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川:什么是好味道
对于正常人来说,摄入盐的时候不会感觉到甜味,摄入糖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咸味,对于特定物质来说,味道是既定的,发现风味物质对应的味觉是人类的重大发现。
冷静的思考,味道作为人类的感知,并不是自然客观的存在,一如色彩之于肉眼的关系。例如说咸味,实际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咸味感。人们喜欢咸味,说明生理上存在调节盐和水需求的本能,从进化论角度来说,这种本能印证了人类的祖先来自海洋。同样地,就像现代畜牧业中,有“舔砖”的存在,主要成分是盐,供反刍动物舔舐。所以说,咸味感的存在更多的是指示价值,提醒人们摄入的矿物质;就像工业生产中的管道煤气中添加硫化物气体一样,如果泄露就会嗅到刺激性气味;也像自然界中的相当数量花朵显示出各异的色彩一样,吸引昆虫进行传播。甜、酸、苦、咸、鲜作为基础的味觉感知,对应了不同的风味物质,照此,混合味道不过是基础味觉的混合。
从历史角度,人们对美好味觉的追求是不断提升的,就像审美能力的提升一样,属于人类自由解放的范畴。沿着这个思路,美味永远在路上。
当人们熟练掌握了“火”的运用之后,炙烤的动物性食品显然比生肉带来更好的风味体验;陶器的出现使得烹煮成为可能,蛋白质水解为多种氨基酸,带来了鲜味,与此同时出现了盐卤,就是从海水、井水中煮卤成盐。加之从自然界获取的蜂巢带来的甜味,果实的酸味与苦味,从而使得人类在很大程度上调节食物的风味,意即:人类在很早时期已经掌握了调味的奥秘。但是,在寻味的道路上,人类绝不是浅尝辄止,对美味的追求不断进步。事实也是如此,香料贸易是很古老的存在,也是促使远洋航行和新大陆发现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香料贸易中的主体是调味品,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香氛。
如果可以穿越的话,让现代人回到200年前,基本上不会觉得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无论当年的食物有多么的绿色有机原生态,今天的人估计不会觉得好吃。
现代农业生产所进行的品种改良并不是技术的自负,而是市场的选择。市场的选择并不是个体意识的社会表达,而是集体意识的经济表达。对于西红柿不好吃的问题,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感受,因为只有大部分人选择的西红柿品种才决定了生产者的种植选择,从逻辑上讲,市场选择的西红柿是变得更好了。很多人认为现代农业技术往往以增产和节约成本为导向,并不考虑风味的选择,例如大米过去亩产400斤,现在都是1000斤以上,所以新品种不好吃。的确,单产提高往往存在牺牲品质和风味的代价,但是也要看到,正是单产的提高带来了廉价的食物让人们享受到更充裕的供给、更多元的选择。
在个别品种上,风味与成本达成了经济妥协,部分产品品质口感下降带来了更多的风味选择,这是当下人类集体选择的必然结果,但是对于更多的品种来说,市场化的技术是朝着风味改善方向发展的。
从感知来看,好的风味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养成,从客观现实来看,人们的风味偏好越来越趋向重口味。
西南地区人们有食用折耳根(鱼腥草)的习惯,从自然演化来看,人类并不是天然喜欢这种风味,一如北京人吃卤煮、安徽人吃臭鳜鱼之类的食物。一旦形成习惯,从而转化为心理依赖,人们便对此甘之若饴,觉得味道不错,习惯的形成可以瞬间产生,也可以长达数年。心理暗示的作用与习惯大致相似,例如蛋黄颜色深的更好吃,都是心理因素使然。无论习惯如何演化,人类、尤其是中国人,在重口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原因在于除了习惯之外,人们更愿意尝试新的风味,要么是更多混合的味道,例如榴莲,要么是更重的口味,例如川菜的传播,重庆火锅一统江湖的地位。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也是最大的辣椒消费国,也是最大的辣椒出口国,也是最大的辣椒进口国。同为辣椒,但是辣度不同,严格来说,这些辣椒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对于味觉而言,“习惯”与“尝试”是两个基本事实,好味道往往只是适应性与习惯性的主观表达,尝试新的风味才是最根本的动力,之所以都说现在东西不好吃,是新的风味体验与传统风味习惯之间的摩擦。当习惯被打破,味道感知也就自然演化,好味道并不存在,存在的永远只有吃货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