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44.54
发布时间:2021-06-17未发之中原文【44.54】“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44.55】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44.56】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44.5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44.58】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44.59】问“志至气次”。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44.60】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44.61】问:“伊川谓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延平却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何如?”先生曰:“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发前讨个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谓'认气定时做中’,故令只于涵养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处,故令人时时刻刻求未发前气象,使人正目而视惟此,倾耳而听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皆古人不得已诱人之言也。”【44.62】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先生曰:“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曰:“何者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曰:“天理何以谓之'中’?”曰:“无所偏倚。”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曰:“偏倚是有所染着。如着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曰:“虽未相着,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既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时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44.63】问:“'颜子没而圣学亡’,此语不能无疑。”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颜子'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见’ 意。'望道未见’,乃是真见。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44.64】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亦是。”【44.65】“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44.66】“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44.67】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 到自然不动。”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44.68】“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44.69】“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44.70】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口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其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功夫。”【44.71】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44.72】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曰:“然。”【44.73】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44.74】“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44.75】“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44.76】“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44.77】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先生曰:“大略亦是。”【44.78】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学员心得申同学:深悟:随着对《陆澄录》的学习,深深体会到自己平时哪里是在下功夫,只是口在学,心却远远没有真切用功。如今终于慢慢摸到门,知道了一点点到底该如何做,那就是一定要把所知做到极致。笃行:妈妈昨天身体不舒服,我牵挂一天,想到陆澄因儿子生病向阳明先生问学一段,深深感受到阳明先生的伟大,致良知就是在教我们日用功夫。饶同学:这几天每当自己懈怠想玩手机、刷抖音的念头起时,马上告诉自己快去看书、快去看书。然后从头开始学习阳明心学课堂。懈怠念起时,转为精进念。黎同学:深悟: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笃行:因我们山里人都是靠山水来供养,这几天水管里又没有来水了,我昨天就主动去山里看水,并且同其中几个家庭一起买了新的水管给换好了,这样大家就都有水喝了。李同学:心上超越!以前自己贪心很重,爱占公家的便宜,知道这是心上的大漏洞,就发誓不再拿不该拿的钱物。因为没有这样的心,就能做到不动心。比如说,搞活动对外送的礼品,我就没有冒出想要的念头,心就处于“未发之中”的状态;拿不该发的奖金,又退不掉,我就用来买书送给别人,这就是“发而中节”吧。习同学:自己经营企业进入第七个年头了,年年招人,年年缺人,何故?学习后常问自己:我是否是一个值得别人追随的人?我所确立的事业,是否值得他人全力以赴?通过学习后才明白,唯有建设自己,才能建设团队;建设了自己和团队,后面的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与其等待人才,不如成长自己。在光明的世界里,黑暗中的问题将不存在。< 上一篇下一篇 >书籍推荐《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进入商城购买四部曲APP开发心中宝藏的钥匙
点击下载(转载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四部曲教育”,请勿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