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之后,明朝再无组织下西洋?别再被骗了,这才是历史!
谈及中国航海史上的“下西洋”话题,相信十有八九之人,都会认为只有七次,即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奇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其实还有第八次下西洋。
如果说郑和是一朵红花,那么王景弘就是一片绿叶,其实王景弘的真实历史贡献,不比郑和低多少。只是,郑和一直是领导,加上近代梁启超对他的追捧,所以郑和广为人知,而王景弘如今却鲜有人知。所谓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在朱棣靖难时,屡立战功,具备军事才能。
和郑和一样,王景弘也是一个太监。1405年,王景弘与郑和等人首次下西洋(王景弘为副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的岁月中,王景弘先后参加过五次郑和下西洋活动(也有说王景弘参加了7次)。其中,有两次值得重视!
(1)1430年,王景弘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当时,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人称王三保。换言之,第六次下西洋其实由王景弘与郑和两人领导。
(2)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病逝于印度古里。同年7月底,王景弘率队归返。因此,从这一次安全返航,也可以看到王景弘有能力带一支大舰队。
梁启超评价认为,“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实,这一评价不太准确,因为在郑和去世的第二年,王景弘再度下西洋,这是明朝官方第八次大规模下西洋。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主持船队出使南洋,即第八次下西洋。船队先到苏门答腊,后到爪哇。回国时,苏门答腊国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随船队到北京朝贡。
换言之,郑和七次下西洋,并非中国航海史的绝唱,因为还有明朝组织的第八次下西洋。所以,别再被骗了,这才是历史真相!
郑和去世之后,王景弘仍负责南京水军的操练。《明英宗实录》1435年载:“请以各卫风快船四百艘作为战船,令都督陈政操江。上敕守备太监王景弘计议行之。”
然而,在此之后,1436年明朝政策转变,大臣阻止下西洋,明英宗命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从此再无官方大规模下西洋。
关于大臣为何阻止下西洋,传统认为这是短视,其实这可能是一阴谋。因为下西洋贸易获益的是皇家,但国库不获益,大臣不获益,所以大臣阻止,其后明朝民间“走私”海贸依然盛行。
晚年的王景弘,潜心整理航海资料,把一生航海所得编撰成《赴西洋水程》等书。后来,这一些书籍流落民间,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时期,人们驾船出海的导航“秘本”,在中国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明朝下西洋的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提!
第一,郑和(回族)、王景弘、侯显(藏族),这三个太监是郑和舰队的主导,由于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加上精通佛教和伊斯兰教,所以才被选为正使,王景弘是一般是副使。
第二,郑和下西洋的荣誉,至少有一半归功于朱棣,梁启超评价“郑和之业,其主动者,实绝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