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养老人的痛苦和挣扎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友情提示:此文是一个养老从业者几年的心路历程,和养老运营方法等毫无关联。
从15年毕业全职进入养老行业,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挣扎和放弃的念头。到17年那种感觉尤为强烈和频繁,甚至想到放弃生命。所以进入18年后,我没有什么新年愿望,只是感激自己挺过了那些痛苦和挣扎,感激自己还活着,还在这条路上。
认识新的朋友时,常常会被问到从事的职业,我都说是做养老的。不太了解这一行的大多会说,“这个行业挺好的,发展前景很好”,我往往都会苦笑一下,心里想说,“你来试试就知道了”。
从实习开始算,进养老5年,全职工作3年,从最开始的“踌躇满志”到“波澜不惊”只用了不到2年,希望到“心灰意冷”能慢一些吧。
从民非、外企、民企,再到创业团队,虽然在有的公司待得时间并不长,但好在自己算是懂得勤于思考和反思的人,即使经历很短,也还总能捞到一些收获,慢慢找到了让自己做事最舒服的环境。
13年在德国曼海姆做交流生时,联系了一家养老院实践学习。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入养老机构内部。它带给我的感受,和之前对国内养老院的印象完全不同。机构里没有任何异味,环境很干净整洁,员工也都一直保持着微笑。
我请教她们任何问题,她们总是耐心地回答,还生怕她们的英语表达有误差(我当时只会简单的德语,所以主要用英文交流)。因为能学到东西,环境又很友好,所以每次学习结束从机构回宿舍的路上,我都特别开心,像个兔子似的蹦蹦哒哒地跳回家。
后来回国的总结上,我大言不惭地写上了“要让中国的爷爷奶奶们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不知道后来学校给我发奖学金是不是被这句话给忽悠了。
在民非实习的时候,大多只是写写项目方案,等到毕业全职工作,终于能独立承担项目了,特别有干劲儿。
我原本是一个对必须睡到7点半以后起床有深深执念的人。但那阵子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每天6点多就自然醒了。我当时特别嘚瑟地形容其为“被梦想叫醒”(现在脸这么肿,估计就是因为打脸打太多)。
可是还没等我开始发挥,冲击就来了。
那时候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街道的日托。因为是新项目,而且项目地离总部的办公室比较远,所以我就一个人被派到了项目上。
自己正因为前期筹备和社区宣传的事儿着急上火呢(是真的上火,嘴都冒泡的那种上火),小报告已经被打到中心主任那里去了。那是第一次体会到人对权力的迷恋和谄媚。她可以做到完全忽略你的专业性,就因为她坐着的凳子写着政府两个字,就趾高气昂地要求你啥都得听她的,啥事儿都得给她汇报。
EXO ME?不就是因为您老人家做不了才采购第三方服务的么?如果都听你的,那不就成纯粹给你打工了吗?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那时的民非其实就是个给政府干活的二政府,政府让他往左,绝不会往右。
所以做了一年,就跳出来转到机构的运营,从此开启了走马观灯似的频繁跳槽之旅。
我是学公共管理出身,就养老的本质有一套比较学院派(俗称古板学术)的看法,使得我看到一些同业混淆概念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搞笑,甚至痛心疾首,比如看到一些企业将养老和餐饮、酒店服务做类比的时候。
后来看到一些企业被政府出台的政策忽悠得一窝蜂进到这个行业或者好几个大企业去争一个就20张床位不到的PPP项目的时候,我更是觉得中国的企业家都好可爱啊。
一次,一位前辈说,养老是社会福利,我们应该多看看福利经济学的书。我当时听了心里一乐,养老本质算公共服务,你为啥不看看公共经济学的书呢(L哥,对不起,如果您发现我说的是您,请别生气哦,我没有嘲笑的意思,您还是我话多不惹人厌的L哥)?
因为成长背景和学习经历的关系吧,我身上有80后、90后的独立自我意识,同时也有60后、70后的集体意识,价值观和做事方式比较西化,对一些传统的理念和做事方式不是太认可。
比如微信用作工作工具这事儿,我就觉得特别滑稽。它的设计之初就是一个社交软件,是熟人和朋友的联系工具。结果因为国人太追求效率,而且没有界限感,把它用到工作中来。所以后来闹出什么领导一句话,底下一堆拍MP的幺蛾子事出来我一点都不奇怪。
大家也许都会说,“对啊,没办法啊,大家都这样,我不能不用啊,不然会被视为异类,被排挤”一类的话。可我还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我宁愿用俩手机,其中一个基本上就用于工作的微信,朋友圈基本上也只发和工作相关的内容。
后来特别感激自己当初的明智之举,像我这种抽风性人格,说话又直接的人,要是公私混为一谈,还不知道会闹出啥来呢。 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价值观的不同,使得我在公司和年轻团队相处时,他们会觉得我老套;跟年长的一点相处的时候,他们又会觉得我太自我,不懂事,总是会产生许多碰撞。更让人难过的是,碰撞往往不是因为你不对,而是你和上级/领导的意见不一致。
所以每次碰的时候,自己就跟祥林嫂似的特别委屈,还到处去哭诉,一想到自己为做养老做的那些牺牲——放弃出国,放弃读博,放弃留校,想到自己不负责任地把父母都推给了姐姐一个人照顾,自己就悲伤逆流成河了。
去年下半年因为我的做事方法和理念和前东家的企业类型不太对付,几个哥哥姐姐怕我出事儿,在一次聚餐后,想拉着我去茶室好好聊聊。那阵子其实我被失眠折磨得不成人形,人瘦了好几斤,聚餐的前一天好不容易扭回来一点能睡着了,内心很不想去,因为我知道去了我也不会改变,我也不会让自己改变。
但听X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大家都是为了你好”,我也只能硬着头皮去了。整场六对一的“批斗”会,我几乎没有说话的时机,刚准备张嘴,对面的X哥就说,“你别说话,XX教你方法呢,你等他把话说完,好好听着!”。
整场的核心就是“你想的都对,但你现在没有话语权,好好生存,等有了话语权再去实现你的想法”。3个多小时下来,我丝毫没有被撼动,就是苦了一直在旁边旁听的T总了。
后来我送了本书给X哥,写了句“世界是你们的,但终将是我们的”,估计把这老哥气得够呛(此类危险动作请勿轻易模仿,如有不良后果,作者概不负责,我也是因为关系好才敢这么放肆的哈)。
经历了去年的两次跳槽后,小P哥问我还做不做养老。我回答说,做啊,而且比以往更坚定。为什么呢?其实我最开始是对公益感兴趣的,教育才是我最想做的领域,养老次之。
因为觉得,很多的社会问题其实只要教育好一代人就能迎刃而解,也就是常说的,XX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后来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主要是生存),选了养老。
而且经过这几年,会慢慢发现养老是唯一一个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公益组织)三方都在深度参与的领域,也许养老能成为撬动一些结构性问题的契机。
备注:对这三方合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群 凝聚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力量》这本书,不过它的中文版好像出了一版后就没再出了,实体书也许不太好买。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留言或者私信小编,回头我发电子版给大家。有心的人可以给免费午餐(乡村儿童营养计划公益项目)捐点款当做付费了。
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在90后身上看到的希望。他们是经济生活富裕且独生的一代,不再像父辈那样为求生存而委曲求全,或者金钱至上。他们已经开始思考,这是挡也挡不住的潮流。
去年我问了几个同业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淘宝模仿ebay,百度模仿google,微博模仿twitter可以成功,养老模仿美国、模仿日本没有成功”。很遗憾,他们给出的答案差强人意。而我一个95年的从来没接触过养老的室友妹子,一语道破。
当时我真的快被惊掉下巴。我努力了那么多年,去挣脱应试教育和传统价值理念带给我的烙印,学习独立思考,到了小妮子这里已经都不是事儿了,不得不感叹后生可畏啊。
从17年初开始的一年多的低潮期,在最近终于算慢慢熬过去了。前两天在朋友圈发消息说起之前抑郁和差点走极端的事儿,虽然预想到可能也有人有类似的经历,但朋友们的留言还是让我吓了一跳。
2个定居在德国的妹纸去年都状态不好,其中1个看了半年的心理医生;1个在杭州的朋友,前男友查出艾滋,自己惶恐了半年多去做测试,好在难过一劫;另1个在设计院的男孩子因为在魔都买房经济压力变大,加之工作也不顺,去年也差点走极端;在一家公办幼儿园上班的发小,去年底也因为工作上的事,弄得自己情绪很不好。
前不久台湾作家黄丽群在一席的演讲,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觉得所有的年轻人都这样,特别容易痛,全身的神经末梢都打到最开,你跟世界任何一点碰撞都觉得遍体鳞伤”。
我想这也是后来为自己的失礼行为给M哥道歉时,他回复我“没关系,都年轻过”的原因吧。就像学会走路一定会摔倒过一样,成长也是一定伴随着伤痛。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养老更是如此,养老创业更更是如此。之前在创业的小范围内,听到一个段子。创始人说他唯一能想到的融资渠道只有卖身了。我当时在心里想,唉呀妈,这里终于体现出女生的优势了,还可以代孕。
想想女生创业又谈何容易呢?之前因为工作把身体弄得很糟糕,跟同业一个姑娘抱团吐槽的时候,她说做养老运营一个月顶一年,让我直接笑到抽搐。
实际操盘过养老机构项目落地的运营人,每个人的故事拎出来估计都是一部血泪史。做养老的企业,养老事业部的人都跟低人一等似的,也常常得不到其他部门的支持。
一些企业为了促进部门竞争,同样的业务还设置AB角,让两边角力。社会服务最讲求资源整合,到了有的企业这儿,反而成了相互掐架不买账了。单纯做养老的公司,负责运营的人员也是一把辛酸泪。
我负责第一个项目时,需要自己当院长,当前台,当文员,当员工关系协调员,当IT,还得会组装家具。真真应了那句话,“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 翻得了围墙”。
好在自己本科是理工科出身,不然真的会抓狂。因为行业特殊性,身兼多职,自己也能理解。可是当客户流失,销售甩锅回来,把原因归结于运营的时候,内心也还是很委屈的。
老板为了完成投资人的指标,把压力转嫁给销售。销售拿到军令状,完全不顾现场的照护能力,想尽一切办法给机构里拉人,导致接收了一位隐瞒皮肤传染病的客户。
当时自己完全没有处理经验,也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只能自己靠关系找人,领着护理员跑了3家医院的门诊,才最后放下心来。
这个项目的经验谈不上成功,但至少让我经历了一个项目的落地的后期全过程,也让我自己意识到其实自己不太适合做一线的运营,开始慢慢尝试转型,去找自己合适的环境和机构。
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留校了,或者按部就班的去当个HR,或者成为了女博士会怎么样,也会问自己后不后悔。我安慰自己的方式在常人看来也许很奇葩。
我相信平行空间的存在,所以我想在A空间里,我也许成为了辅导员,在B空间里潜心学术。而且从小到大,父母给了我极大的空间,几乎所有的决定我都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没有委屈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这些已经够自己骄傲的了,还后悔什么呢。
这一路不易,感谢自己挺过来了。感谢每一位去年被我骚扰过的哥哥姐姐,感谢你们对抽风小妮子的包容和保护,感谢这一路上有你们,能够认识你们真的很好。期待。
借朋友送我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养老路上的追梦人: 愿你和你的理想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苏朵(gala乐队主唱)说了,“等我们长大了,我们也能登上主舞台唱歌呢!”附送一首他们的《追梦赤子心》。
嗯,完。 (不好意思,还有两句我很喜欢的话,送给你们,尤其第二句)
1)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2)不能把这个世界,拱手让给我们鄙视的人——安.兰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