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园小游杂感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国庆长假,原计划去附近走走,可一想起旅游景区密密麻麻的游客和拥挤不堪的道路,顿时便失去了外出游玩的兴致。待在家中陪陪小孩读读书,聊聊天倒也别有一番趣味。可孩子们到底耐不住寂寞,我和妻子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于是,我们驱车前往如东丰利的悟园。
确切来说,悟园算不上是一个景点,只是一个私人小花园。悟园的主人是我高中母校从前的袁校长,简短寒暄后,袁校长饶有兴致地带我们参观他的悟园。
袁校长原来爱好书画和雕刻,2003年退休之后,完全因为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做一些石刻作品。袁校长无意中收藏了一块石板,没想到石板竟然来源于明末清初江南才子冒辟疆与秦淮佳丽董小宛栖隐过的如皋水绘园。
水绘园历经沧桑,一度中落,园中石刻石碑部分散落民间。袁校长看到石刻后如获至宝,于是将上述事迹记述下来,并邀请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等题跋。
最初,袁校长将这些石刻挂在墙上,后来规模逐渐变大,于是他萌生出建设一个私人园林的想法。于是,他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利用自家庭院,耗时13年建设“孝文化长廊”和“法治教育园”。
他亲手雕刻园内碑石,磨坏刻刀10余把、磨头1000多只,建成由168块碑石、22块匾额对联组成的200多米文化长廊,并作为义务讲解员,接待访客4万多人次。
在孝文化长廊,一共24张石刻,刻有传统孝敬长辈的文字和图画,每一笔都凝聚着袁校长的心血。在法治教育园,刻有上至周公下至民国的历代“法”家名人。
在里面一侧的墙上,刻有丰利文园的实物图。由于战争和历次运动,文园早已不复存在,袁校长多方打听,从南通图书馆找到一本记载当年文园建筑的书,里面的文园八景都是依据实物测绘而成。他喜不自禁,将文园八景图配以文字说明,雕刻于石板之上,生动再现了当年文园的盛况。
曾经的文园,其主人是乾隆年间的盐商汪之珩,因仰慕冒辟疆、董小宛,缅怀水绘园,于乾隆二十三年在几近荒芜的水绘园洗钵池畔营建水明楼,其名取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的诗句。
而丰利文园初为丰利人张祚(康熙二十六年进士)所筑,地处盐河两岸(今丰利小学所在地),后归汪氏。
园内布局如画,楼阁亭台,回廊曲径,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处处溪水环绕,林木葱郁,极尽池馆花木三胜,园中建有课子读书堂、念竹廊、紫云白雪馆等多处佳景,曾经被誉为私家园林的经典之作而闻名江淮。
众多文人墨客如郑燮、袁枚等都曾来文园住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其文化内涵之丰誉满大江南北。
袁校长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建成悟园,但他从不后悔。对于文化事业,他一直自得其乐地付出着、奉献着。
悟园2004年开建,2017年建成,随着悟园的完工,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袁校长告诉我们:“取名‘悟园’,目的就在于让年轻人能感悟人生的真谛。”
参观悟园,我感慨良多。语言是存在的家,如果没有文字记载,水绘园和文园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个人的作用看起来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可是像袁校长那样十几年孜孜不倦的付出,建设“孝文化长廊”和“法治教育园”,并将当年文园的盛景配以文字刻在石板上供人参观,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算得上无量功德。
一切对物质的占有都会有一天随着生命的远去而消散,而文化长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化和历史的空间里,一个人如果仅仅满足于吃喝玩乐,那和动物世界有何分别?
袁校长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可能,脚踏实地迈出有利于社会的一步,也许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其实迈出脚步的一瞬间就成了永恒。
悟园虽小,可仿佛穿透了几千年,给我很多教育和启示。很多人都喜欢游遍好山好水,尝遍天下美食。可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次,又未免落入了庸俗和粗鄙。今后带孩子们出来游玩,我会更多让他们领略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