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仿倪黄笔意青溪山水》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西庐后人等。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1705年奉旨与孙岳颁(1639-1708)等人编《佩文斋书画谱》,1717年又主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1654-1722)祝寿。其先祖王锡爵(1534-1614)颇有书画收藏,祖父王时敏(1592-1680)又是明末大师董其昌(1555-1636)的学生。在家学渊源、个人天赋及努力之下,王原祁终能与王时敏、王鉴(1598-1677) 、王翚(1632-1717)在清初山水画坛并称“四王”,在江苏太仓地区创立“娄东画派”。
诚如王时敏所言,在明代中晚期以奇为古、以奇为美的思潮下,山水画的创作已有“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的现象。因此,王原祁遂提倡“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的观念。他主张初学应先摹古,熟悉各种经典风格后再加以提炼和变化,以成就自家面目。如自题《秋山晴爽图卷》:“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于是他以黄公望(1269-1354)、倪瓒(1301-1374)等元人为宗,再遍追两宋、五代时期大师,追求“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美学,并以笔墨表现书卷之气。
此《仿倪黄笔意青溪山水》,据画家自识,是为住在“青溪”的“松年表弟”所作,青溪约是今浙江省淳安县,松年其人待查。此时原祁正当盛年力强,仍是画了两次才完成作品,可见其慎重与用心。画中空无一人的凉亭、围绕凉亭有6株树木等母题,以及山石所见略有侧锋的平行折带皴、枯淡的墨色等技法,都和倪瓒的风格有密切关系。中景最高峰有平台、远景有低缓连绵的山脉,以及加深最远处小山的墨色来反衬前方山脉的手法,承自黄公望。故所谓“仿倪、黄笔意”,其来有自。
然而,皴染之际强调锋颖幻化、以擦带皴,故近看难窥笔踪、远观方得其意。笔笔交叠、色色相浸之处全然不拘小节,故有生熟相倚、直渲天然之趣。前景以坡石挟留白台地,配合树木枝叶的伸展将观众的视线导向中景。中景则以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有聚有散的小山头为单元构成主山,主山内部的大小山头多呈垂直走向。当观众的视线在前景和中景间不断蜿蜒、游移时,便能感受到某种动态感,此即画家所谓的“龙脉”。事实上,S形蜿蜒的江面是画中另一条“龙脉”,此脉出之以留白,和主脉的笔墨成对比。两条龙脉,一左一右、一主一宾,一虚一实,既交会又分离,完全体现了画家以龙脉来表现“气韵”的理论。因此,整幅虽有元人古秀之风,却已渐从摹古脱出,显现了个人的面目。《仿倪黄笔意青溪山水》明确体现了王原祁“借古开今”的画论。王原祁正是以这种本领去批评王翚的风格“太熟”,又批评查士标(1615-1698)为“太生”,可见他自己是以这种“不生不熟”自处。因此,王时敏也不避嫌地称赞王原祁能达“神形俱得”的境界,王鉴不但同意,还对王时敏说:“吾二人当让一头地。”
王原祁 仿倪黄笔意青溪山水
【估价】单位RMB6,000,000 — 9,000,000
【成交价】单位RMB6,900,000
尺寸:99.2×49.6cm
年代:戊寅(1698年)作
作者:王原祁
日期:2011-05-21
材质:水墨纸本
装裱:立轴
钤印:王原祁印、茂京父、扫花庵、西庐后人(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王原祁》59、56、82、86印,46-47页)
题识:余至青溪,松年表弟留饮,为写倪黄笔意未竟,今春过访,为续成之。时戊寅春正。麓台祁。
吴湖帆题签条:王麓台为松年画仿倪黄笔意真迹。庚寅(1951年)五月,吴湖帆题。
鉴藏印:曾在方梦园家、何瑗玉印、曾藏何蘧盦处、曾在郑梅清家(1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方浚颐》11印,198页;2、3印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 · 何瑗玉》1、7印,477页)
著录:
1.清 · 方浚颐《梦园书画录》卷十八《王麓台仿倪迂山水小幅》,《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25册,46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出版。
2.徐邦达编《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20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