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Mike周医生20年前拍摄的上海老洋房相册

Mike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毕业有十多年了,学医之外,还带着寻找《太阳帝国》旧踪的任务,后来他也在找台湾近代画家陈澄波旅居上海期间画作的街区背景。Mike从台湾来。

1999年,他第一次到上海,就喜欢上了上海的调调。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在学校里除了读书和打篮球外,Mike有空就骑单车,过肇家浜路到了西区老洋房最集中的地段。

2000年,拿起数码相机专注于拍摄上海老洋房,算早的。Mike慢慢和上海喜欢老房子的摄影爱好者和专业建筑人士有了联系。

陈澄波在东京美术学校就学期间,和中国画家王济远相识,在研究所毕业后,经王的介绍受聘至上海新华艺专与上海昌明艺专任教,也曾担任上海市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西画审查员,参加各种展览。1931年上海举办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他以一幅画作“清流”获选当代十二位代表画家之一,参加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维基百科)。

现在,倘若我们围绕着陈澄波上海时期的活动轨迹,可以梳理出其相关的艺术空间路线:1,艺苑(西门林荫路126号)2,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地点B—斜徐路打浦桥南堍)3,昌明艺术专科学校(黄陂南路、太仓路)4,陈澄波上海寓所(新华艺术专科学校附近)(打浦桥地区)5,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新普育堂)6,艺苑美术展览会(明复图书馆)7,现代名家书画展览会(宁波同乡会)8,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展览会(新世界饭店礼堂)9,决澜社第一次展览会(中华学艺社)。这些空间地点,正是在所谓卢湾之弧的文化带上。在如是的租界文化格局中,上海的西画运动也同时具备了发展便利的条件和土壤(《陈澄波上海时期的艺术遗产》2014年06月11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上图,画家陈澄波1929年-1933年客居上海期间所画上海景物,Mike曾在微博上发出寻找此风景的旧址。当我们认识之初,他是想从我的知识库找寻到《太阳帝国》的大宅子确切地址,我当时答应帮他问问协助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此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朋友。

斯皮尔伯格在上海拍摄了外滩地区的外景部分,其他一些场景如“花园洋房社区”等在西班牙拍摄。链接点进去看看:

斯皮尔伯格的上海1987年

2002年,我们认识在上海本地一个BBS,我在那里当斑竹(版主)。他悄悄话我说,可以不可以线下做一次交流,有关上海的老洋房。于是,我们就约在医学院校园见了面,很魁梧的小伙子。我记得他说,毕业后想做全科医生,他家在台中,医世家,父亲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医生。

Mike医学生和80后同龄人不太一样的地方,他说他喜欢老的东西。

我们从他的照册看到了2000年至今的上海变化图,城市更新一直在进行,而民间的抢救和呼吁一直也跟随着那些个画在墙上的/拆/字,我们从Mike@的摄影师们看到弱小但有力的存在。

Mike说,他看到了城市更新前的样子,但这个样子也不是保护人士愿意看到的样子,矛盾的事情,当城市优秀建筑被过度使用,每一个使用者觉得自己被历史建筑所牵累,而当城市更新项目立项实施的时候,每一个使用者都发现自己是历史建筑的心安理得的受益方。

从Mike的历史照片里

我努力梳理出一些内在逻辑

第一,他走的是他的台湾摄影前辈张才的路,张才1942年至1946年在上海拍摄《上海写真》,擅长临时起意和构图,有建筑有民生。以下所有照片均未做后期修图处理,保证原图,2000年的卡片机画质还可以的。

第二,Mike拍摄的照片有部分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建史料,对照历史文书看的话,感叹太多。如淮海中路1754弄改造为淮海中路1768弄的过程中,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被错误理解,老建筑被推倒重建。在建筑保护业界,这个名叫“霞飞别墅”和建国西路上“建业里”改造模式一直存有争论。

在如下的图中,靠近武康路一侧的房子已经拆了一半,右侧的红底白字招牌上写的是房地宾馆,武康路378号,楼下有过网红面包店,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后,关门歇业,现在来的是皮爷咖啡馆。

下图,Mike拍摄到是已经被毁的贝家老宅,原先地址是黄陂南路25弄乙(也有说是5号),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第三批名录第64号建筑物,写得很清楚是瑞康洋行买办住宅,而这个买办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住宅。拆了,很可惜。

下图,威海路412号的邱氏住宅楼,其命运要比贝氏老宅幸运多了,仅仅是被移动到了新的位置,算是太古汇的一个盆景。链接点进去看看:

威海路查公馆前任业主不仅仅邱渭卿

Mike的活动范围还真不小呢,下图,他拍下了南阳路贝祖诒住宅花园改建工程实景,现在是一家酒店。

第三,Mike用记录下来的历史建筑物自身标记为主线索,为城市更新留下当代思考,文脉传承过程中一段小插曲,如他拍摄的外滩源搬迁过程中街区里的种种符号和遗留物件,为旧貌换“新”前的“混乱”照相,也是一种暗示。我个人觉得外滩源部分做得比较到位,在圆明园路、北京东路到南苏州河路到中山东一路一个小圈子散步比较有意思。那天,我们从地铁10号大丸百货走去虎丘路贝浩登画廊,一路看风景,赏心悦目。

看看修缮好了点圆明园路。

对Mike来说,上海街头的旧时代遗迹非常多,只要有发现的眼睛,老电线杆子、门头匾额,还有变1754为1768的门牌号码,你活在一个很俗也有趣的现代。他在上海拍摄老房子照片,也结识了一批本地志同道合者,其中有席子、基诺、娄承浩、王明阳、周五、赏味期限(网名)等等。

他也考据史实,抗战胜利后上海交通规则大改,Mike 从他看到的史料里发现,这和美/军进驻上海有关,史迪威将军建议为方便美/军运输,靠右行驶,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

坐在威海路696号画廊门口喝咖啡的Mike。

我和Mike一样,曾经混艺术家的威海路696号,现在的WE WORK联合办公场所。他见证了2011年艺术家们撤退时举行的各类活动,他喜欢社交活动,也因为喜欢喝酒,策划了M50艺术聚会、复兴公园酒会和普希金像酒会,用酒能解决的事情都是很艺术的事情,在酒精作用下,社交派对多少呈现出一种张扬和喧哗,不正是城市人平日里最缺乏的状态吗?

他曾在长乐路上发现了一个垃圾箱

是北京海淀区“行走”过来的

于是引起本地媒体好一通探个究竟

北京的垃圾箱竟然“穿越”到了上海街头?昨天上午,多名博友纷纷发布微博称,本市长乐路街头惊现一北京海淀区的垃圾箱。不过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张照片可能是世博会以前拍摄的,但来源依然不明。目前垃圾桶及附近的人行道为一非机动车停放点。
这条被多人转载的微博由网友@Mike万里独行于11日上午首发,原博只有“上海市 海淀区 长乐路”这样简单的几个文字说明。在这条微博附带的照片中记者看见,人行道上放置了一个垃圾箱,左右两个箱体上面都印制有“海淀区道路废物专用箱”的字样。
这个海淀区的专用垃圾箱在照片里显得十分唐突:街边的梧桐树、路上行驶着的各色出租车、以及“沪E”的车牌,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上海街头的场景。也因此,在这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后,许多网友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网友戏称这个“穿越”垃圾箱为“伏魔帝”,即“潜伏在魔都(上海)的帝都(北京)垃圾桶(《北京垃圾箱“穿越”来上海》2012年9月14日《新闻晚报》)。

Mike本姓周,周家是台中望族,有族亲1990年初来到上海考察投资环境,周医生说,他家亲戚来上海,当时的卢湾区领导对他们说,整条淮海路都可以投资,遍地是金子。那时候,他亲戚还有顾虑,没有听领导的话,有点后悔。

看Mike周医生拍摄的上海老洋房相册,我们专门配了B/A变身照,上海的街道,常拍常新。下图,淮海中路1209号,曾是爱滋拉“天赐大宅”。

下图,兴业太古汇,之前大中里地块。

如下,淮海中路、陕西南路环贸广场,之前的钱家塘。链接点进去看看:

消失的伟达饭店消失的钱家塘

还好有老照片

下图,五原路、乌鲁木齐中路口。链接点进去看看:

2021年2月14日Citywalk:

五原路从头到底

下图,思南路义品邨,现在思南公馆。链接点进去看看:

闲逛思南路历史风貌街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