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管理中的浪费
浪费是问题的一种,是危机意识的体现,更彰显出“痛心疾首”、“非改不可”的想法与决心。
识别浪费的意义在于:①使问题显现化;②使改善有聚焦点。
现在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七大浪费”概念主要针对生产现场的浪费消除。
但是,这里分享一个“28原理”,企业80%的工资可能付给了20%的人,这个20%的人就是管理者(包括技术人员),因此将七大浪费的理念拓展至管理或流程领域,就显得更有必要与价值。
01七大浪费本义
浪费这个词在管理上流传起来,源于大野耐一这个人,他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创立者。他察觉如果要使得生产流畅,就必须消除七大浪费,这七大浪费分别是:①搬运浪费;②库存浪费;③动作浪费;④等待浪费;⑤过度加工;⑥过度生产;⑦不良浪费。
事实上,七大浪费旨在消除现场的各种“阻碍、等待、不均衡、不良”的现象,这种思维完全可以运用于管理或流程之中。
02管理中的七大浪费
① 等待的浪费。等待上级指示、外部回复、下级汇报。
② 库存的浪费。计划、决议、措施、方案得不到有效执行,形成库存。
③ 过度加工的浪费。过多表格、过于复杂的流程、只有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未抓到问题核心的解决方案。
④ 过度生产的浪费。过多的流程,过多的会议,闲置的人手,过多的岗位、混加班费现象。
⑤ 搬运的浪费。部门划分不当,部门职责不清,导致信息流通不畅。
⑥ 动作的浪费。不抓重点的改善;未电子化与共享的资料;缺乏沟通的重复事务。
⑦ 不良浪费。员工刚熟悉岗位离职;人员的内斗;不加以梳理与总结的问题;错误的决策。
03会议中的七大浪费
①搬运浪费:讨论激烈,信息搬来搬去,无法达成共识;
②库存浪费:讨论出一堆决议,却无人执行(推诿),或不了了之;
③动作浪费:开会途中,临时去找某项资料或物品;
④等待浪费:因有人迟到而导致会议延迟召开;
⑤过度加工:打印了过多的会议材料;
⑥过度生产:花较多时间讨论不相干话题;
⑦不良浪费:讨论过火,发生争吵,导致因反对人而反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