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负责,还是对领导负责?

对学生负责还是对领导负责

在学校,对学生负责,还是对领导负责?这个问题咋一看是个伪问题,因为领导在严格意义上讲是为学生服务的,领导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应该是为了学校、为了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在本质上学生的利益和领导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两者之间也存在不一致之处,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当两者之间的利益出现不一致的时候,该怎么办的问题。

学校领导发的指示,有时候跟本班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其中可能是由于问题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学校领导考虑的是整个学校的情况,而我们班主任、老师往往考虑到的只是本班的情况,所以,在一些做法上会存在一些出入。比如,考勤制度,学校通常做法会采取扣分的办法,因为此做法对学校而言,可能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而班主任可能会认为这其中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因为这等于是说我们班主任用自己的工资为学生的错误买单,哪有这样的道理?所以,有时候,班主任为了尽可能避免被扣分,往往会采取一些制度所不允许的做法,如,罚款、罚抄等。这里面就会衍生出很多麻烦,有时候就会出现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粗暴,进而伤害学生自尊的做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领导的一些做法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个人虚荣。像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老师就应该坚持住自己的底线,不能把学生当成试验品。有的时候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无限制压缩学生休息的时间,甚至连学生基本的活动时间都被挤占,这种情况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就应该弹性地执行。

我最想讨论的一种情况是由于领导不具备基本的教育常识而采取的一些做法我们老师要不要遵守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不是产品,人就有情绪情感的问题,也有个人好恶的问题,如果忽视这一点,把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机器,那么很多问题就会产生了。教育常识有哪些?根据我收集到的资料,我认为教育常识有以下几点: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格鲁吉亚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儿童的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的入迷,谁就有可能收获职业幸福感。如果我们对学生本人感到非常没有耐心,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问题感到非常冷漠,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教育的。

2.耕耘才有收获。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付出了才会有回报。只有我们在学生身上有足够多的付出,才有可能收获工作上的回报。你在工作上花了多少时间往往决定了你在工作上的成效。和学生的感情也是如此,只有我们足够关心学生的时候,跟学生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才能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这个时候才有可能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育。

3.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教育影响一个人,也是需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不能急躁。特别是学生的一些习惯的转变更是如此。不可能期待你教育了一次,学生今后就永不会再犯,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教育专家了,因为人人都是教育专家。并且,教育的影响也是很慢才能呈现出来的。也许你说的一句话,要等十年后才能影响到学生,因为你的那句话种在了学生心里,十年后才有可能开始发芽了。

4.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班都有几十位学生,而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同样的问题可能是由于不同过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忽视这种情况,而希望用同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无疑违背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基本常识。

5.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分数。作为学生,成绩固然很重要,但不应该成为全部,而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不同的标准衡量,就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学生。比如,出黑板报、运动、电脑技术、助人方面等,标准不同,优秀的学生就会不同,而今这个世界,只要有某一方面不同的特长,品行又不存在问题的话,依然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如果只是片面强调学生的成绩方面,极有可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除了考试也许他们什么都不会,对世界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

6.多搞活动,多谈心。这是带好班的秘诀。在活动中能够培养班级凝聚力,也能培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感情的培养一定是经历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和事情才能培养起来的,只靠谈话是不可能完成的。多谈心,才能了解学生,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把多搞活动多谈心结合起来,师生之间就能够建立起稳固的友谊。

7.学生是人,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这也是我们经常会忽视的一点。我们老师总是把学生当成机器,忽视学生的人格,潜意识里缺乏对学生人格尊重的意识,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也是显得比较简单粗暴,践踏学生的自尊。

只要我们心中牢牢遵守教育常识,心中装着学生,我们才能形成一套稳定的行为规范,在面对领导的命令和指示时,才能做到审慎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