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画基本步骤详解(附:神奇的《千里江山图》欣赏)

深圳市书法院

感谢关注【深圳市书法院】公众号! 请您花3秒做一件事:点我的头像——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设为星标。如果不那么做,您就算关注了我们,可能也不会看到我们任何推送,这3秒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请您支持。谢谢!
6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青绿山水画基本步骤分为起稿、落墨、罩色、上色、复色、固色等。
起稿是将要临习的或创作的稿本,放样到绢或宣纸上,传统多用九宫格放样法,现多用拷贝台直接拷贝。若是临习传统青绿山水画,此阶段还需读画,如简单的作者介绍,历史文化背景,作品特点等,并试着去分析作品的绘制过程及方法,分析绘制方法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没有关系,在不断的临习后收益会很大。
起稿放样一般用软黑的炭铅笔,不易伤画面又容易擦掉,如5B铅笔或木炭条等。起稿不一定每一笔都描摹下来,有个大致图样即可。(若有界画楼宇等则要精细入微)这一步关键是弄清山石、树木、屋宇和云水等脉络、结构和层次等关系,做到心中有数,为下步做好准备。
落墨是在碳铅稿的框架下用毛笔勾勒出作品的形质。勾皴前先用干布轻轻弹去较深的碳铅笔痕,这样不会破坏笔墨效果。根据作品选择不同形制大小的毛笔,依书写性依次按序勾皴。
“勾”是勾勒出山石等轮廓,“皴”是皴擦出山石等质感,(“擦”在青绿山水画技法中是很少用的)要求简洁、明确、肯定,最忌小笔反复描摹。
罩色是将墨和色平涂于画面。分罩墨、分墨、罩底色等几步。
罩墨是用淡墨将画面统罩染一层,深浅依作品而定,若画面较深可多染几层,切不可一次染深,不然画面没有通透感。此法目的是去“火”:
一是可以去掉新熟绢或熟宣表面的“燥火气”;
二是可以降低色彩的明度,使画面沉稳、雅致,不艳俗。罩墨时应留出画面“白”的地方,如云、雪、窗等,“留白”并非空出不染,而是罩染后在未干的时候用干净的毛笔将“白”处的墨洗去,可反复几次,这样“洗白”要比“留白”更自然柔和。
分墨是根据画面深浅、结构和层次等要求,进行墨色分染处理,如在山头、屋顶和树石等阴阳之处。分染要用两支毛笔,一支蘸墨一支蘸水,墨笔画于深处,水笔顺势相接,使墨色有深浅过度的层次变化,墨笔水分要充足饱满,水笔水分要略少于墨笔,在每次接染后都要清洗,保持干净。分墨在表面效果上类似西洋画的素描,但有着本质的区别,素描的明暗是以光影来处理的,是有方向性的,而分墨是表现自然物象之间的区别、远近、阴阳等,是无方向性的,这也是中西绘画本质区别之一。
罩底色是在画表面不同颜色下所衬的底色,底色有两类:一是整体画面基调底色;一是画面不同物象不同色彩下不同的底色。衬底色方法有两种:一种正衬;一种反衬。正衬即直接在画面罩色,反衬则是在画反面罩色,反衬多用于绢本画。
首先是罩染画面基调底色,传统上一般多为赭石色,用水将赭石溶解开并沉淀,取其上层赭石水进行罩染,沉底色渣不用,(矿质色都会有些沉淀)如此色彩清明温润;而后依不同物象之色进行底色罩染,如在水、天、山林等(有石青、石绿等部位)“青色”物象下罩染花青,在枫叶、屋宇、围栏、门窗等“红色”物象下罩染胭脂。胭脂、花青都属植色,一般不会影响勾皴及罩染的墨色。“色之有底,方显得凝重”(《张大千画语录》)
上色即在罩色基础上的“随类赋彩”。其基本要求是:“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清·王原祁)“色不碍色”亦是同理。只有色、墨按顺序分层渲染才能做到色、墨不碍,但又色、墨相和。
“青绿法与浅色有别而意实同,要秀润而兼逸气,……若火气炫目,则入恶道矣。”(清·王昱《东庄论画》)“用色与用墨同,要自淡渐浓,一色之中更变一色,方得用色之妙。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
(清·唐岱《绘事发微》)色、墨不碍并非两者没有关系,而是相互补助,所谓“用重青绿者三四分是墨,六七分是色;淡青绿者六七分是墨,二三分是色。”(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色、墨之间相助生辉,墨是骨,色是血肉。青绿山水画的色主要以石青、石绿、朱砂、朱磦、石黄等矿质颜料为主,都有很强的覆盖性,使用时要小心。
“盖青绿之色本厚,而过用则皴淡全无。”(清·笪重光《画筌》)此类颜料不可直接使用,要用水将其溶开后使用。(有些粉状颜料还需调胶使用)石青、石绿又分为头青、头绿、三青、三绿等,越后者覆盖性越大,“粉气”越强。一般先上三绿色,多染在山石的中上部或顶部,而后上三青色,青、绿色交互映衬,两者搭配的好坏决定着整幅作品的优劣。
“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清·方熏《山静居画论》)最后设色朱砂、朱磦于楼宇围栏、门窗、枫叶之上,不可过多,但一定要精致。总之,上色“青绿者,虽极重能勿没其墨骨为得。
设色时须时时远望,层层加上,务使重处不嫌浓墨,淡处须要微茫,草木丛杂之致,与烟云缥缈之观,相与映发,能令观者色舞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复色即在上色完成后进行色、墨调整,有“醒画”的作用,可使画面鲜活起来。经过以上各步骤的多次渲染擦洗后有些墨、色或被覆盖或被磨损,需要补色,另外还要去除三青、三绿等矿质色的“粉气”。
复色分复原色和复新色,破损磨损处用原色。复新色是在如山石之脚及树干等处除用赭石色复加罩染,还要用稍深的赭石色或藤黄色复勾墨线,可使墨色润活,“画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元·黄公望《写山水诀》)在三青、三绿渲染的部分用头青、头绿进行复加罩染,要色薄轻透,切不可反复涂抹,这样可以去掉三青、三绿的“粉气”使青绿色有鲜活之感;用朱磦、藤黄罩染朱砂、胭脂等色,使色沉而亮;
若画中有殿宇,其朱砂、朱磦色的门窗、围栏、金柱、檐柱等以及“红色”夹叶树的树叶亦要用胭脂等色进行复勾,另外在山石树木上黑色的苔点中间可点上石青或石绿使苔点亮如宝石,若再用泥金等复勾山石轮廓就成为金碧山水画。
绢本青绿山水画还有一种背面复色,如同反面衬色,其作用是改变画面色彩明度,如若使画面沉郁,可衬墨、花青、胭脂等色,若使画面明亮,可衬蛤白、藤黄等色,此步骤须谨慎,水份要少色要薄不可反复涂抹,不然会破坏正面色彩而前功尽弃。
固色是用胶矾水在完成的作品表面薄薄罩上一层,以免画上的颜色脱落,胶矾水与做熟绢、熟宣的相同,可略为稀薄一点,用羊毛刷顺序同向一次性上胶,不可来回涂抹,不然会将画面上的颜色带起,破坏画面,若不够可等干后再刷一层。

附:神奇的《千里江山图》欣赏

《千里江山图》传为北宋王希孟所作,据说其与宋徽宗之间也有一段神奇的传说。长1191.5厘米,宽51.5厘米,据说用整绢一匹,尺幅大小几乎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以珍贵的矿物颜料绘制而成,千年璀璨,永不褪色,象征江山永固。

《千里江山图》以长卷的方式描绘了作者心中完美的江山图景。群山连绵,层峦叠嶂。江河浩渺,一碧万顷。其间错落亭台楼阁,林舍市集,舟楫桥梁,水磨长堤,潜鱼飞鸟,流溪挂泉,渔人张网,行旅呼渡等等诸多景物,描绘精致细腻,意态生动传神。纵览全局,则觉雄浑壮阔,意境高远。细观局部,又觉栩栩如生,如临其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千里江山图》都当得起惊世巨作,传世珍品的美誉。

与众不同的青绿山水

为什么《千里江山图》和我们现在常见的水墨山水画不一样?这是时代和审美断层的结果。

从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看,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其中,设色又分重彩和淡彩。《千里江山图》应算工笔重彩一类。因在这类山水画中多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表现山川林壑,所以又称青绿山水。

其实自远古到战国,自两汉至隋唐,我国各种壁画和人物画多用重彩来表现。而第一幅以完整而独立的山水为表现内容的青绿山水画,据说是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开青绿山水之发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到了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又把青绿山水推上了一个高峰。《唐朝名画录》称李思训为“国朝山水第一”,赞颂的就是其在青绿山水上的突出贡献。此时,青绿山水发展到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此后,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派日渐兴起,主张水墨构型,少施或不施粉黛。王维也因此被视为中国文人画的鼻祖,奠定了后世水墨山水画的基础和审美标准。

到了宋朝,水墨山水派日渐登上主要舞台。而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正诞生于不同思潮激烈交锋的微妙时刻。

然而《千里江山图》的艺术成就并没有挽救青绿山水派总体上的颓势,此后受文人画思潮的影响,水墨山水渐成主流。如米芾的“米点山水”,黄公望的“水墨居上”都把“纯靠墨笔胜”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审美取向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文人画审美的唯一标准。而中国山水画的风格也渐由写实转向写意,在绘画的技法上也更趋于书法化。

青绿山水的创作难度很大

青绿山水画的作画步骤一般分为起稿、落墨、罩色、上色、复色、固色。通常情况下,多以炭笔或淡墨起稿,安排山水布局;再用墨线勾勒,区分山势阴阳;再以赭石罩染,突出对比;然后以石绿石青等颜料上色,突出层次和立体感;再根据艺术创作的需要,反复上色渲染。所以,才有一幅《千里江山图》画了五遍这样的说法。而绘画过程中所用的颜料均来自于孔雀石、绿松石、蓝钼矿等优质矿石和阿胶等上等药材,经过复杂的加工筛选,颇费时间与精力。实际上除了起稿之外,其他环节都是反复进行的,以《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篇幅来看,其工作量之巨大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其中任何一笔的疏失都有可能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恐怕也只有十八岁的王希孟才有这样年轻人所特有的饱满热情和孜孜以求的精神,才能完成这样震惊世人的鸿篇巨作。

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透视法

尽管也有人不承认中国画有透视法,但一般认为中国山水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

所谓散点透视是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相对而言的,具体体现在《千里江山图》中,作者把主题分成六段,各段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以长桥或流水巧妙地连成一体,实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在构图上,以“平远”为主,“高远”,“深远”穿插其中,使画面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其实,把所谓“散点透视”称作“上帝视角”,这样似乎更能诠释中国山水画“意由心生”的创作本质。

《千里江山图》自面世以来,就存在种种争议。有人假托野史证真,有人对照题跋证伪。然而,管他是宋代的王希孟,还是明末清初一个籍籍无名的小画家;管它叫什么“千里江山图”还是“我们去郊游”,就青绿山水领域来说,这幅画的确已经达到旷古未有的艺术巅峰,难道这还不够么?

—《END》—

 图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

  • 国画的魅力【8】——王希孟(宋)-千里江山图 (十大传世名画)

    一.创作的社会背景 王希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君主非常注重发展绘画的时代.后人对宋徽宗政绩评价不高,但他对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培养了一大批绘画方面的人才,他利用他的权力和影响力,全力支持绘画艺术的发展. ...

  • 山水画中的色彩应用

    赵春秋 春来梨花开满园 色彩是一门具有感情的语言,它是构成画面效果的一种重要创作手段.在山水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色彩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色彩的伦理象征意义到思考人生的哲学高度,山水画的着 ...

  • 黄昌骏先生山水画赏析 (四)

    黄昌骏先生漫话青绿山水: 中国青绿山水的类别是以颜色.工具.手法.画科分类的,以颜色分类的青绿山水又分大青绿.小青绿.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和<中国传世山水画集>中看,青绿山水始终是一种极其 ...

  •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莲舟新月图》 《蓬莱仙馆图》 《 仙山楼阁图》

    江山秋色图 <江山秋色图>,手卷.绢本.设色,56.6X32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画是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 ...

  • 书画联盟丨青绿山水画基本步骤详解

    编辑:雪狼异族   青绿山水画基本步骤分为起稿.落墨.罩色.上色.复色.固色等. 起稿是将要临习的或创作的稿本,放样到绢或宣纸上,传统多用九宫格放样法,现多用拷贝台直接拷贝.若是临习传统青绿山水画,此 ...

  • 青绿山水画基本步骤详解

    青绿山水画基本步骤分为起稿.落墨.罩色.上色.复色.固色等. 起稿是将要临习的或创作的稿本,放样到绢或宣纸上,传统多用九宫格放样法,现多用拷贝台直接拷贝.若是临习传统青绿山水画,此阶段还需读画,如简单 ...

  • 【图文教程】青绿山水画基本步骤详解

    青绿山水画基本步骤分为起稿.落墨.罩色.上色.复色.固色等. 起稿是将要临习的或创作的稿本,放样到绢或宣纸上,传统多用九宫格放样法,现多用拷贝台直接拷贝.若是临习传统青绿山水画,此阶段还需读画,如简单 ...

  • B端用户画像分析步骤详解(附分析维度、方法)

    B端虽然面向于企业,但真正使用B端产品的仍然是人,处在企业生产各个阶段.各个职位上的人,就是我们的B端用户.而B端用户画像,顾名思义就是为B端用户打上海量数据的标签.通过这些海量的数据标签,企业完成了 ...

  • 写意山水画中的瀑布、海水、江水画法步骤详解,含视频教程!

    瀑布的画法步骤 1.瀑布是山水画中常需表现的景物.先以石獾或一般狼毫笔蘸墨画出近景部分的山石结构,再画出裸露在瀑布中的主要石块. 2.接着,以淡而简的笔触将另一侧的石壁画出,画时注意它和近景石壁的前后 ...

  • 山水画基础技法之山石画法教程,山石各种画法步骤详解

    山石聚合法 山石聚合要大小石穿插得当,或以小间大,或以大间小,或卧.或立.或俯.或仰.互有呼应,参差多变.甚而有似鸟兽.人型.杂物之态,但此非作画者故意绘出,而是在作画者绘画情绪和笔墨运用技巧中随机产 ...

  • 各种工笔菊花的画法步骤详解(附线描)!

    一.概述 菊花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四大名花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就有种植菊花的文字记载.它原产于我国,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培育新的品种,当年有三千多不同的品种. 菊花的形态看似复杂,品种又如 ...

  • 通过美剧或电影练习英语口语的步骤详解(附《摩登家庭》第一季中英剧本全文)

    外刊时文双语... 01-12 21:59 大 在youtube上面找到了A.J.Hoge的一个讲如何利用电影来练口语的视频.A.J.Hoge名气比较大,代表作是<轻松学英语系列丛书>(英 ...

  • 中国山水画构图十大规律 七个方面图文详解 附常见画幅构图

    中国画的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山水画由于或气势磅礴或意境深邃,构图尤显关键,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