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后的人生智慧|刘宏刚
几日前,翻阅《读者》杂志时,看到一篇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便摘抄如下: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不难发现一个真理:能流传下来的好诗章,多出自落魄文人的笔下,无论是李白还是白居易,抑或是骆宾王、王昌龄、柳宗元、刘禹锡、元稹、韩愈、刘长卿……他们在逆境中的诗作,大都超越了飞黄腾达时,字句中更具有悲悯人生的色泽。
读罢,我久久无法平静。
记得中学时,当读到李白的《将进酒》,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苏轼的《赤壁赋》,柳宗元的《江雪》,屈原的《离骚》,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著名诗篇时,我便被下面的注释看得目瞪口呆:怎么都是清一色的“贬官作品”?莫非被贬了才有名篇流传之机?问题就像谜团,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
在渐次丰富的阅历中,困扰我的问题亦渐次浮出答案。
文人者,皆性情是也。身居官场,理同清荷投浊泥。古文人亦是如此。此谓贬前之境。贬后放虎归山,如鱼得水,人间疾苦的真合了文人者的性,“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成就了他们的嬉笑怒骂。于是,就有了陶潜八十多天弃职彭泽县令的作隐,想想唐孟郊《游终南山》“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的在职随想,陶潜该是多么放荡不羁!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我在临窗独饮时,突觉古文人整日缠绕于各类事务之中,犹如牢笼困兽,与其如此,莫如弃职回乡,步入田园,将性情释放于山水之间,那该是何等自由而又自我展现的境地!现实生活中,如我等寻常之辈,不计其数,于万千众生脱颖而出,挣得光芒,何其难也。莫如重归于朴,另辟蹊径,离开那棵久久耿耿于怀的树。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最后果农说与李雪莲的话值得深思:人常说“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姑娘,换棵树,也耽误不了你多长时间!
如果这些看不透,只能说明书读的少,古人的事知道的不多,人生尚还浅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