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票价和烂片,都没能阻止春节档破纪录?

撰 文丨张   远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一方面是1.6亿的观影人次和78亿的总票房,双双刷新中国电影春节档的记录,一方面却是“烂片”与黑马齐飞,两个赢家背后是更多的输家。疫情之后的首个春节档注定将写入中国电影史,不同电影的表现也预示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你好,李焕英》逆袭
背后是女性观众的崛起
当短视频平台算法将每个人的视野局限在眼前的filter bubble,当春节聚会每个人都在刷着各自的抖音、快手,春晚和电影就成了唯二可以把一家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共娱乐。从这个视角出发,就可以理解为何唐探和《你好,李焕英》领跑了今年的春节档。
来到了第三部的唐探,通过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加量加料,炮制出了一盘烈火烹油喧闹火爆的大杂烩,满足了对于合家欢电影的全部想象。然而,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它却因为不尊重女性的恶俗桥段而口碑崩塌,过火癫狂的表演到了第三部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反感。
当然,唐探最致命的问题就在于空有奇观展现,情感内核却约等于零,即使能把一家人勉强逗笑,笑点也可能不在一个频道上,更不能让他们的心走得更近一点点。
正是这个致命缺陷,成就了《你好,李焕英》的逆袭。如果说唐探的成功是因为做加法,那么《你好,李焕英》则是减法的胜利。本来,春晚的意义就应该是中国几代人的情感连接器,然而近年来这个连接器正在失灵,《你好,李焕英》完美地填补了这块空白,也映衬出唐探华丽外表下情感的苍白
同时,《你好,李焕英》接连打破影史记录,也预示着女性力量在电影市场的崛起。从猫眼的“想看”数据来看,女生是今年春节档的观影主力军,即使是唐探“想看”的观众也有62%是女生,《你好,李焕英》的反超更是姐妹们一人一票“扛”起来的。很多女生都是带上自己的父母一起观影,这种女性抱团成为影响观影风向的一股重要力量。
当然,也有影评认为《你好,李焕英》的高票房只不过是一场年轻人自我感动的狂欢,这部造梦的电影满足了年轻人对于理想亲情的投射,帮他们完成了自我救赎与自我和解,很多被拉去影院的父母只是陪子女完成了这次“仪式”,甚至可以说是被片方宣传的“带着爸妈看李焕英”利用了。即便如此,李焕英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国民情绪电影,能寄托一代人的感情已经足够了不起。
特效和短视频宣发
在春节档集体“失灵”

《刺杀小说家》是今年春节档唯一一部评价两极分化的电影,在特效方面的用力显然是瞄准春节档而来,但“小说能改变世界”的内核却有点过于“作者向”,无法让更多普通观众为之共情。如一位观众所说“我们无法跟随人物一起欢乐或悲伤,无法因人物经历或人物选择而动容,无法跟随追梦者一起执着一起燃。”这也说明,特效已经无法成为支撑一部电影票房的灵丹妙药。
今年春节档最可惜的一部片子当属《人潮汹涌》,除了很多人提到的生不逢时,与春节档氛围格格不入外,另一口“锅”可能需要宣发来背。
刘德华的粉丝早就为人父母,已不是购票的主力群体。中国电影市场也已经过了靠主演扛票房的时代。为了宣传《人潮汹涌》,刘德华在抖音可谓不遗余力,粉丝也足够“捧场”,送电影票的视频有近700万点赞量,然而即便观众在看完了所有的短视频物料之后,依然不知道这部片子是关于什么,或许宣发团队自认为手上捏着短视频这张“好牌”,所以轻视了前期宣传,结果短视频这张牌也并没有打出章法,打出效果。如果连刘德华亲自上阵都效果有限,不能不让人对短视频的宣发效果打上一个问号。
没有人关心电影还是一门艺术
这次春节档也让很多电影人产生了自我怀疑——“是不是除了我们之外,已经没有人关心电影是否还是一门艺术了?”李焕英是用拍小品、电视的手法来拍电影,唐探3是人海战术大闹剧,《人潮汹涌》仿佛刘德华电影彩蛋大集锦,《侍神令》陈旧无趣得好像10年前的奇幻片,只有《刺杀小说家》流露出了探索电影类型的野心,保全了电影的尊严。
有意思的是,对于“电影消亡”的担忧中外皆然。马丁·斯科塞斯最近在《Harper's》2021年3月刊中发表影评,再次提到电影艺术正在制片厂与流媒体的竞争中消亡。他表示:在流媒体平台上,内容已经超越了观影体验,你就像逛实体店一样,所有动态影像包装成平等的“内容”,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被呈现给观众去挑选。
老马痛心疾首的现象在国内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在流媒体平台,电影早已跌落神坛,需要和快手短剧争夺观众注意力了。在算法竞争中败落下来之后,电影作为公共娱乐的社交价值、情感连接价值正在越来越大,甚至视效等方面的观影体验都要退后,这也是为何国内节日档的票房日益增长。去年国庆档和贺岁档取得了86.33亿票房,占据了全年总票房的42%。
除表现低于预期的《姜子牙》外,去年国内票房前五名的作品,都是切中了国人的家国情怀,爱国热情,可以说是最为标准的国民情绪电影。相比之下,其他类型的片子已经很难激起人们的观影热情。
今年春节档还有一个“怪象”,那就是在电影票理直气壮地公然涨价的同时,人们的观影热情并未被浇灭,或许是因为它已经成为春节期间的社交入场劵,猫眼数据显示,二线城市和四线城市贡献了75%的想看数据。这些人情社会最为浓厚的地区,未来将会成为院线电影越来越重要的“票仓”,他们的观影口味也将更加主导中国电影的走向。
谈到普通观众和专业影迷的分歧,《吉祥如意》是一个有趣的例子,这是一部猫眼和豆瓣罕见同分的电影,却并不代表两个平台的观众终于达成一致,而是刚好相反,因为8.0在豆瓣上意味着好过73%的剧情片,在猫眼上却低于53%的剧情片。
豆瓣用户肯定这部片子的叙事结构,拍摄手法上打破了国产片的格局。猫眼观众却因为“花钱看别人的家里事”而大骂烂片。就像被辣味麻痹了味觉的食客一样,被短视频的强刺激训练出来的观众,已经不再有能力去欣赏所谓的“电影艺术”了。
结语
史上最强春节档注定会成为今后几年电影行业的风向标,也预示着2021年影视行业有望迎来“翻身仗”,证明了影院作为公共社交媒介依然有不可替代之处,甚至人们越是沉迷眼前方寸之间的屏幕,在大银幕面前同喜同悲的需求越是迫切。电影这门艺术,也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进化,被电影人寄予厚望的3D、高帧率等提升观影体验的“技术流”可能只是歧途,因为它们营造的沉浸感只会让我们在电影院里更孤独而不是贴得更近。
【原创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