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到《哪吒》口碑炸裂,我看到1600人的人海战术不可持续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08天的第208篇原创文章


晚上抽空看了这几天口碑炸裂、票房飙升、被誉为国漫崛起的《哪吒》。

关于影片的好评已经基本被说的差不多了,本着不想剧透的原则,这篇文章,不聊影片内容,想从影片制片和制作的角度,说一说我的思考和看法。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周先生就跟我讲了很多关于导演饺子和这部影片制作方面的一些背景。

导演饺子,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然而,他却决定放弃药科,转行动画,他自学MAYA,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在《哪吒》之前,署了名的作品只有两部,其中一部就是获了很多国内外奖项的16分钟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

据说,《打,打个大西瓜》创作了三年零八个月,那段时间,他没有任何收入,父亲去世后,全家只能依靠母亲每个月1000元的工资勉强维生。

那是闭关的三年。他足不出户,也不和任何人交谈。

然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在那可以称得上是孤僻的三年之后,有一天,他竟然要面对的是100多家公司、1600多个人的统筹沟通,这和他那三年的状态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个状态持续了五年时间。

《哪吒》整个项目制作人数超过1600人,有5000多个初版设计镜头,1400多个特效镜头,从筹备到制作用了将近5年,其中前期和剧本将近2年,中期制作将近3年。

好在,这个过程,有彩条屋的CEO易巧坐镇。

2015年,计划筹备一个全新的动画电影厂牌的彩条屋,投资了导演饺子,饺子随即成立了新公司可可豆,并投入到剧本的创作中,很快选定了“哪吒”作为故事的主角。

北京彩条屋,是光线影业旗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王长田。《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大卖,光线影业将成为最大赢家。

可以说,《哪吒》是一位自学成才,仅仅完成过一部16分钟短片的年轻导演,和一个第一次全流程参与制片过程的动画厂牌的一个重大赌注。

在了解了这部影片的这些创作背景,以及看完了整部影片之后,作为行业从业者,我第一个表达的感叹就是:这100多家公司、1600多人,要如何统筹啊?

对于一个制片人来讲,面对这个课题,我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而且还是在审美、技术都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高度的中国动画行业。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从特别落地的执行的角度来说,100多家公司,1600多人,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做到风格完全统一?甚至各家公司的技术都不一样,很可能软件都不一样,这中间是如何实现顺畅沟通的呢?

我第一反应当然是不可思议,从内心里由衷的敬佩。

但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的是,一部影片,真的需要100多家公司、1600多人的参与、三年的制作周期吗?

真的很难想象,100多家公司,怎么才能实现高效沟通?要通过多长时间才能让每家公司都能完全领悟导演的意图?

导演想要一团火,是导演想象中的那样的一团火,结果很可能制作团队做出来的是一坨火,导演得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让1600多人都理解他想要的那团火?

这样一想来,花费3年的时间完成1400多个特效镜头,已经是很快了。

作为影视从业者,我们不仅仅应该沉浸在国漫回归的感动中,更应该思考,这样的人海战术,到底是不是国漫重振的战略。

到底是是真就需要这么多人,这么多家公司?

还是说,是产业还不完善,流程还不健全,标准还不统一,专业化水平还不高,所以,才只能用1600个人的合作方式去做?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数字,并不值得骄傲。

彩条屋从成立至今,投资了很多家动画公司。

一方面,光线实力强大,不惜砸重金布局动画产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动画产业,从来不缺从业者,不缺有情怀的制作者,不缺想要出人头地的动画公司,缺少的,是如何升级从创作到制片再到宣发的流程体系,是如何完善生产制作能力,也就是专业化、流程化、标准化的一套高度工业化的系统,这才是国漫能够实现持续高产的当务之急。

与其花重金大量投资公司,不如花大力气对有潜力的新人做职业化培养,不如去迭代和完善动画的全产业链的流程。

通过《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哪吒》这么多近些年叫好又叫座的国漫,观众已经看到了国漫的制作水平在日渐飙升,这让所有动画的从业者无比振奋。

与此同时,作为从业者,我们更希望这个重振的动作要可持续,人海战术不可取,三年出一部作品的效率太低,如何让动画产业稳定、高效、健康、良性的运转下去,才是所谓的行业巨头们要去思考和践行的。

届时,我们才能真的高喊,我国漫,威武!

爱之深,责之切吧。

永远为有情怀的中国动画人骄傲,也永远为你们打call。

End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创始人&CEO

个人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每天更新和创业、影视、体育、知识系统相关的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