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练习中你必须要清楚的肌肉关系——交互抑制
在解析某一块肌肉功能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它拿出来单独分析。事实上,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不是肌肉孤立运动的结果。它至少有两组肌肉参与其中,即主动肌和拮抗肌。而主动肌与拮抗肌在生理学上的关系便是交互抑制,做好瑜伽体式的关键之一,便是要理解这种关系。
所谓交互抑制,就是当大脑向主动肌发出收缩信号时,它也会同时向拮抗肌发出舒张信号。通俗一点讲,就是当你在做某个体式时,要懂得用哪些部位发力是很重要的。而很多初学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强行打开身体,或者用身体其它部位代偿进入体式。这样不仅体式不稳定,还会直接或间接给身体带来伤害。
下面我们通过三个体式来了解
什么是肌肉的交互抑制
轮式
1
做这类后弯体式的时候,身体后侧肌群(如腘绳肌、臀大肌、竖脊肌)和手臂的一些支撑肌群是主动肌,而前侧肌群便是拮抗肌。身体主动发力的过程,拮抗肌不仅要承受一部分自重,还要承受来自主动肌的力。在这种状态下,拮抗肌的肌肉和筋膜可以更大程度激活并参与运动。这样更有利于血液循环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还能形成对身体的保护。
下犬式
2
下犬式是模仿狗伸懒腰的体式。生活中如果你有留意过猫或狗伸懒腰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它们伸懒腰时,身体并非处于一种软趴趴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做下犬式时,小腿胫骨前肌、股四头肌、屈髋肌群和手臂肱三头肌,以及肩袖肌(冈下肌和小圆肌)是主动肌,而与这些肌肉功能相反的则是拮抗肌。为了使动作精准控制,让肌肉稳定发挥作用,主动肌还需要一些辅助肌参与其中协助完成动作,这些肌肉称之为协同肌。
三角式
3
为什么很多人练习瑜伽,肘关节和膝关节容易超伸?因为她们认为拉伸时肌肉应该是放松的,其实不然,绝大部分的瑜伽体式都是主动拉伸。如果长期将肌肉被动而过度地拉长,便会使身体的牵张反射机制减弱,就无法形成对关节的保护。例如做三角式时,股四头肌应该主动发力,腘绳肌在这种状态下,不是全然放松的,而是主动拉伸,也就是说它处于一种拉长的收缩状态,只有这样,我们的骨骼、关节才有正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