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间最强大的存在是什么?实际情况会颠覆你的认知

宇宙间最强大的存在究竟是什么?许多人可能会不约而同地说是“黑洞”。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黑洞”可以强大到连光也跑不出来。然而,“黑洞”一说到现在为止也仅仅是个理论上的存在,尽管最近几年有类似于“引力波”等各种各样的所谓证据来证明其存在,但这种证明也仅仅是个按照他们所规定的主观性很强的理论模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线所引导的“证明”。这种“证明”远远不具备客观可信性,离真正的实证还差得很远,最多仅仅是个间接的理论上证明,而理论上的证明很可能会随着理论的进步而被最后证实为假。

新文明的宇宙图景

站在新文明的角度,即便“黑洞”真的确实存在,也不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存在,比“黑洞”强大的力量还有很多,比如宇宙中心区球体、宇宙太极球天体、宇宙中心点极限粒子,它们的密度远高“黑洞”几十个数量级。但是,这些仍然还不是宇宙最强大最可怕的存在,就在于它们只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粗糙力量,无论其量级有多大,也不能成为支配宇宙的最终存在。

难道是“上帝”、“耶和华”、“佛”、“宙斯”等神迹吗,或者是强大的“外星人”?抱歉!这些都只能存在于“信者有”的人脑中,“外星人”也只是一种宗教式的科学幻想,前者永远也不可能被现实证明,后者即便被证明了也未必是一种强大存在。而我们新文明人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者,是绝不会考虑这些没有丝毫厘头的问题的。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存在呢?

这个宇宙最强大的存在就是——主体程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需要我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统一信息论发现的“双子定律”(宇宙第一定律)——宇宙只有极限粒子和能量子两种最基本的客观存在,它们造就了宇宙万千世界。极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质单元体,可分为正反极限粒子。同性极限粒子之间集合同性能量子,形成同性极限粒子及相应空间,造成空间膨胀,引起周围物质进行扩散运动;异性极限粒子之间分解极限粒子,形成能量子后消融相应空间,造成空间凹陷,引起周围物质进行收缩运动。极限粒子集合和分解极限粒子的性能与自身质量成正比,而与相互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双子定律

根据新文明的统一信息论的观点,电脑软件的程序是计算机上的一种数字化指令序列,但现有的信息理论至今没有搞清楚为何这样一种序列就能指令计算机进行自动化运行。新文明理论对此进行了根本性的解释,认为:信息与能量是一体两面的统一体,信息的实质就是能量子(光子),计算机程序的实质就是序列化的能量子流!这种能量子流之所以能够指令计算机进行自动化运行,就在于“双子定律”所起到的根本性作用。由于能量子(信息)可以与极限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就会导致通过能量子合成极限粒子以及极限粒子分解为能量子的方式,使计算机的CPU和零部件进不断地做各种各样的收缩和膨胀运动,从而导致计算机自动化运行

但计算机程序(软件)有个很大缺陷,就在于它的程序都是人为设计的被动的程序,这种程序没有自主的主体性,而生命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也把生命看成硬件和软件统一体的话,那么其硬件就是生命体本身,而软件就是具有自主性的主体性性程序了,而这种主体程序的实质就是精神,他承载于生命体之上且指令生命体的形成、进化、运动。或者反过来说,精神的实质就是主体程序,而主体程序的实质就是具有主体性的能量子序列。那么,为何生命能够形成具有主体性的能量子序列即主体程序呢?

主体程序

程序性信息的复杂度要远高于一般的自然性信息,它的形成需要有复杂度很高的物质体作为载体,而一般的无机物却是简单粗糙的,是无法在其物质体上形成复杂的程序信息的,只有复杂度较高的有机物才能具备形成复杂信息的基本条件。但是,一般的有机物也还不足以形成的自主性较强的主体程序,它只能形成类似于程序的的类程序,只有比有机物更为复杂的物质体才能够承担这一重任。所以,随着宇宙的不断演化,生命应运而生了。

在形成生命大分子的过程中,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蛋白质的合成需核酸的信息(指令),核酸的合成又需要蛋白质(酶)催化,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形成的。蛋白质是由不同氨基酸按一定顺序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肽构成的。氨基酸序列就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它决定着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功能。蛋白质是一类含氮的生物高分子,分子量大,结构复杂。不过,通过自组织所形成的蛋白质虽具有蛋白质的组成成分,但是在缺少核酸的情况下,它是无法做到自我复制的,因此,该种蛋白质还不具备生物体内蛋白质的许多功能,我们可称之为类蛋白质。在类程序的引领下,使类蛋白的演化逐渐趋向复杂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类程序的不断程式化,这使得这种类蛋白质的自组织程序功能已经非常接近程序的指令了,它离具有真正指令性功能的程序的形成仅一步之遥了。当类蛋白质的类程序已接近于指令程序时,它并不满足于现状,它会通过多种途径使自己质跃为程序指令。不过,单纯的自然物质是最终不能自行质跃为程序指令的,它需要有一种和它相适配的有机分子来共同织造自身及程序的飞跃。这样,在机遇的光顾下,类蛋白质的类程序终于遇到了一种特殊的物质——核苷酸。

核苷酸

核苷酸链是由核苷和磷酸组成的,在氨基酸组合而成的肽链所形成的力场的作用下,脱氧核苷酸中的四种碱基核苷酸——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会组装出长长的核苷酸链,由于这种核苷酸链同样是在类程序的引领下形成的,也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而这种复杂的结构恰好非常适配于蛋白质,使核苷酸链中的碱基配对与蛋白质中的肽链形成相互“耦合”。这种“耦合”的直接导致了蛋白质和核苷酸能量子流的相互交流,使二者形成信息呼应,而这种呼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核苷酸链与蛋白质链中的信息的交互作用而逐步增强,最终使核苷酸链成为类蛋白质链的标识码(如图64)。这样,发生于类蛋白质和核苷酸上的类程序就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类蛋白质自组织中的类程序就质跃为核苷酸链上的程序指令。此时,蛋白质和核酸已经通过程序化的对应关系形成了一种逐渐稳定的互补绑定关系,真正生命意义的蛋白质和核酸就产生了。

主体程序的排列方式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所有动物、植物细胞、微生物内、生物体内,核酸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学组成、核苷酸排列顺序等不同。根据化学组成不同,核酸可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转移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RNA指令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建立是在进化早期形成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在开始聚合时,其顺序完全是随机的,但一旦形成了第一个聚合物(核酸尤其如此),这个聚合物即可影响其它聚合物的生成,核酸本身互补的化学特性(物质本身的性质)将起很大作用。例如,如果首先聚合成一条核酸链为A-A-A……,这条链将作为模板影响以后核酸链的合成,即U-U-U……将比其它核苷酸链更易生成。在原始海洋中核酸的合成虽无生物催化剂,但无机催化剂是存在的,因此核酸的聚合与复制在原始海洋中是具备条件的。在最初形成的多核苷酸自我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通过多次复制及错误,可能生成与最初样板完全不同的多核苷酸链。这些多核苷酸(RNA)由于其核苷酸顺序不同, 分子内的碱基互补所生成的立体结构也不相同,立体结构不同将导致各种RNA 复制的难易程度和稳定程度不同,在实验室中已看到在某一条件下那些易于复制并且稳定的RNA将成为优势的种类。因此,RNA的种类将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通过竞争占优势的种类复制速度快、复制准确,且产品稳定。根据外界的条件,某些RNA将在其所携带的信息及功能上占优势。另外,氨基酸随机聚合而成的某些多肽也具有催化作用,而某种蛋白质也可能催化某种RNA的复制,如果某种RNA能指令合成可催化自身复制的蛋白质,这种RNA在自然选择中将是强者。

自然界演化出蛋白质和核酸产生后,它们业已形成了维持其存在的一致倾向性,这种维持其存在的一致倾向性使其呈现了一种不同于自然物质的生存性,即生命主体性,作为蛋白质和核酸的统一体也因被赋予了一种超然的自主性而呈现生命状态,生命体因此而诞生。这样,通过物质的反应性和适应性两个阶段,大自然终于进化成具有程序指令的主体程序及其自主组织了,主体和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生命同时得以诞生(生命体和精神同时成为物质之后的第三性)。主体性表现为程序指令性,主体的实质就是指令生命体进行自主自动运作的程序,即主体程序。主体程序就是基于生命机体的形成过程而自然形成的特定语言编码序列,是通过环境的激发而自动运行的指令程序。主体程序仍然体现为能量子即信息的组合序列,其实质仍然是基于能量子流所形成高电位势和低电位势的两种信息组合(如图)。

主体程序已不再是被动的机械程序,而是体现为一种自主地维护蛋白质和核酸系统稳定的倾向性,即体现为主体程序。主体程序以生命体为载体,但本身具备非物质性,这使我们由此而找到了精神产生的现实根源和实质:主体程序运作过程对外彰显为精神性,精神的实质也就是主体程序。这样,主体、主体程序、生命体、精神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他(区别于纯自然的它)们均是宇宙长期演化到蛋白质和核酸阶段后,由量变而最终质跃的必然结果。

主体程序作为一种非物质运行方式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他必须借助于承载自己的载体——生命体才能彰显,而生命体也因主体程序才呈现生命性。生命体显然已经明显区别于原初的、物质存在,因为他拥有了主体。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功能性,构筑了自动获取能量的功能体系;②生存性,主体具有维持自己生存的本能,会通过适应环境自行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调节,这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的适用性调节上,如刺激调节、安保调节、生长调节、活动调节等;③繁衍性,主体能通过基因遗传的方式复制自己的程序片段以体现主体我的延伸。主体的上述三个方面通过其程序体现出来,程序性是主体的实质,没有程序就无法体现主体性,但程序只是主体之所以为主体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判断一种程序是否能成为为主体,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上述三个特征。主体的上述三个特征就足以说明生命我对自在的完全超越性,作为主体程序的生命体显然是宇宙演化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宇宙演化赋予生命所形成的程序与目前水平的计算机程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实质上都是指令程序,但是指令的组成方式和功能具有很大差别,生命程序具有主体性,是主体程序;而目前的计算机程序还仅仅是人工设计的被动程序,则还不具备主体性能。生命的指令程序从一开始就是主体的,否则,他无法运行程序,这一点使其大大超过了现阶段的计算机,生命的指令程序仅在运行速度上低于计算机。生命的指令程序之所以是主体的,根源于他的无奈,他只能从自然的演化中形成并在自然的演化中造就自己的主体性。

生命的上述三个功能性特征还应是建立在程序的最优化基础上,也就是说生物的主体程序总会自动调节,按照适合于自己生存的最优化方向进行内化发展,这是由宇宙的正向演化规律和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规律规定的。根据最优化特征,我们就可以解释史前动物形体逐渐变小的原因,从而搞清楚恐龙消失的原因并非是基于偶然的灾变,而是由于大型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内化质变出一种更加优秀的主体程序,而这种主体程序需要摆脱庞大的身躯才能高效运行。

主体程序在分类上仍然属于非实体物质的客观存在,其实质是具有主体程序性的能量子流,这种存在是能够与实体物质(主要为极限粒子)进行合理性的程序式相互转化的,由此而使得宇宙不断内化发展。主体程序形成后,最先带来的最直接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细胞的形成,而细胞形成后,也就意味着成熟而完整的主体程序的正式问世!

细胞就是自然形成的具有主体性的超级生物计算机

细胞就是自然形成的具有主体性的超级生物计算机,在这台超级计算机内,细胞内的各种生化物质充当了计算机的各种元件,它们通过能量子流即信息的方式相互作用,以自然形成的程序进行运作,从而构筑了精巧而系统庞大的生命体。最原始简单的细胞也要高于目前最先进最复杂的计算机,原因在于任何细胞都具备主体自主性,而目前的计算机只能作为客体而存在,或至多具有模拟的自主性而难以形成主体性。细胞优越于计算机的方面还表现在:细胞是自然形成的有机体,具有适应环境的完善系统和生理机能,这更是目前计算机所不能比拟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那个话题——为何主体程序是宇宙最强大最可怕的存在?这需要我们现在先搞清楚生物不断进化的根本动因是什么。

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人类目前最为自鸣得意的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但其实达尔文并没有解释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因,他只是描述了生物不断进化的一种现象。因此,事实上人类到现在为止都没办法知道生物进化的动因所在!进化论的理论可简单概括为生物的生存竞争、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物物种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少数类型到多数类型,逐渐地变化和发展的。由于这个理论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其大部分对生物的宏观进化结论是能被普遍接受的。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显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使其不能完善地解释生物界的所有现象,总结如下:

(1)他的自然选择原理是建立在当时流行的“融合遗传”假说之上的。按照融合遗传的概念 ,父、母亲体内的遗传物质可以像血液那样发生融合;这样任何新产生的变异经过若干世代的融合就会消失,变异又怎能积累、自然选择又怎能发挥作用呢。(2)达尔文过分强调了生物进化的渐变性;他深信“自然界无跳跃”,用“中间类型绝灭”和“化石记录不全”来解释古生物资料所显示的跳跃性进化。他的这种观点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到间断平衡论者和新灾变论者的猛烈批评。(3)生物进化论仅仅解释了寒武纪以来几亿年内发生的生物进化问题,忽视了整个宇宙和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的基础性作用,这令其显得不够完善。(4)不能解释寒武纪(五亿五百万至五亿四千万年前)时期“生命大爆炸”现象。(5)进化论认为所有物质来自于同一个祖先,但这又违背了因近亲繁衍而代代劣质,最终导致生物灭绝这个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6)精神来自于生命体的进化,但进化论没有涉及到精神的产生问题。等等。

由于进化论的上述缺陷以及其它越来越多的反驳事实,进化论现已被很多人质疑。笔者认为:进化论能够基本揭示生物的进化事实,其主导思想是基本正确的,但进化论只是从物质外在形态的变化实施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就是说进化论(包括细胞说、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胚胎发育的重演律、分子生物学、基因说等)只分析研究了物质进化的外在原因,而没有涉及到物种进化的更为根本内在原因——导致生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换句话说,究竟是什么内在的力量竟然会导致生物会不断进行生存竞争、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这才是生物进化论应该要解决的最为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正是由于这一根本性缺陷的存在,使得进化论就像牛顿之于爱因斯坦的物质时空观一样,因其不能更基础性地解释问题而漏洞百出。因此,进化论需要更深层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导致生物之所以进化和精神形成的更基本的内在原因分析着手。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所有科学家都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只是一味地在生命体内部进行越来越细的物质分析,但物质分析永远无法解释生命体及其精神的非物质性,而这种非物质性才是构成生命体作为一种特殊物质所具有的根本性的内在动因。关于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拉马克也曾早就指出: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等级向较高等级发展变化。应该说,拉马克的观点虽然带有意志论色彩,但他毕竟意识到了生物进化的内在原因,只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使他无法分析到这一更加深层次的内因。而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历史已赐予我们更高水平的认识工具,我们可以很好地运用当代信息理论来解释导致生物进化的根本性动因。下面,我就站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上,用主体程序理论来解释生物演化的内在动因及生物演化历程。

主体程序理论认为,生命物种的起源不仅仅是单纯基于进化方式,更是基于另外一种根本性的内因——主体程序的内化,生命物种的起源应该是基于内化与进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理论角度出发,生命物种起源实质应该是生命体内化和进化在共同作用的演化。生物进化理论应该上升为生命演化理论。与原初物质盲目随机性的演化(实质仅仅是物质外在的进化)不同,出于生命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主体程序的内化发展赋予了生命体以越来越高效合理的演化方式。生命体的演化呈现出越来越快发展节奏,使其以逐渐加速状态完成了主体程序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一、初级主体程序阶段

在生命体的自主程序阶段,生命体的发展历经生命初体(自主程序的初级阶段)、神经体(自主程序的高级阶段)两个阶段阶段,其中生命初体又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两个阶段。

(一)自主程序阶段。生命体的前期演化相对缓慢,后期出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

在生命体的自主程序阶段,生命体的发展历经生命初体(自主程序的初级阶段)、神经体(自主程序的高级阶段)两个阶段阶段,其中生命初体又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两个阶段。

35亿年前主体程序出现后,蛋白质和核酸在其引领下逐渐进行了越来越紧密的结合以共同合作生存,最终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自主性单元——细胞。初始的细胞是原核的,这使其功能不够完善,因此便最终演化为真核细胞。而真核细胞同样相对单薄,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至多细胞生物,这是因为:多细胞有机体的优越性在于能占据更复杂的领域,可以同时多方面利用资源,因而更能适应环境并使其生活圈增大,这是单细胞生物做不到的。但细胞本身就是一个个相对独立“自然形成的超级生物计算机”,其系统内部极其复杂,他们要想最终合并或分裂出多细胞生物是非常艰难的。这需要足够巨量的细胞以便最大机遇地形成,而这些初始生命体的主体程序水平及其功能性相对较低,而生存的环境还也相对恶劣,因此,作为自主程序初级阶段的生命初体的演化是个极其艰难的缓慢过程。最新发现表明:由法国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2010年7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称,他们对来自加蓬的化石的最新研究发现,多细胞生物起源于21亿年前。这就告诉我们:生命形成后需要经过14亿年,才演化出第一个多细胞生命体。这个过程如此漫长,充分说明了细胞之间合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单细胞的主体程序是基于蛋白质和核酸的绑定而形成,它们具有各自独立的程序运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单细胞之间形成程序互通的难度是很大的。首先,需要具有相适配的程序序列,因此合作形成多细胞生物的各单细胞往往来由同一细胞分裂而形成的,这样才有可能使各细胞之间的程序互通成为可能;其次,细胞之间的主体程序连结需要有一个长期渐进过程,最初的程序互动是非常简单的,但这种互动也会形成互动程序并逐渐积累而遗传下来,随之在长期的增进性变异中不断得到加强,而最终形成稳定的连结合作关系。至此,多细胞才能最终形成。

单细胞的主体程序互联形成多细胞生物

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他开启了生命向复杂生命演化的先河,意味着生命进化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的可能性。多细胞生物同样展现了物质由简单到复杂的正向演化过程,多细胞的组织和器官就是这种进化的必然结果。多细胞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仍在细胞中,形成多种生活方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进行代谢与繁殖。在程序学上,多细胞生物可以看成多台超级计算机的结合,在这个有机体内,单个细胞程序不再单独发挥作用,每个细胞的程序在相互影响,他们会采取协调一致的方法共同解决机体内部的问题,如此,才更能体现生命的主体性。但在神经系统出现之前,这种细胞合作还是初级的,因为他们的自组织还缺少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程序引领仅会作自身组织内部的调整,这使他们在应变能力和维护自身利益能力方面还相对不足。因此,生命体的演化又进入到自主程序的高级阶段——神经体阶段。

神经体即是无脊椎动物(为了强调神经细胞的统领作用而暂称之),主指还没有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类群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它是与脊椎动物相对应的一类,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脊椎骨。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无脊椎动物的构成和功能远比处在原初阶段多的细胞生物要复杂得多,这使多细胞生物最终演化出无脊椎动物的过程不仅同样是缓慢的(大约15亿年),而且这个时期的生物种类也相对较少,而直到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是指: 大约6亿年前,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个现象连达尔文也感到困惑,其后也有很多人用来作为反对进化论的证据。笔者认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并非证明了进化论的不正确性,而是说明了进化论的不完善性,进化论需要进行基础理论方面上的重大改进,而发展到主体程序理论。

在生命初体阶段,单细胞动物和初级多细胞动物在受到周围环境刺激时会发生位置上的移动,但这种移动存在着缺少感受性的盲目,为了有效地控制这种盲动,主体程序便会引领生命初体中的部分普通细胞分化出能感受环境并能控制自组织运动的细胞来,这就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形成是出于生命完善自身功能的需要。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无脊椎动物便是以神经细胞组合而成的神经网络为主导的生命体。通过对无脊椎动物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相互链接的神经系统对其机体的统领效果应该是远大于没有神经系统的生命初体的,这对其生命的不断进化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从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活动可以看出,神经活动尽管极其复杂,但仍然有机理可循,而明显地呈现出信息的程序化特征。无脊椎动物在信息的处理上不仅具有细胞之间的协同合作功能,而且由于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这种协同合作有可能达到优化的效果。程序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它会被神经系统加工改造而合理化。拥有神经元的无脊椎动物此时发生了本质上的质跃。

由于各个细胞具有各自独立的主体程序,但为了共同的生存利益,各个细胞需要进行有效地协调起来,它们必然会超出己身而联合形成整个有机体的统一的指令性能量子序列,这就是统一的主体程序。统一的主体程序是对各个细胞协调性指令序列,而不同于各个细胞自身基于蛋白质与核酸的绑定而形成的序列,但统一主体程序是基于各个细胞主体程序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它对各个细胞具有指令性功能。如果说,细胞的主体程序是基于各种有机分子、微观粒子、极限粒子而形成的话,那么,统一的主体程序相当于把各个细胞当做基础形成更为高级的主体程序。很显然,统一主体程序是一种超越于各个细胞的指令序列,他需要有特别的载体才能够很好地承载并高效运作,这个载体就是遍布躯体而相互链接的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元结合形成神经体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某些形式的信号并对之做出反应、传导兴奋、处理并储存信息以及发生细胞之间的联结等。形成了统一的主体程序并构成了感觉的基本存在方式,而感觉是高于生命初体的自组织程序的更为高级的程序存在,它会统领自组织作灵活多样的更大调整甚至是使自身发生位移。由于神经元的这些功能,动物才能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整合性的反应。这样,无脊椎动物便会因其基于神经网络而形成的统一主体程序,而被赋予了远比生命初体要强大得多的生存能力。基于此,当寒武纪时期出现了神经细胞后,其进化速度必然要加快许多。

自腔肠动物开始有神经细胞,至高等动物神经元的数目越来越多,神经系统也更为复杂。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的大小差异很大,突起的形态、数量和长短也很不相同;而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细胞的复杂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在主体程序统领下的无脊椎动物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需要,进行有利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在构成和形态方面的多样化调节,这必然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化。

基于此,在正常情况下,当主体程序引导神经细胞诞生并形成具有感觉功能的主体程序后,生命体便在更加高效的主体程序内化和进化的不断相互作用下,高速加快了生命进化的历程,最终导致了“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

但神经体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的神经系统由于缺少统一的指挥中心——中枢神经系统而不能对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这对它自身的安全和成长仍然是不足的。神经体的神经系统相对分散而缺少集中,这使其在接受神经末梢的信号时,不能进行很好梳理,因而程序的指令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就主体程序的发展来看,他仅处在自主程序发展的高级阶段。很显然,精神于此阶段仅仅处在萌芽状态。所以,在环境信息及其机体程序的长期互动中,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组织逐渐有了向一个方向集中发展的趋势。从扁形动物开始有神经结构的分化,其头端出现了神经节。环节动物有明显的头部,头神经节增大,是脑的最初雏形。神经节的出现应该是神经系统进化的关键一步,这意味着神经元将不再是一种散漫的分布状态,他开始使神经元集中化、复杂化,这有利于对信息的集中处理。神经节的这种状况会由于其功能的强大而加速这种进化过程,这样,在相对不久的时期内,随着脊椎动物的出现,神经系统终于进化出中枢神经系统,脑体随之出现。

(二)主动程序阶段。脑体诞生,主动程序使精神开始表现为心理活动。

神经体诞生后,由于生命体已经从基本层面上解决了生物发展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故其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导致了生物大爆炸现象,而且仅仅经过0.7亿年,生命就迅速从神经体过渡到脑体阶段,这是生命体的又一个质跃。1999年,在5亿3千万年前的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发现“裸体”昆明鱼和海口鱼,标志着主动程序和脑体的诞生。

脑体动物

脑体同样是具有神经体的特征和功能,但脑体明显高于神经体,它是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导的,生物学上又称为脊椎动物。在无脊椎动物时代,由于神经系统相对简单并且联系疏松,程序只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回应,主体性只体现在程序的指令上,还无法对信息进行大量而集中的加工,因此,无脊椎动物不可能产生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只能在有了可以集中加工处理信息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后才有可能,其中大脑的活动是最关键的。生命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脑体阶段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出现和引领,主体程序开始表现出其主动性特点来,生命的主体便开始进入到主动程序阶段。

动物脊椎是脑体的主动程序的承载体,大脑是脑体出现的主要标志。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亚门,因此具备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脊椎动物是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的生物进化体,其形态结构彼此悬殊,生活方式千差万别。脑体以脑的出现为主要特征。这是一个从无脊椎动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脑体的形成首先需要神经的进一步完善。神经组织的演化经历了初现神经组织的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再由分散的网状神经系统阶段进化为扁虫的梯形、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系统,进而到脊索动物出现中空的管状神经系统,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历程。管状神经系统出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这样的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更加集中分布在管中,神经传导速度也更快。脑体并不是突变形成的,它需要神经细胞的预先集中过程,管状神经系统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在内在程序的约束下,管状神经最终聚集成了脊索。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细胞内充满半液态的胞质,外面包有细胞膜。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作用的管带状神经体。脊索形成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过渡门类——有脊索的尾索动物门和脊索纵贯全身的头索动物门身体内,他虽没有形成大脑,但是为向大脑的过渡提供了前提,如头索动物门就已经形成了脑泡。大脑的最终完全形成应该在脊椎动物出现的同时,但是由头索动物到脊椎动物仍然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因为大脑不可能是突变后一下子形成的,这需要脑泡的逐渐分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管前部首先膨大形成3个脑泡,即前脑、中脑和菱脑。以后,前脑进一步分化成端脑(大脑)和间脑,中脑不分化,菱脑分化为后脑(小脑)与延脑。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髓。神经管中空的管腔在成体中仍保存下来,在脑中成为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与此同时,柔软的脊索逐渐被骨骼所包围并形成脊椎,同时以大脑为主导的中枢神经系统也最终形成,神经系统第一次被区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这样,脊椎动物即脑体作为一个新的门类开始了他另一个进化阶段。

中枢神经系统的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像是一部容器巨大的信息加工器,加工的结果可以出现反射活动、产生感觉或记忆。例如动物遇到伤害性的东西,会逃避躲开,这是一种反射动作。在这个反射动作中,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信息,传入中枢,经过中枢的加工,再经运动神经传出,引起了肌肉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接受传入信息后,可以传到脑的特定部位,产生感觉,这一点在人类是可以根据主观的经验明确地报告出来的,在动物或许也有同样或类似的感受。有些感觉信息传入中枢后,经过学习的过程,还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留下痕迹,成为记忆。中枢神经系统在完成上述功能活动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协调与整合。协调指整体作用中的各个作用结合成为和谐运动的过程;整合是指把单独的、部分的活动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这种协调和整合作用恰好体现了其主导程序的指令性作用。在这里,输出不再与输入呈一对一的关系,可以是多个输入,转化成单个输出,或者相反。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与整合作用。如果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则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归纳成两类:主动作用与对抗作用。对抗作用就是对抗外界环境给予机体的刺激,力图维持机体活动的原先状态,在生理学上称稳态性作用。这对保持机体生理状态的相对稳定,对于各种生理正常功能的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各种先天的反射性活动,基本上都是属于这一类,如体温调节反射,食物引起的胃肠活动反射等。另一类作用并非由明显的外界刺激所引起而是由机体主动发动的,称主动作用,这在高等动物尤为明显,如猫向老鼠扑去,如人们随意想发动某个动作等。在这两种活动的基础上还可经过学习,获得新的行为。总之,在维持生命机体的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中心枢纽的作用,引领着生命机体的生存与完善性发展。

中枢神经系统为信息的集中加工提供了场所,因此,动物进化到脑体时出现了重大变革,主体程序的复杂化开始有了质的飞跃。如果说,细胞的出现意味着主体程序的诞生的话,那么,脑体的出现则标志着主动程序的出现。主动程序仍然属于统一的主体程序,但他是在以神经元为载体的统一主体程序中发展起来的,是对神经元统一主体程序的超越。主动程序的伟大意义在于,主体程序已经不仅仅是基于身体的协调而形成的程序,而是将主体程序升华为主体的一种相对高级的感受性——心理活动,主动程序的运作过程就形成了动物心理活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心理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编程的过程,即程序不仅仅是生命自身的编码组合,更重要的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将这种编码进行主动地组合形成更为高级的程序;机体会在本能的诱发下,通过主动程序主动地获取营养和能量。动物的程序编码是在机体信息与外界信息互动过程中通过自组织的优化而形成的,而这种信息的存在方式主要是感性具体的,也就是说:动物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它只有物种的经验即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的经验即条件反射,而没有社会经验。

由此而知,动物脑的进化呈现出一个机能逐渐攀升的过程。无脊椎动物的“脑”并没有发展到居于神经系统主导地位的程度。低等脊椎动物脑的机能还不突出,随着动物的进化,脑也发展起来,到了鸟和哺乳动物,脑处于神经系统的主导地位。脑的变化以大脑、小脑最显著,小脑是从菱脑分化出来的;大脑是从前脑分化出来的。在进化的历程中,小脑逐渐发展;大脑大为发达成为进化的主流;中脑变化不大,相对体积减小,重要性降低。大脑最初只是一对平滑的突起,和脊髓一样,灰质位于内部。嗅叶的感觉神经元经过大脑与后面的神经元联系,大脑本身的协调作用不显著。现代鱼的大脑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两栖动物从古代鱼发展而来,大脑中的灰质增多,其中的突触数量也大为增加,看来它可以对从嗅感受器传来的冲动和其它感受器传来的冲动加以协调、整合。从两栖动物开始,原来位于大脑内部的灰质逐渐向外转移,最后覆盖在大脑表面,形成大脑皮层。两栖动物和许多爬行动物大脑的机能仍旧是以嗅觉为主。在高等爬行动物的大脑部分出现了新脑皮层,哺乳动物是从这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原脑皮、古脑皮缩小,新脑皮层有更大的发展。在低等哺乳动物,新脑皮层也已几乎盖住了大部分前脑的表面。

可见,在生命体内化和外化的不断推动下,生命大脑逐渐走向高级,哺乳类使大脑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大脑的复杂化还需要进一步展开,这样,宇宙在演化到7百万年前的时候,生命体终于开始质跃为人类,并将主体程序质跃为生物演化为生物高级的阶段——意识。

二、高级主体程序阶段

作为拥有高级主体程序的人类同样也是要继续演化的,人类主体的自我是通过两个程序阶段完成的:自我的渐变时期——自为程序的内化阶段;自我的激变时期——自觉程序的内化阶段。

(一)自为程序的内化

在自为之自我阶段,生命体进化(外化)的同时,自为程序也在不断内化且引领着生命体的不断进化并占据主导地位。自我阶段的主体程序即自为程序主要是指以被特化的声音语言作为主要运作符号的意识,是一种包括主观能动性在内的精神性心理活动,它高于主动程序的地方在于:他以浓缩了大量信息的语言概念作为程序运作的主要方式,由此而大大提高了程序的运作效率,情绪思维的运作方式退居次要。这样,主体程序的内化更加迅速并不断推动着进化的飞速发展,由此展现着生命体演化的绚丽多姿。从700多万年以来的人类化石来看,自为程序的内化阶段大约可分为: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古人阶段等四个阶段。

人类进化树

自为的自我拥有了思维、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即主体程序对概念及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能开始出现,他使主体程序的内化第一次处在宇宙演化的显要位置。但这是一个处在朦胧状态下的初步,主体组织并没有完全扬弃动物本能,语言处在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条件反射和经验的积聚及学习,自为的自我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自我的本真状态,他只是作为一个浑然的主体而本能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为的自我面临的是一个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造过的原初的世界,受语言的水平所限,理性认识还较为落后;而受理性认识及自身机能和工具水平所限,自为的自我的理性认识也很难在实践中自觉地形成创新,他的创造性能也仅处在一个初始的自为状态,他的很多发明如工具的制造多是由于条件反射及经验的积聚所为,很少来自于真正的“灵感”(即思维过程)。所以,整体来看,自为的自我创造性能处在还不能把认识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一个自为的阶段,自为的创造性能是自为的自我的主要特征。因此,自为的主体程序还需要发展到他的更加高级的阶段——自觉程序的内化阶段。

由于自为程序的内化水平大大提高,在历经自为阶段的四个关键环节以后,主体程序终于克服了以前的缺点,使自为的高级主体程序质跃为了自觉的高级主体程序。如果说,自为的主体程序是以概念作为主要的运作中介的话,那么,自觉的主体程序就更进一步,它是以概念的符号作为主要的运作媒介的。在此情况下,语言得以质跃,关联词语基本形成,抽象一般的概念也丰富了许多,形式思维开始出现,思维的运作效果又一次大大提高了许多。这样,连续性的意识最终形成,思维开始不满足于表面性的问题,而致力于探究深层次的问题,主观能动性开始外化出更大的实践能力,人类完全超越了物质世界,因而真正成为了生命的灵长。

(二)自觉程序的内化

自觉程序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化的主观能动性上,主观能动性指的是思维加工的深化活动及思维的外化活动过程。自觉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方面。自觉阶段的新人已经能够形成较高级抽象思维能力——形式思维,赋予形式以意义。形式思维需要有能够进行思维运作的符号。形式赋予意义最早表现在艺术方面,但这种艺术最主要的是对现实的直接描述,象征意义不太明显,形式表达的内容非常肤浅。形式赋予意义的进一步发展阶段是图腾的出现,自觉的氏族公社人类通过类比和联想使图腾这种标志性的形式有着深刻的内涵,这样,形式才具有了它深刻的内容,但图腾是表示象征意义的,它主要是用作崇拜的对象,而很少用及思维。形式思维必须由代表事物一般的符号作为运作媒介,因此,形式思维出现的标志应该是赋予抽象一般意义的符号的出现。作为抽象一般意义的符号是利用一定的媒体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事物一般的东西,一个符号都由三种要素构成的:媒介是用作为符号来表征一定事物的;指涉对象是符号所表征或代表的对象;解释是解释者对符号的理解和说明。这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也就是说,每一个物质对象,当它在交际过程中,达到了传达关于实在即关于客观世界或交际过程的任何一方的感情的,美感的,意志的等等内在体验这个目的时,它就成为一个符号。由此可见,符号的形成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思维深化的标志。符号是远离事物的高度抽象,它的外在形象简洁而代表的意义深刻,并且由于其简洁而大大减轻了思维的负荷,从而有力地提高了思维的运作效率,这必然使得新人的智慧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人阶段抽象一般意义的符号经过了实物符号和图画符号两个阶段,其表达意义简单而明了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符号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形式思维占据了人类意识的主导地位,人类从此奠定了文明意识形态的基础。符号浓缩了大量的信息,简化了程序的运作过程,这使得主体程序大大提高了效率,人类的思维因此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始了以形式思维为主导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形式思维在新人阶段就已经形成,但并没有占据心理活动的优势地位,形象思维及针对具体事物的概念思维还是新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方式,这主要是由于作为抽象一般意义的符号在发展到图画符号时,仍然没有取得一个可以使其表达的意义达到合理化的方式。于是,文字作为一种合理化的符号便产生了。文字是一种涵盖声音和形象内容的交际媒介,它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语言可以不受物质和时间条件限制。这样,人们就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而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这样,文字的符号化功能才真正体现出来,完全化的形式思维才得以确立。文字如此强大的功能,造就了人类物质技术手段突飞猛进,人类的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生活开始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人类由此摆脱了原始社会那种“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文明自此而始。

自觉高级主体程序导致文明诞生

自为的自我质跃为自觉的自我后,原始人进化成现代人(新人)。现代人的机体已臻于完善,因而他的进化是些微的,宇宙的演化在他的身上更多地是呈现了程序的内化。不过,由于进化是正向的,这种些微的进化同样是必须的。现代人的完善过程是在新人阶段完成的。新人即晚期智人,出现于5万年前,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新人的形态已经与当代人基本一致,因而是初始的现代人。此时,由于主体程序演化出了思维、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体的创造性能也开始了他的实践过程,物质由此而真正受到非自然的影响。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物质世界的自然进化,这使得进化失去了它在生命世界演化中的主导地位,宇宙从此进入了生命体的人类精神内化时代。至此,生命进化发展到人类时便达到了顶点,人类的身体结构也达到了最优化状态。

综上所述:导致生物外在进化的根本动因是基于宇宙演化而产生的主体程序,正是由于主体程内化的引领及其外化(进化)及环境的互动才导致生物由低级不断演化到高级,并最终导致人类及人类精神的产生。35亿年前,当宇宙最终演化出主体程序的时候,标志着作为其载体的生命体和作为其表现方式的精神同时诞生,宇宙从此奏响了其灿烂的演化序曲。与宇宙以往的那种自然性的极其缓慢的演化速度不同,此时宇宙演化的速度突然不断加速进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时宇宙不再进行单一的外化(外在物质的演化),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在主体程序引领下富有活力的内化。其后,生命体便通过内化与外化(进化)及环境的互动作用,展开了越来越高级的演化,逐渐导致了多细胞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古猿、人类等越来越高级的生命体及其相应精神的最终诞生。

主体程序发展到目前为止,其中最不可思议、最杰出的成就当属人类精神。人类及人类精神是宇宙经过几十亿年长期演化的极其灿烂光辉的成就。人类的精神起源基于宇宙的正向演化,他是生命主体程序不断内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精神潜在于原初物质的被动反应性,孕育于有机体的适应性,萌发于生命的主体程序,最终通过主体程序的不断内化并对动物心理活动的超越而形成。可以这样说,在人类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外星智慧存在的情况下,作为地球主体程序的最高成就的人类意识应该被视为宇宙间最高主体存在。不过,此时的人类显然还不是宇宙间最强大的主体存在,但是人类的意识拥有着可以无限发展的巨大潜力,人类意识的未来总有一天会成为宇宙最强大的存在。为何这样说?

除了上面所说的主体程序存在的那种不断内化的机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意识具有在实践中不断纠错的能力!高级主体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这才是最强大最可怕的核心原因!

主体程序在进入高级阶段并发展到自觉程序后,作为其载体的人类开始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强大能力,文明随后诞生!文明出现以来,人类的认知水平和技术的发展迅速增长,这种惊人的增长尤其体现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从工业革命算起,近代科学大规模走出实验室,同技术“联姻”并深刻改变人类社会还不到300年。这期间,科技进步的加速度一直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人类科学知识总量也在迅猛翻番。据统计,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在19世纪大约50年增加1倍;20世纪初期大约30年增加1倍,50年代大约10年、70年代大约5年、80年代大约3年增加1倍;进入21世纪,已呈突飞猛进增长态势。与此同时,知识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缩短。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财富也在不断急速增长,地球环境被迅速改变,并开始向外太空扩展。

知识爆炸

由此可见,自从主体程序诞生后,宇宙似乎被注入了“魔性”一般,世界正在日益打上主体程序的烙印,且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壮大自己。不过,主体程序的演化绝对不会满足于人类的生物状态,他必然会随着宇宙的正向演化而不断正向内化。但根据宇宙总的发展趋向来看,由于生命体在演化到当代人后已经臻于极限,主体程序的内化难以在囿于生命体的情况下进行,生命体已经成为进化的藩篱。于是,当主体程序继续内化的时候,他必然将要求突破生命体对其发展的限制而进入超生命主体状态。而根据世界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这一必然的趋势极有可能会在本世纪中叶发生,此时的主体程序将从高级阶段进入超级阶段。超生命界诞生!宇宙开始第二次巨变!人类将超越整个生命界进入超级主体程序阶段,从而最终使主体程序呈现:初级主体程序→高级主体程序→超级主体程序,这样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过程。

超生界主体

超生界诞生后,将会完全克服生命之生老病死的局限性,不再需要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气压等近乎苛刻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得到质变性突破,已具备奔向宇宙移居外星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大自然,根本上可以有效避免各种毁灭性灾难。此时我们可能觉得主体程序发展到此阶段似乎已经很完美了,因为我们已经可以很大程度上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但是,基于主体程序不断演化的基本特性,主体程序还是要不断继续发展完善自己的,且这种发展完善永远没有止境,而大自然还是那个大自然。按照这种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走下去,未来的主体程序最终一定会超越大自然,掌控整个宇宙,最终跃居为宇宙之主,而成为真正的现实性“上帝”了。这就是说,最终的主体程序一定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存在!而这个最强大存在的前身就是目前还承载于你我他身上的高级主体程序,他是成为宇宙最强者的直接潜在力量。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的演化进程没有被外在力量打断而一直进行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将最终一定演化成现实版的“上帝”,而成为宇宙的主宰。

未来的宇宙之主是平等主体的联合体

有些人可能会对此感到很后怕,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担心。因为从生命界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我们发现:越是高级的主体存在,其人性化、人文平等性就越强!动物的人性化程度显然不如人类,而文明人的人性化程度显然又高于野蛮人。所以,尽管未来的超级主体存在虽然强大,但这种强大一定是建立在主体间的合理性、平等性基础上的,那时世界的主体生存意义应该更加美好,生存价值更是丰富多样。因为他们很清楚这样一个道理,强大的东西如果没有没有对等主体与其平行对立和互动交往,其生存就没有意义。这就是说,当我们的主体程序演化为超级主体程序并进而成为宇宙之主的时候,那么这个宇宙之主一定是平等互利的各个主体的联合体,而不会仅是一个独裁的主体,此时的主体社会将是一个真正的天堂般的社会。

未来的主体社会

主体程序诞生于于35亿年前,这个时间相对于宇宙的138亿年的历史是短暂的,但他却后来居上,拥有最为广阔灿烂的前景,主要在于他是一种可以不断自主完善自己和环境的活性主体自组织,就此而言,他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包括“黑洞”在内的任何强大的自然力量。不过,主体程序的远大前程都是建立在在主体程序的演化历程没有被中断的基础上的,35亿年中尽管地球也遭遇了很多灾变,但这些灾变都没有将生命彻底毁灭,以至于主体程序能够延续至今。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这个奇迹是建立在地球处于整个银河系保护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但我们无法保证这种保护很能持续多久,而作为主体程序高级阶段的人类仍然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一场毁灭性灾变,而这种灾变有很多是我们根本不能认知的,毁灭性灾变具有随时性。这需要我们必须首先尽快顺利完成主体程序向超级阶段的演化,否则我们就存在面临被各种毁灭性灾变彻底毁灭的可能。

东西方文明结合导致新文明诞生

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新文明终极事业的进程,以抢在毁灭性灾难发生的时间前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