好对仗句呢?通常有以下方法。1、时空交替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如: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十年尘土青衫色,万里江山画角声。(陆游《晚晴闻角有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维《山居秋暝》)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隋宫》)以上的“浮云一别后”、“万里江山画角声”句从空间角度写,而“流水十年间”、“十年尘土青衫色”句从时间角度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联从时间角度写,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联从空间角度写。时空两个角度相互映衬,从而拓展了诗句的表达内容。2、动静有序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杜审言《送崔融》)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阮中丞》)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柳宗元《岭南江行》)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军麾动洛城”、“孤城背岭寒吹角”,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祖帐连河阙”、“独树临江夜泊船”。或一联描写动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3、视听转换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仗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如: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钱起《赠阙下裴舍人》)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李颀《宿莹公禅房闻梵》)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深柳读书堂”、“长乐钟声花外尽”,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如“闭门向山路”、“ 龙池柳色雨中深”。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为听觉形象,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4、宏微对比对仗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如: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宵。(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越国旧无唐印绶,蛮乡今有汉衣冠。(许浑《朝台送客》)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元稹《以州宅夸乐天》)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有镜头远推近拉变化之妙,增强诗的灵动性,调动读者思维。5、数字巧对在同一联的的对仗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如:一旦雄图尽,千秋遗令开。(沈佺期《铜雀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崔曙《奉试明堂火珠》)多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题灵祐和尚故居》)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以上句中“一旦”与“千秋”、“ 双月满”与“一星孤”,“ 六时”与“几日”、“ 一身”与“万死”、“ 六千里”与“十二年”、“ 万里”与“千家”都是以意象数目形成强烈的反差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殊环境下的情感。既可使句式显得格外工整,又令人爽心悦目。此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用。6、情景分述: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如: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寄托左省杜拾遗》)颔联写在朝为官的平时之景象,颈联写向老友倾吐内心之悲情,节奏也所有改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颔联写岸上与江面之景,颈联则是失意、潦倒的之恨。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李颀《送魏万之京》)颔联写别时及别后的孤独、冷清之情,颈联写友人路上、赴京之景。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颔联写舟中生活之情,颈联写异地逢秋之景。7、虚实相生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如: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上官婉儿《彩书怨》)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兵无阻,穷边有客游。(张乔《书边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此四联中颔联写实,颈联写虚;颔联写虚,颈联写实。虚实结合,相映生辉。8、行云流水即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如: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八首》之二)流水对使句子转换自然流畅,形式活泼多样,又能提高遣词炼句的能力。9、虚字奇趣在古今律诗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若运用的恰到好处可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指出:“对句之中,亦当少加虚字,使之动宕。”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幅联中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如:去矣英雄事,荒哉割据心。(杜甫《峡口》)古人称逝矣,吾道卜终焉。(杜甫《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关故依然。(苏东坡《书普慈长老壁》)日之夕矣归何处,天有头乎想什么。(聂绀弩《代答周婆》)老夫耄矣人谁信,微子去之迹悲哀。(聂绀弩《寄高旅》) 10.色彩鲜艳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绿奔穿内水,红落过墙花。(韦庄《延兴门前作》)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韩愈《送桂州严大夫》)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白居易《西湖留别》)11、叠字连用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李商隐《细雨》)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杜牧《早雁》)远树依依如送客,平田漠漠独伤春。(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以上所述的只是我们在创作律诗时经常遇到的几种形式和方法,但文无定法,要灵活掌握,力求“中律而不为律所缚”,多出新鲜活泼,与时俱进的佳作。继承传统,汲取精粹,这是我们所要肩负起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诗论3】怎样学会自己改古诗作者:   查忠华诗写好后,大凡做事认真、有责任心的作者,都会自己对自己的作品严格审核下,满意才投稿,而不是随便就发送,让编辑老师去改,甚至有的人竟然在投稿后又发现了诗有不妥之处后,要求撤回重发,给编辑老师留下不良印象。先来看看本人的作品:【七绝】贺党百年华诞感赋(组诗)文/查忠华(一)华诞回眸忆百年,刀山火海敢奔先。大山三座全推倒,重谱中华锦绣篇。(二)风雨兼程整百秋,扫魔除怪有高谋。凝心聚力终圆梦,使命担肩壮志酬。(三)跨越沟洼与万山,创新科技肯登攀。珠峰试看谁凌顶,一曲高歌凯旋还。这首诗写出后,我认真进行了检查,认为尚可,因为是应征参赛稿,为求上佳精品,放置了两天,等到再审读时,觉得仍有修改的必要,于是又逐字逐词逐句反复吟诵,改字改词改句才得成自己终感满意的作品后才发出。所以古往今来,严肃的诗人写诗,大多经过精心思考字斟句酌,认真修改后,才定稿的。因为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使诗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才能从众多的手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表现手法。古人所谓文字频改,功夫自出,即常说的“诗不厌改”,的确是有道理的。怎样才能改好诗呢?我认为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 应围绕诗题和中心思想改诗,删去离题较远,表现主题思想不够得力的词语,使诗中的一字一句都能为主题思想服务;使修改后的词语,他题挪用不得。2. 不要过多地使用叙述句,特别是抽象的叙述句。在说明应交待的事项后,应多用形象化语言、比拟手法。3. 注意句式的选用,特别是律诗的颔联与颈联的句式,不要雷同。三句式、两句式、一句式、半句式、名词语句,错位句等句式交错使用,有利于疏密相间,常奇互济,增加格律诗的美。4. 诗句不合格律要求时,必须调平仄,方法有三:(1)换同义词或能代替的词,如中国、神州、华夏、禹甸、赤县,意思一样,但平仄不同,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又如以东风、惠风表示春季;以南风、薰风表示夏季;以西风、金凤表示秋季;以北风、朔风表示冬季。需根据情况选用。(2)用倒装句,如主移谓后:“粘衣欲湿杏花雨”;宾置谓前:“草色遥看近却无”。(3)可用救拗法。5. 学习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把改好的诗自己吟几遍,看顺不顺口,听其音韵是否能和诗的感情配合起来。如感觉不妥当的地方,就作进一步修改。6. 改好稿后,不妨放置几天、半月之后,再拿出来看看,就会发现仍有不满之处,这时再改,还会提高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成为一个值得收藏与品赏的作品了。【诗论2】从会员作品,谈如何写好近体诗作者   查忠华有人总羡慕别人写的诗相当好,随口就来,挥手即就,看起来轻轻松松,想写一首是一首,想写十首是十首,其实哪有想像的那么简单,人家也是经历磨炼、经历曲折过来的。以前讲过,古诗大体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当前诗词学会、诗社作品大多以近体诗写作居多。我们先来欣赏下当代诗人作品,再谈如何写好近体诗,为防散和乱,选大石诗词书画学会、梅亭诗社(纯古诗类)、雷池诗社(综合类)会员作品为范本。【七律】写诗感赋文/吴国平(大石诗词书画学会)仄仄平平韵律扬,如蜂似蝶觅芳香。吟山咏水寻欢乐,达意传情亮热肠。眼热高深成极品,心仪浅显属平常。诗词毕竟非魔术,应敞胸怀晒太阳。【七绝】立夏文/查男(雷池诗社)雨后迎来续垦忙,翩然立夏嫩荷香。田园着意描年画,早绘丰收锦绣妆。【七律】游望东长江大桥文/聂一夫(雷池诗社)绮梦成虹架望东,山川驰景笛箫中。舟穿横拱听汹浪,柳卧长堤候怒洪。墩座凌空翩雁阵,桥灯沉水照龙宫。天涯任品茶瓜蟹,两岸风头趁势雄。注:望东长江大桥,位于安徽省望江县与东至县间。【蝶恋花】游园吟文/冉慧敏(梅亭诗社)曲径横枝园一角。斜倚池亭,轻悄听花落。倏忽啼鸣笼里雀。些微荡得秋千索。岑寂深心谁领略。识尽沧桑,山水惟依托。休说大千情淡薄。春回万物还如昨。【七绝】深秋游文/易玉华(梅亭诗社)霜风岸柳渐疏林,夜泛孤舟墨客吟。千载秦淮秋月影,任凭流水洗无痕。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近体诗的创作方式、写作题材因人而异,纵观每个人实际写作过程,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个好作品一般包括灵感、立意、构境、词语、谋篇、修改、检测、再修改等环节。 首先,谈一下灵感问题。创作诗词前,作者有一个创作欲望或冲动,但究竟写什么、怎么写,总会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灵感是十分关键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因一事一景由感而发,心灵迸发出激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生灵感,偶得妙字、妙语、妙句,由此及彼,推而演之,遂成篇章。明代谢榛《历代诗话续篇》载:“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如戴石屏“春水渡旁渡,夕阳山外山"属对精确,工非一朝,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由此可见,灵感实际上是一种创作冲动,一种长期酝酿、想象累积基础上呈现豁然开朗的心灵状态。通常表现为本感棘手的问题突显迎刃而解的一种特殊能力。但灵感需要媒介触发,其可以因信息传递而突发,也可借物象刺激而触发,也有通过思想的长期蕴积而触发。在此,重点讲一讲直觉、灵感、苦吟三者的关系。 直觉,即直观感觉,它是对客观存在的景物或发生的事件在心中的感受,形成的一种表象感知。所谓“五观出感觉,五觉出文章”,直觉是一种直观性的思维,而从直觉到灵感,一般必须经过“感受——感应——感悟”三个细微演变的阶段,即诗感三段式,通常也叫运思阶段。感受即直觉,始于事物的表象,如“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金秋”等是物感,“楚臣去国、汉妾辞宫”等是事感;感应是缘于外界物象感受后,受到心灵的冲击,作出心理上的情愿反应、呼应,产生某种情绪和想法,即主观上的反应;感悟,即是对哲理的感悟,作者从表象得到感受,从感受兴发情绪,从情绪综合成感应,又从感应中品味人生道理,升华为哲理。感悟是个人生活体验的结晶。而灵感则不同,要虚无缥缈的多,它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思维,瞬间的领悟,心灵的火花,它可能瞬间产生,也可能突然消失。灵感,具有创作性、突发性和偶然性,它可能最终表现为一个词组、一句诗或一则联语。苦吟,即是长期反复的求索、推敲、生活积累而提练成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深厚性、严谨性、精确性。有人富于灵感,才思敏捷;有人勤于苦吟,诗风严谨。苦吟从某种意义上是灵感的前提,灵感则是苦吟的火花。记得王国维曾就“实践、苦吟、灵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三段词句形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我们常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素不知这“不费工夫”正是缘于“踏破铁鞋”的积淀和坚持,要想“柳暗花明”前提必须是“山穷水尽”。 由此我们可知,初学者的主观努力,多读书、多深入生活、多体验、多思考,这是产生诗感的必由之路。有人曾用诗喊出作诗时内心的感受:“寻词觅韵最劳心,酌句敲诗作苦吟。待到水来渠筑就,轻轻一点石成金。”个人灵感有了,就有了创作欲望,就可以进入立意构境阶段。立意要高,表意要深、创意要新。“高、深、新”这是对近体诗创作最基本的要求。立意正确,就要(建)构(意)境,意境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有机的结合,情与景汇、意与象通。我以为,没有境只有意的作品,就如同一个赤裸裸的女人;没有意只有境,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因此,立意和造境,两者密不可分,且立意造境在整个近体诗创作过程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意境有了,就该动笔、练句谋篇了。先确定体裁,再用韵,首句用什么声律句型开头,按格律要求确定整首诗的篇式,按常规的“起承转合”章法要求确定全篇的组织结构,尽量做到各句或各联之间勾连相应,意脉贯通,前后呼应,环抱主题。这里特别要强调遣词造句的问题。诗词是精炼的语言意象艺术,炼字锻句与炼意谋篇实不可分,因为字句是诗篇的基础。顾名思义,锻句是指在句子范围内的比较、调整;炼字则往往在一字的汰选上精思竭虑。锻句离不来炼字。炼字力求三绝:“稳、准、巧”。“稳”即要贴切、严谨、合律;“准”即要表意准确、自然;“巧”即要巧(构谋)合、神奇、新颖。锻句炼字必须下真功夫,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至于炼字锻句的实例古来较多,如贾岛“推敲”等,此不再具体例举。诗之工,不仅在遣词造句上要反复提炼,在整首诗的谋篇布局上也要删繁就简,擅于裁剪。裁诗象果树整枝,盆景摘叶,也要有娴熟的艺术和技巧。记得郑板桥有一联语“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王安石《咏石榴》诗也有载“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由此,我们看到创作诗词时,要给读者留下各自的想象空间,多了、繁了,各种表象罗列过多,结构面面俱到,四平八稳,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空疏,满纸涂鸦,并不能达到“锦上添花”之效,反而会画蛇添足。初稿完成后,还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即使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待以时日,有时也会发现新问题,自感不妥,所以仍有再斟酌、再修改的空间和余地。因此,改诗是作者自身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李沂《秋星阁诗话》载“作诗安能落笔便好?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子美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子美诗圣,犹以改而为工,下此可告矣。”记得昔《唐音癸签》谓“作诗如食胡桃、宣栗,剥三层皮方有佳味,作而不改,是食有刺栗与青皮胡桃也"。记得有一则有关著名诗人高适与骆宾王改诗的故事:高适有一次路过杭州清风岭,在僧房题壁“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旁",高适离寺后,在途中忽然想到当地月落则潮退,只剩半江水而非“一江”,遂立即返回修改,寺僧告之已有人代为修改,“一”字业已改成“半”字了。后来几经打听,才知改诗者唐初四杰之骆宾王。由此足见古代名家对诗文一字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现代名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记得鲁迅悼念左翼作家的《惯于长夜》中有一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据鲁迅日记,“忍看”原为“眼看”,“刀丛”原作“刀边”,可见此句在正式发表前曾经反复修改过,这一改把愤怒之情和白色恐怖的严酷性完全表达出来了。鲁迅改诗的体验是"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总之,个人以为修改阶段必不可少,至于如何改,总体可遵循以下原则:定初稿,再推敲,反复改,不轻挑,炼意、炼字、炼句稳而准,不死拼硬凑,不轻率了事,不拖泥带水,不粗制滥造,以上就是个人如何写近体诗之创作程序与步骤的一些片面心得。当然这只是针对初学者的一般规律,具体实施操作,还是要根据各人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诗道何止千万,只要把握“求正容变”的原则,用真心写出合情合理合律的作品,未尝不是好作品,是谓“殊途同归”。理论讲的再多,最终还是要自己动脑、动手,没有磨练、没有经历过,就算写出来了不是俗语打油诗就是遭人鄙夷的诗,所以,从学习别人的诗开始,仿学、涂鸦必不可少,当然不能一字不漏、仅仅换个自己的名字,这就是盗版、抄袭了;通过能写、会改,一首好的诗就这样似新娘般归你所有了。我们再欣赏下别人写的诗,触发下灵感吧。假以时日,诗词大师也许是你呢。【卜算子】晨闻鸟趣文/石必中  (大石诗词书画学会)两雀演双簧,一脸装神样。逗得朝霞笑靥开,听的花心痒。不做腕儿谋,懒为营生想。晃脑摇头说半天,闹个心舒爽。【七绝】红颜梦文/珠山樵客(雷池诗社)红颜翠袖起愁思,梦破依窗抚泪迟。弱柳秋风三径处,飞花夜雨五更时。【七律】自画像(新韵)文/易玉华(梅亭诗社)纵有丹青只画形,难描风骨自天生。壶中日月陶潜酒,笔下山河杜甫情。同一路人方咏志,毁三观者不为朋。如今满脸沧桑刻,略去尘埃看更清。诗不在乎多,而在乎精,日作十首,首首废品,自己都看不下去有啥成就感;诗不怕难,在乎敢动笔,万事开头难,哪个不一样,不经风雨哪见彩虹。附:本期诗人:查忠华本期编辑:初畔池

查忠华,安徽安庆人,曾用网名查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词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认证诗人;在纸刊、微刊等平台发表诗词作品300多首,散文、小说、评论600多篇,新闻、通讯等2000多篇。

诗社介绍:《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编辑团队:总编:初畔池  责任编辑:子贤  欣悦  文成审稿:初畔池  子贤  版面设计:子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