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月亮和六便士》之外
本文导读:
如果说《月亮和六便士》激起了很多人对于理想激情的渴望,我宁愿我得到的是布吕诺船长那样的渴望:坚忍不拔,热爱生活。
英国著名文学家毛姆的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的确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在毛姆委婉优美的笔触之下,不仅大画家史特里克兰跌宕传奇的后半生跃然纸上,还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芸芸众生的区别描绘得活灵活现,从而触发读者的不断顿悟、不断思考。
年过四十的股票经纪人史特里克兰本来衣食无忧,在伦敦同妻子与两个孩子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但突然有一天,史特里克兰先生抛家弃子不告而别,只身住进巴黎一间破旧的小屋,决心重拾童年梦想,从零开始学习绘画!
在流落巴黎的五年时间里,史特里克兰忍饥挨饿坚持绘画。他毫不介意同行对自己画作的冷嘲热讽,也从不愿意去怜悯保护别人的尊严。尽管他的绘画技艺有所提高,却因为自己乖张放肆的言行,伤害了身边少有的几位朋友。尤其是他在获得画家好友施特洛夫的慷慨救助,得以从病中康复后,竟然拐跑了好友的妻子,不久之后又翻脸无情放任情人自杀,这件事和他对爱情以及人性的冷酷看法读来令人不寒而栗!
在逃离一团乱麻般的过去后,史特里克兰辗转登上一艘货轮,飘洋过海来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岛,找到了自己的梦中天国。在蓝天白云椰林树影中,他和当地的土著少女成了家有了孩子,得以终日安静作画,终于通过一幅幅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的画作描绘出自己对生活的全部感悟。但安宁幸福的日子并不长久,史特里克兰不幸染上了麻风病。在病重的最后时光中,他一边忍受折磨,一边疯狂地在木屋墙壁上画下人生最后的巨幅画作。
他死后,对他百依百顺的土著妻子按照他的遗愿,将震撼人心的木屋画作付之一炬。也就在他死后不久,他那些曾被人嘲讽为“平庸粗糙”的画作突然价值连城,成为被争相收藏拍卖的珍品。所有人都在竭尽全力赞美他,把他的画看作表达人类灵魂释放欲望的象征,把他的逝去看作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把他本人奉为一代画坛宗师……
作家毛姆并非虚妄夸张,而是以他同时代著名画家高更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创作出如此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来。
在毛姆所论证描述的故事中,艺术家,或者说卓绝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得以突破人体的躯壳喷薄而出。艺术家从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只活在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里,所以常人看重的爱情亲情在艺术家眼中毫无价值,更无力羁绊他们锐意奔跑的脚步;艺术家的终极目的是突破自己的精神束缚,抵达内心渴望的高峰,所以世俗看重的功名利禄也如粪土无异,不可能阻碍他们乖张放肆的言行。
有了这层思辨,那么史特里克兰所有令人不解甚至不齿的行为也就有了合理答案。他敢于中年抛弃家庭从零学画,是因为渴求用艺术剖解生活的种子早就存在于他的灵魂中。这粒种子让他的青少年乃至十几年婚姻生活显得浑浑噩噩,令他少言寡语魂不守舍。一旦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他就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漠视一切生活细节和苦难折磨,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那么所有在这条艺术之路中出现的人物,归根到底只是他赶路时偶尔出现的过客,从不会分散他的注意力,更不会因他们而改变方向。
于是,无论是与他厮守十几年养育两个孩子的史特里克兰夫人,还是抛弃丈夫短暂跟随他的施特洛夫夫人,或是陪伴他到最后的土著女孩艾塔,这三位出现在故事中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悲剧角色。前两位丝毫不理解史特里克兰的艺术追求,只想用爱情亲情把他锁住,后一位难能可贵做到了理解,但只能用青春作陪衬。“随叫随到,一旁待着少废话,”或许就是卓绝艺术家对待异性的一般态度吧;而“没心没肺,活着不累”,可能就是天才最佳的生活写照。这很残酷,却真实客观。
如同作家茨威格在小说《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对痴情女子内心世界的惊人描述,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也对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进行了详尽解剖,展示了与芸芸众生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引发众人对精神世界的无尽追求。但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
一是这个片面追求精神的故事或者案例并非古今罕有、弥足珍贵。读这个故事时我反复想到了中国古代与之类似的人物,还不是单个的,而是整整一个群体,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
这些人厌恶战乱纷扰的时局,转而通过种种乖张放肆的举动,甚至服用“五石散”这样的化学药品来追求精神世界的完美。表现在形式上也同样不见容于社会,不见容于道德,表现在艺术上则是催生了清谈功夫和一大批文学经典。但是,这种片面注重个人精神追求的风气一旦弥散开来,换来的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五胡乱中华”几乎亡国灭种的历史惨剧。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看不惯社会现实,转而终老山林隐居世外的高人隐士很多,单单《世说新语》就留下了很多印迹。但无论这些人造诣如何深厚,精神世界如何富足,对于他人的生活并无太多帮助,至多留下一些逸闻趣事,成为后人的谈资而已。
毛姆的这个故事之所以在西方引起如此震动,我想这和西方中世纪的精神禁锢以及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残酷竞争有关。习惯了几百年刻板生活的人们接触到史特里克兰的故事,无异于如沐春风,别开生面。
二是这个片面强调艺术家个人魅力的故事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不符。毛姆笔下的卓绝艺术家如果指的就是高更本人,那高更也只是少数中的少数。离世之后他的作品被视为珍品,固然对他来说是一种遗憾,但对于其他大多数默默无闻努力一辈子的艺术工作者而言,反倒是一种幸运。毕竟,能成名成家的艺术人生实在太少,也不是人人变成那副嘴脸就能成功。试想,如果人人都用史特里克兰式的方法谋求思想解放精神自由,人人都不顾及他人只专注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读这个故事时,我还想到了刘慈欣在科幻小说《流浪地球》中对未来的冷峻描述。他说,为了使地球加速逃离太阳系,几百年后的人类早已没有了对艺术的追求,所有孩子都在学习理工知识,因为这是延续生命前往新家园的使命要求。人类社会能够前进,我们的生活能维持在如今这个水平,其实就是不断有先驱前辈做出奉献牺牲,不断需要每个人各司其职的结果。如果人人都为了自己的精神满足而放肆乖张,你以为人类能走出多远?人能比恐龙幸运多少?
人不能活得那么自私,更不能活得那么随便。我笃信“人生是一场修炼”,所以我并不喜欢史特里克兰式的自我膨胀唯我独尊。如果有人希望这个故事能帮助自己鼓足勇气踏上艺术之路,我想那是想瞎了心,因为那样另类的道路根本不可复制,也不值得复制。享有他人声望的艺术家理应比普通人更高尚,而不是耍无赖当流氓。
再说,即便如他那样生活,倘若没有随时随地出现的善人或者善念,他又能一个人走出多远呢?单就他那场断送画家施特洛夫婚姻的持续高烧,就能要了小命。命都没了,何谈理想?
关于这个故事的精髓,曾有前人用一句话概括,“生活中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天孜孜以求寻找地上的六便士,而另一种则抬头仰望皎洁的月亮。”对此我并不完全苟同。反倒是故事中曾经帮助过他的布吕诺船长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共鸣。
布吕诺船长曾经带着妻子在距离塔希提岛不远的环礁上,历经千辛万苦建起自己的家园,然后在那里培育自己的两个孩子成才,并和坚韧可爱的妻子共度余生。他很喜欢史特里克兰的画作,也很同情这个不招人待见的画家。他说:“我和史特里克兰一样,身上和他有同样的渴望,不过他的表现手段是画画,我的则是生活。”
如果说《月亮和六便士》激起了很多人对于理想激情的渴望,我宁愿我得到的是布吕诺船长那样的渴望:坚忍不拔,热爱生活。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