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风湿病
风湿病包含西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颈腰椎退行性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关疾病。中医将风湿病称为痹证,然而风湿病范围较广,症候多样,病名不一,缺乏统一的辨治规律。
1.分型及六经经方证治
1)行痹
行痹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而痛处游走不定为辨证要点,兼有麻木,或重着,其脉浮,舌淡红苔薄白。凡以肌表疼痛而痛处不一为主症的症候群,皆可视为行痹,行痹病位在表,病性为风寒湿邪而以风邪为主,可辨证为太阳病表虚证,方用桂枝汤,药用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炙甘
草10克。若行痹恶寒甚疼痛较重且不汗出,则可按痛痹辨治。若兼重着为湿郁者可加苍术25克,小便不利者可加白术20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兼麻木而血虚者可加当归20克,头项强痛可加葛根30克,畏寒盛而阳虚者可加制附子15克,汗出恶风盛而气虚者可加黄芪30克。
2)痛痹
痛痹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为主,且固定不移,得寒加重,得热痛减为辨证要点,或兼有恶寒、肢体拘挛、脉浮紧等。痛痹病位在表,病性以寒为主,辨为太阳病表实证,方用麻黄汤,药用麻黄15克、桂枝20克、杏仁15克、炙甘草l O 克;若疼痛较重难以屈伸者改麻黄汤为乌头汤,药用麻黄15克、白芍
30克、黄芪25克、炙甘草20克、川乌15克、蜂蜜50克。湿郁加苍术20克,小便不利者加干姜20克、细辛10克、法半夏20克、薏苡仁40克,郁热烦躁者加石膏40克,头项强痛者加葛根30克,若畏寒体虚甚者加制附子20克。
3)着痹
着痹以肢体、关节、肌肉等重着、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风湿性疾病,并兼有疼痛肿胀等症。着痹病位在表,病性以湿为主,辨为太阳病兼湿滞证。方用麻黄加术汤,药用麻黄15克、桂枝15克、杏仁12克、炙甘草10克、苍术20克;若表证不重而里湿兼热者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药用麻黄15克、杏
仁12克、薏苡仁30克、炙甘草10克。湿滞小便不利加茯苓30克、泽泻20克,兼畏寒甚阳虚者加制附子15克,病久关节肿大者可加蜈蚣6克、全蝎6克、地龙20克治疗,血虚湿滞可加当归芍药散;瘀滞明显者可加桂枝茯苓丸。
4)热痹
热痹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辨证要点,或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热痹病位在表,病性为寒热错杂,辨为太阳病兼阳明热证,方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药用:桂枝20、麻黄10克、白芍15克、生姜10克、苍术25克、知母30克、防风12克、制附子10克。若全身热重且关节肿大较甚者,以白虎加桂枝汤治疗,药用石膏40克、知母25克、甘草10克、粳米50克、桂枝20克。兼湿滞者加薏苡仁60克、茯苓30克;热重口干口苦心烦者,可以白虎加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治疗。
①某,女,58岁,因全身多处疼痛而痛处发热不适于2010年11月6日就诊。患者3月前因感冒咳嗽后发生多处疼痛,时而痛在腰背,时而痛在胸胁或右腋窝处,用手挠之则呃逆,四肢如浸辣椒面而觉发热不适,气候转换则疼痛发热感加重,屡用中西药无效,甚为痛苦,观其处方多用祛风热之剂。现症:全身痛处不一,尤其膝关节和肩关节疼痛较甚,四肢发热不适,活动甚则汗出,心烦,口苦纳差,面色萎黄,神差乏力,舌淡苔白,脉浮缓而细。辨为行痹,为太阳少阳并病,方用桂枝合柴胡汤,药用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20克、大枣15克、炙甘草10克、柴胡25克、黄芩15克、法半夏12克、党参30克。嘱其服3剂。二诊,患者述疼痛好转,精神转佳,食纳佳,但痛处发热感无变化,因其发热而有汗出,辨为少阳阳明合病,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治疗:柴胡30克、黄芩15克、法半夏10克、党参25克、生姜20克、大枣15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0克、蝉蜕12克,继服3剂。患者在服2剂时前 来就诊,言疼痛复发,发热加重,乏力无神。细思其变化,患者并无阳明热症,仍用桂枝合柴胡汤加昧:桂枝25克、白芍20克、生姜25克、大枣15克、炙甘草10克、柴胡30克、黄芩15克、法半夏12克、党参30克、白芷15克。嘱服3剂。后适当加减继服5剂,诸症若失。
(按):该病例有全身痛处不一且四肢如浸辣椒面而觉发热不适,应为邪郁表之故,而纳差神差,口苦心烦,为邪扰少阳,首诊以桂枝合柴胡汤治疗为方证相应,故有效:二诊误以发热未减为阳明热证,以小柴胡汤加石膏汤而无效,此与前医以风热辨治无效同路。
②郭某,女,50岁。因手指关节疼痛5年余于2006年3月17日应诊。患者5年前双手指关节开始出现疼痛,且家居处较为潮湿,病情逐渐加重,后时断时续在当地服中西药无效,疼痛日渐加重。刻诊:自诉双手指关节疼痛难忍,屈伸不利,晨起僵硬,全身畏寒,体瘦易感冒,心累乏力,查见双手指小关节稍肿大变形,舌质暗苔白滑,脉沉紧。辨为痛痹,辨六经为太阳少阴合病,方用乌头汤加味:制川乌15克、麻黄12克、白芍25克、黄芪30克、炙甘草20克、蜂蜜50克、桂枝10克、细辛10克、苍术25克、砂仁20克。嘱服3剂。二诊,患者诉疼痛稍好转,余症同前。上方加附片12克,服3剂。三诊:疼痛大为好转,畏寒减轻,遂以上方为基本方稍加减继服5剂,后停药10日再继服5剂,如此用药2月余,疼痛若失,体质好转。嘱患者每年秋冬季节时服上方10剂,连服3年,至今未发疼痛。
(按):患者关节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辨为痛痹无疑,因其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有寒滞于表的太阳病表现,其畏寒、体瘦、易感冒、脉沉为体虚少阴病表现,因此辨为太阳少阴合病,用乌头汤加制附子等,取得较好效果。
③伍某,女,38岁,因颈项及右上肢麻木疼痛不适7月于2002年12月6日求诊。患者7月前淋雨后开始出现头昏沉不适,发热恶寒,颈部及右上肢酸胀不适,微咳嗽,经西医药治疗它症好转,但颈项及右上肢酸胀不适加重,又经中药及针灸治疗,病情反复不愈。现症:后项部及上肢酸重不适,微疼痛,恶寒发热,头昏沉思睡,精神不佳,纳差口淡,乏力身重,舌暗苔腻,脉浮微紧。辨为着痹,属太阳太阴少阴合病兼湿滞,方用麻黄加术汤加制附子葛根羌活,药用麻黄20克、桂枝15克、杏仁12克、炙甘草10克、苍术25克、制附子20克、葛根40克、羌活20克,嘱服3剂,诸症好转,麻黄减量为10克,加砂仁15克继服5剂,后以该方为基本方加减制成水丸服用,至今未复发。
(按):该患者淋雨后反复不愈,但寒湿郁表始终未变,为太阳病,但病久思睡为少阴病之象,舌暗苔腻为太阴虚内湿阻滞之象,治疗以麻黄加术汤解表化湿,以附子温阳扶正并化湿,表里兼治,后减麻黄用量,加砂仁温中化湿。以求治本。
④宋某,女,43岁,因右下肢踝关节红肿疼痛反复不愈1年余于2008年10月25日求诊。患者一年前右下肢多关节疼痛不适,始未予重视,后踝关节逐步肿大呈热痛感,到重庆某大医院检查治疗,但反复不愈,导致行走不便,甚为痛苦。刻诊:右下肢疼痛红肿,触诊有热感,患者因服药后身体增胖,述口苦口干,口中粘腻,时胃脘胀满不适,黄带较多,动则汗出,脉滑,舌淡红苔中根部腻。辨为热痹,为三阳合病兼湿证,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和小柴胡汤加减,药用:石膏45克、知母30克、炙甘草10克、粳米50克、桂枝20克、苍术30克、薏苡仁60克、柴胡
20克、法半夏20克、党参30克、大枣20克、生姜4片,服3剂。二诊关节热减痛缓,口不苦,继用上方5剂,关节肿大消失,疼痛若无。上方减石膏为30克继服5剂以之巩固。随访2年未发。
(按):该患者关节肿大并疼痛,为太阳表证,而口苦口干、黄带较多为少阳病证,胃脘不适,动则汗出,关节热痛为阳明热证,口中粘腻,苔中根部腻为湿证。辨为三阳合病兼湿滞,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苍术、薏苡仁。方证相应,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