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怎样进化?

来源 / 金柚网(ID:MissU_app)
作者 / 杰非
推荐阅读时长 / 3分钟

1896年5月26日,《华尔街日报》创办人查尔斯·道和统计学家爱德华·琼斯发表他们首创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时,肯定没有想到世界变化如此之快,铁打的“道指”,流水的企业,124年后,初创时的12只元老成分股已全部出局,最后的“独苗”通用电气于两年前跌出道指(DJIA)成分组合。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是历史对企业的基本态度,作为时代标杆的豪门企业通常来势凶猛,然而总又自带“历史局限性”,臃肿的结构,纷繁利益分配,总是让企业“自我革命”的犹豫与“坐享红利”的温存中迅速坠落,被时代大潮甩的无影无踪就成了大概率事件,极具战略眼光的乡村教师马云对阿里竖立了一个“大目标”——102年公司。

大企业生存不易,屹立百年的大企业翎毛凤角历史倒是青睐一些中小企业,不少企业虽历经数个世纪的残酷洗礼,却始终旺盛生命。例如德国的施宏威公司,这家可以追溯到1365年的企业,历经数次转型,现在依旧高昂地飞翔。

这些“老而不死”的企业往往有两个特点:

01

独门绝招

别看施宏威的官网还停留于九十年代,但公司的冷硬铸铁轧辊技术可是独步天下,是全球造纸工业细分市场的最爱。

02

相对低廉的人工成本

就算是施宏威这样的行业领袖,全球员工不过1600人。

两点背后,是一个顺势而为、灵活而变的战略文化,基于自身优势,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例如德国的黑森林地区,在历史上这里原本是精密钟表的生产基地,当电子手表风靡后,钟表企业进化成了400多家极具竞争力的医疗设备企业。

正如莱茵河两岸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支持起德国的今天,中小企业同样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今年两会期间,中小企业发展格外受到关注,中央高层将中小企业比喻为青山,“留住他们,就会赢得未来。”

而部分中国中小企业已初步具备与世界巨头扳手腕的能力,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在其名著《隐形冠军》中经常出现说德国某某公司是世界市场的领导者,之后略带酸楚地说:“他唯一的竞争对手是在中国。”

划重点

如今,面对经济下行与疫情影响的双重压力,中国中小企业生存不易。虽国内经济已经开始回暖,但是国际形势依旧严峻,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性企业面临着国际订单大幅度减少及全球供应链断裂的困境与风险。

在这种困境下,从短期来看,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是三个问题:客户在哪?如何触达?如何满足。而从长期战略来看,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全新环境,中小企业需要重新梳理战略定位与提升“免疫力”。

从国家层面的“两新一重”,展开数字化建设,构建产业互联网,是从底层技术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战略支持,以数字化为企业打通需求端与生产端的界限,帮助企业重塑战略,赋能中小企业沿着“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而“免疫力”的提升,核心是人力成本的降低,建立敏捷高效的组织结构,在保留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采用包括灵活用工在内的多种用工方式,积极为企业减轻负担,加速企业战略转型。两会期间,不少专家学者,从政策维度到经济维度,提出了诸多灵活用工发展策略。

20 世纪 70 年代,信息时代与个人计算机时代的来临,为硅谷带来了第二次成功,也成就了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而如今,当疫情阵痛与数字化浪潮裹挟而来之时,中国的中小企业也在面临时代的选择。降费减税缓解生存问题,永续发展依旧靠的是灵活与创新。

斜杠青年的“Plan B”
为什么HR一开口,你就有了认同感?
【两会】轰轰烈烈的两新一重,对人力资源意味着什么?
【两会】保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灵活用工应如何升级进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