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
捡漏
“百年辉煌 黄河力量”主题征文是6月30日截止的,我赶在最后一刻发出了《黄河岸边三声雷》这封邮件,结果揭晓,竟然榜上有名,这让我忽然想起一个词:捡漏。
说句实在话,每次参与征文活动前,我都暗暗给自己打气:假若没人看见征文启事呢?假若没人参与呢?假若其他参与人的邮件中途堵车呢?假若评委一不小心遗漏其他作品呢?假若编辑鬼使神差加上我的名字呢?一连串“假若”的结果就是:不用担心,不用害怕,无论你的格局多么渺小,无论你的构思多么垃圾,无论你的语言多么繁琐,无论你的情节多么违背常理,无论你的表达多么词不达意,主办方都不会嘲笑你,因为只有你支持了他们的工作!编辑也不会嘲笑你,他们怎么能对独一无二的粉丝无动于衷甚至冷嘲热讽呢?他们只能毫不犹豫地大手一挥——一等奖,暂缺;二等奖,暂缺;三等奖,暂缺;参与奖,XX。而唯一的XX只能是我。
在这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召下,我鼓起勇气“下笔如有神”。
《黄河岸边三声雷》是我在被迫学习若干遍济源历史后的心得。那段时间,构思——改稿——推翻——重来,在反复循环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历史画卷,是风雨兼程的1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年,是自强奋进的100年,是积极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的100年。”“中国共产党在济源的革命历史,是一部不畏强暴、荡气回肠的悲壮史,是一部浴血奋战、风雷激荡的抗争史,又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太行的胜利史。”感动之余是冲动,想一想的冲动,讲一讲的冲动,写一写的冲动。
想好了,讲清了,但写不出来。那就赶鸭子上架——有意作难吧,反正自己难为自己不犯法,何乐而不为呢?
写完一看,别说“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也别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一种咋看咋不顺眼,咋看咋生硬的别扭。
时不我待,截稿日期已到,我牙一咬、心一横,发出邮件的同时闭上了眼睛:自己已经竭尽全力,接下来就该听天由命了;捡漏,捡漏,有漏千载难逢,无漏命中注定。
或许,苍天有眼,我真的成为幸运的捡漏人。但是,若没有为捡漏而作的努力,即使世界上遍地是漏,又怎能轮到我捡呢?同时,一而再、再而三的改稿让我感受到,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瞎折腾!
接下来,为继续“捡漏”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