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 辨治慢性肝炎四验方
张琪 辨治慢性肝炎四验方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312人已读
对于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的治疗,张老经多年临床实践后总结了以下四方,分别对各种不同症状的慢性肝炎病症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一、肝病方一1.组成:柴胡15~20g,白芍50g,枳实15~20g,甘草15g,白术15~20g,茯苓15~20g。
2.加减法: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者,可加龙胆草15g,板蓝根30g;HBsAg者,加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30g;舌质红、尿黄赤,手足热之热重于湿者,加金银花30g,败酱草25g,大青叶20g;食欲不佳者,加山楂15g,麦芽30g,神曲15g;腹泻除加重茯苓、白术用量外,还可选加扁豆15g,山药25g;脘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槟榔等;体弱气虚者酌加人参、黄芪;部分正虚邪恋患者,可以人参、黄芪与清热解毒之剂合用,肝功能亦多能随之恢复。
3.适应证:迁延性或慢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肝区隐痛(或胀痛、刺痛),腹胀满,食欲不佳,全身疲乏,头昏心烦,目干涩,手足心热,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肿大,触之痛,肝功能有改变(或无改变),有蜘蛛痣及肝掌。
4.方义:本方以白芍为主药,取其柔肝止痛,敛阴养血,为治肝脾不和,肝气郁滞之要药。适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腹疼痛、痛经、手足拘挛等症。从临床观察来看,慢性或迁延性肝炎一般都出现肝气亢盛,肝脾不和之证候,如头昏,目干,五心烦热,烦躁易怒,胁痛,腹胀,疲乏无力等。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气亢盛,则化热而伤血,血热外溢,故出现蜘蛛痣,肝掌等。少数患者还出现鼻衄、齿衄等症。不少妇女患肝炎者还有月经不调,并随着肝炎治疗的好转,月经亦随之恢复正常。故在治疗本症时,必以柔肝止痛,敛阴养血的白芍为主药。方中柴胡疏肝,枳实理气,协同白芍以平肝气之横逆,和以甘草敛阴缓肝急。如胃脘痛,肝气偏亢,横逆犯脾,则出现消化机能紊乱症状如腹胀便溏等,为部分肝炎病人的常见症状,故亦常用白术、茯苓以健脾胃。
二、肝病方二1.组成:当归20g,赤芍15g,生地20g,丹参20g,丹皮15g,柴胡15g,甘草10g。
2.适应证: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肝区、脾区(左、右季肋部)有顶、胀、热、痛之感,心烦易怒,掌心热红紫,目干,视物不清,有时齿衄、鼻衄,面色黧黑,妇女月经异常,多早期,经行发热。(2)舌质紫,有瘀斑,口唇紫,有蜘蛛痣,脉弦有力。(3)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有改变。
3.方义:本方为活血化瘀之剂,但见典型血瘀证候即可应用,不必悉具,瘀血肝肿大,则用真武汤加活血之剂往往收效更为满意。
三、肝病方三1.组成:人参15~20g,黄芪30g,当归25g,白芍30g,白术20g,枳实15g,郁金15g,丹参15g,山楂15g,甘草15g。
2.适应证:用于慢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病程久,体质瘦弱,呼吸气短,体衰乏力,食纳不佳,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脘腹胀满,便溏,胁痛。 (2)无里热证(间或有假热现象,如口干苦,尿黄,脉虚数)。 (3)肝肿大,肝功能有明显改变,舌苔白润或腻,脉弦细无力。
3.方义:本方应用病程久,病人身体虚弱,腰胁作痛,无里热证者。其功用为益气补血,疏肝理脾,寓消于补之中。适用于慢性肝炎见上述症状者。肝炎病人除湿邪壅实证之外,亦常见虚证,如胀满、嗳气、不思饮食、便溏等。另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见眩晕、耳鸣,苔白或腻,若脾气虚失于运化,气血不足,则可见倦怠乏力,面黄不泽,脉弦沉细无力等,均可用此方。 方中黄芪、人参大补肝经生升之气。黄芪性升对肝弱而不升之病情最为适宜,故以黄芪为主药,助人参加强其补气升清之功效。气弱则血不足,故辅以当归、白芍养肝之体,助肝之用,肝气弱不疏,则气自留结,故用枳实、郁金、丹参等疏其壅滞,参、芪与枳、郁同用,“补而不滞邪,通而不伤正”,同时,重用参、芪辅以归、芍,又具有“阳生阴长”之妙,更增强了益气补血之药效。
四、肝病方四1.组成:醋炙鳖甲40g,白芍40g,当归25g,郁金15g,红参15g(或党参50g),丹皮15g,青蒿20g,生地30g,丹参20g。
2.加减法:若兼出血,如吐血、便血等,则于方中加入小蓟、藕节、地榆、血见愁、仙鹤草等止血之品。如气虚体弱,可加黄芪25~40g,人参15g。
3.适应证: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有以下症状者可用此方:(1)头昏,疲倦,手足心热,两胁胀痛,腰酸无力,肝掌,蜘蛛痣,面色无华,口唇紫暗,舌紫无苔,腹胀,鼻衄,或齿衄,吐血,便血,脉弦滑或数。(2)肝脾肿大,尤以脾肿大为明显,另见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4.方义:本方具有益气补血,育阴软坚的作用。以鳖甲为主药,具有滋阴潜阳,散结消聚之作用。古人谓治胸胁积聚作痛,或久疟、疟母等症。疟母即脾肿,故本药为治脾肿大之主药,辅以人参补气,当归、白芍与鳖甲、郁金、丹参合用则“补而不滞,消不伤正”,此消补兼施乃治积之大法。
(上下文义不合,此处当有缺文)
二、肝病重治胃 乙肝病位在肝,但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相表里,肝胃(脾)之气本相通,一荣则俱荣,一伤则俱伤,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乙肝之初,病毒郁结,肝失疏泄,恒用舒肝之常法,香燥过用,伤胃及脾,胃滞脾弱,反至肝郁不达,终成邪踞中焦,缠绵难愈。或拘泥“病毒”二字,执清热解毒通套之法,苦寒过剂,伤脾败胃,胃阴亏虚,脾无以为胃行其津液,导致化源不足,肝失滋养,以致肝虚不复,病毒不除,迁延不愈。此治当宗《内经》云:“厥阴不治,取之阳明”,指的即是肝病治胃,对临床辨治乙型肝炎 颇有指导意义。郭老以为,肝病治胃主要指降阳明以制肝横逆和充养阳明以抑肝强两个方面,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1.肝横见症:胁痛脘胀,口苦泛恶,厌食油腻,食少纳呆,全身倦怠,头闷头昏,口干不饮,小便时黄,大便偏干,肝功能异常,舌苔厚腻或腻黄,脉弦濡或弦滑。临床常用自拟乙肝二号方,即温胆汤去甘草,防止甘能助满,加石斛生津,防其燥伤胃液,再加生薏苡仁、鸡内金健脾渗湿助运;丹参、郁金、板蓝根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舌苔黄加黄连燥湿清热,大便干,少佐大黄清热导下。
【病案举例】 胡某某,男,24岁,1986年7月12日初诊。患乙肝时久,经各种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刻诊:右胁胀痛,脘腹痞闷,食少纳呆,口苦泛恶,全身疲困,头昏且痛,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肝功能检查:锌浊15IU,谷丙转氨酶200IU,表面抗原滴度1∶28,舌质微红,尖有瘀点,苔心黄腻,脉弦滑。药用:竹茹15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石斛12g,丹参30g,郁金10g,板蓝根12g,大黄5g,生薏苡仁30g,滑石12g,黄连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调治3个月,病体告愈,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2?肝强见症:右胁隐痛,肢体乏力,口咽干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略数。临床应着眼充养阳明,滋养肝体。常用自拟乙肝三号方,即一贯煎合芍甘汤,以沙参易太子参,共奏酸甘化阴,兼以益气。口苦加龙胆草清肝热,口干甚时加天花粉、石斛养胃生津。
【病案举例】 张某某,女,30岁,1983年1月22日初诊。患乙肝时久,迭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诊见:右胁隐痛,四肢乏力,嗜睡懒动,夜间口干,晨起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肝肋下1cm,触痛明显,肝功能检查:锌浊14IU,表面抗原阳性。舌质淡红,尖边微紫,少苔乏津,脉沉细弦。药用:太子参15g,杭芍15g,甘草5g,麦冬麦冬12g,当归10g,川楝子10g,枸杞子12g,生地12g,丹参30g,郁金10g,板蓝根12g,龙胆草6g,茵陈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药进30余剂,诸症悉除,肝功能亦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病愈后随访一直体健。
三、肝病应治脾脾胃居中焦,乃升降之枢机。枢机失调,妨碍肝肾之阴升和心肺之阳降。乙肝病,毒郁于肝,肝气不扬则郁。因五脏相联,先 g 脾土,有碍脾升;囿用疏泄,伤其脾气,脾升失职,肝郁亦甚,又 g 脾土,必致“肝脾郁陷”。临床以胁痛腹胀,食后胀甚,全身乏力,大便溏薄,肝功能异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中心腻,脉弦濡或沉弦为主要表现。治以实脾为要,实脾贵在运脾,脾运则诸脏不郁,升降复常,肝郁自可畅达。治疗用自拟乙肝四号方,即六君子汤、逍遥散合方加丹参、郁金、板蓝根。若腹胀甚加枳壳、麦芽行气消胀;大便质溏次多,加山药、薏苡仁益脾渗湿止泻;易汗者加生黄芪固表止汗,多能收效。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25岁,1984年7月16日初诊。
右胁胀痛,脘腹不适,食后腹胀,厌油腻,四肢乏力,动则易汗出,小便时黄,大便偏溏。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314IU,表面抗原阳性,舌体微胖,舌边有痕,脉弦濡。药用:党参15g,焦术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柴胡10g,当归10g,杭芍10g,丹参10g,郁金5g,板蓝根12g,炒麦芽15g,白蒺藜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守方略有加减,连进37剂后,病愈体健,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转阴。随访2年,病未再发。
【评按】 总之,乙肝治法应基于祖国医学整体思想,立足于扶助正气,调整机能,恪守“正足邪自去”的古训,不斤斤于“病毒”而舍本求末。临床证实,病情缓解的同时,肝功能亦随之改善。此说并不排除也不能排除清热解毒常法的运用,若有是症,就用是法,舍此难以应手。至于乙肝治肾之法,推其机理,肝肾同源,病穷及肾,当有从肾治肝之法,临证少遇,体会不深。乙肝治之三法四方,源于实践,逐步完善,反复验证,已作为规律性的常用处方。方方佐用丹参配郁金活血通络,治血而调气。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妨碍血流而致瘀,血瘀势必气郁。所以乙肝有瘀血见症应佐用,丹参用20~30g,郁金用6~10g,其比为3∶1,方收佳效。若无瘀血脉症,亦应佐之,但用量较少,丹参10~15g,郁金4~7g,其比为2∶1,此谓“防患于未然”,又使藏血之脏,血活用良。板蓝根之佐用,取其善解病毒之长,意在清泄病灶之毒邪,用于乙肝优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
所治乙肝患者,均经西医确诊而单纯服用中药治愈的。由此说明先进仪器化验检查的客观数据,诊治时作为辨证论治的参考或借鉴,是很必要的,但决不能成为禁锢辨证的框框,临证所见诸多乙肝屡治不效,究其因,当责不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