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古蔺的桥
故乡的桥
数不清家乡的河面上到底建造了多少桥,如驾车行驶沿河观赏车窗外闪现有气势宏伟的钢混水泥桥、有沉稳敦实的石拱桥、有荡荡悠悠的铁索桥、有古朴清雅的木栏桥、还有随意将石块铺陈于水中的石敦桥,桥是乘车人眼中的一道景。
家乡的石拱桥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桥身由块块青石砌就,因常年风雨侵蚀,桥墩为各种不知名的野草葱郁遮面,静默中的石桥青苔染绿似在述说那些过往的陈年旧事。
据老辈人讲位于县城古蔺老街的上桥其本名原为永济桥,有数百年历史。八十余年前有黔北烟枪兵侵扰县城,荷枪实弹的黔军挥舞大刀,由巫师作法,自诩刀枪不入,“嗷嗷”叫着隔岸冲锋,本地乡兵偏不信邪举枪齐发,破敌阵退神兵,硝烟战事就发生在桥上。随着岁月的变迁,永济桥因有碍通行而改建为笔直平整的石拱桥。与此桥相距不远的胜利桥,壬戌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至小城时,当地乡民欢呼雀跃,由乡绅发起集资修造石桥以为纪念。造桥期间时逢雨季发大水,桥墩遇山洪冲刷摇摇欲坠,众绅士点燃香烛纸钱,跪地祷告,说一怪焚香后洪峰果然退却,自此胜利桥得以安建。这些传说未免有神话谬传的成分,但至今仍为老辈人津津乐道。
然此类神奇传说却远逊于当年赤水河中的门板桥。据传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过古蔺县境时,红军在太平渡口与川黔两军激战,太平老街的贫民纷纷将自家老屋门板卸下来搭建浮桥助红军强渡,其时伟人毛泽东伫立桥头指挥若定,红军过桥如履平地,虽弹雨横飞渡河将士却毫发未损,如今浮桥原址仍矗立着一块老鹰石,若观其石隐隐还能数出弹痕,当年搭桥的门板,在古镇的《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陈列馆》内仍历历在目。
家乡的桥星罗棋布屹立河上或伟岸或纤巧林林总总。位于俗名黄家沟溪流上的铁索桥由数根钢索牵引,桥下溪水潺潺,桥面铺着木板,无桥栏,逢赶场天背背兜的苗家姑娘走在桥面上,为滞滑村姑碎步轻移,踮脚如飞,飘逸的裙摆和着“咯咯”的笑声随着桥身颤动,似在踩一曲翩翩欲仙的舞蹈,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记忆最深的是伴我出身成长的赤水河铁桥。其桥身由钢铁铸成,呈瓦蓝色,桥栏缀满铁钉似繁星在骄阳下泛出光泽。行走于约五米宽的桥面上,观河流如带,凉风习习,波光粼粼,心旷神怡也如清流从心底自然沁出。此桥建于三十年代,横跨川黔两省耸于山峦迭翠之间,是西南唯一通向滇缅出境公路的主要关隘,当年中国抗日远征军就由此出川。因其险要,十年前桥头还站有护桥卫兵,为铁桥平添了几许英姿。幼时因在铁桥上来回过往,对此桥有很深的感情,去年因赤水河上过境国道增多,且该桥面狭窄失去价值,交通部门在此桥上游又另建新桥,遂将铁桥拆除,铁桥竟成了长留于心的永久记忆。
家乡人爱桥,桥不仅给乡民生活带来方便,也为家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两年当地政府和乡民更是致力于修桥,仅县城就新建桥名 “保安”“建设”“落洪”和“狮子”钢混大桥四座。所建四桥其桥身宽阔,可并排行驶四辆卡车。桥栏两侧均有灿若繁星的路灯装饰,桥上车水马龙,人影绰绰,桥将河水分隔的新旧二城变为了通衢大道,县城漂亮的街景因桥让市民更加留连忘返。随着县城西区开发家乡又将矗立起数座新桥。
家乡的桥是乡民生活的生命桥,还是通向幸福彼岸的希望桥。如谁捐助修造了一座桥,其桥侧准为捐资者立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功德铭文,署上捐资人姓名,以为永世纪念。近些年外出经商发了财的乡人省亲回乡都乐意捐资造桥。有一女士,捐资近百万在落鸿河下游建了两座石桥,却隐姓埋名不愿透露姓氏名讳,在乡民口中传为美谈。
家乡就是这样造桥兴桥,谁为家乡的桥尽了心力,家乡都会以这种口碑相传的方式给造桥者回馈以永久的念想……
文|何有德
图|网络,中国摄影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