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秦志存

传统诗词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有文言文的属性,往往较典雅。而这种典雅,常常给阅读者造成了障碍。当今绝大多数读者,因时代的原因,一般都没学过旧学,像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书都没读过,古文基础一般都较为薄弱,故阅读那些较为典雅的诗词就比较困难,比较吃力,甚至根本看不懂。由于看不懂,人们对典雅的诗词就渐渐没了兴趣,不愿看了。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即有一些作者,在创作中却一味追求典雅,喜欢用冷僻的旧词汇,爱用僻典,使作品充满了书卷气。有的还喜欢玩朦胧。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是高深,才是有水平。然而这样做,常常“朦胧”得读者不知所云,“典雅”得谁也看不懂。这样的作品,还有谁愿意看?这样做,实际上是自绝于读者,把古典诗词带进了死胡同。

有人认为,诗词属文言文范畴,自然要写得雅一点,而写得很通俗就不是古诗词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古以来通俗易懂的诗词就很多。请看以下的例子。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本诗实为闺怨,写一位思妇思念远在辽西戍守的丈夫,表达了哀怨和反战心情。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

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本诗赞赏了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香高雅之气。以此表达诗人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在割台一周年之日,诗人勉强出户游山。但心中郁闷难除,便写下此诗,表达了心中的悲痛。这是一首爱国的悲歌,感情真挚,动人心魄。

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身此外更何求。

诗中第七句一作“多病所需唯药物”。本诗写草堂生活点滴情景,反映了诗人安居草堂安然自得的心境。但末联也流露了一点乐中带悲的凄凉与后虑。

以上引用的是古代诗词的例子,均为整首;下面再来看几例历代传诵的名句。

唐·刘希夷《代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诗写了光阴易逝,青春不再来的感叹。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诗句以月作比,表达了相思的痛苦。

宋·苏轼《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诗句表面上嘲弄自己,实际却在讽刺那些公卿大臣都是“愚且鲁”的无能之辈。

清·袁枚《寒夜》:“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诗句写夫妻间的闺房趣事,活泼可爱。

清·赵翼《野步》:“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句写秋天景象最易惹人伤感,引起了诗人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感慨。拟人化的诗句风趣有味。

以上所引古人诗词,或写景、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立意基本上是较好的,抒发的情感基本上也是较健康的,有的还不乏感人之处。这些诗词和名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语言通俗,浅显流畅,有的甚至接近口语,易读易诵,令人喜爱。根本没有冷僻的词汇,难懂的典故,没有书卷气、陈腐味。都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精神享受、思想熏陶而收益匪浅。这些古代诗人,包括一些大家名家,都能写出这样人人可懂的通俗作品,那我们今天的诗家,就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更没有理由不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清代学者袁枚曾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是另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能解。”杨逸明先生也曾指出:“流传至今的一些唐诗名篇,大多读来通俗易懂……最能广泛和长久流传的语言,最有生命力的语言,是口语化的书面语。”

古今名家学者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作诗一要词浅,二要意深。而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恰恰都具有词浅意深这两个特点。而那些深奥难懂的诗作便不大受欢迎,难以流传。今天,我们要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不但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让传统诗词通俗化?现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一是端正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通俗化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摒除“越雅就越高深,写得通俗就是水平不高”的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多在通俗化上下点功夫。同时还要明白,通俗化是须要花大力气才能够做到的道理。

二是创作中坚决不用那些古奥冷僻的词汇和典故,即使用,也要选那些常用易懂的。不要搞“掉书袋”之类的把戏。这一套是过去文人们玩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然沿用此类方式、手法,那应是不合时宜的。

三是诗词创作要具有时代气息,时代精神。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多用现代词汇。因为用现代词汇作诗,相对要易读易懂一点,时代气息会浓一点,会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使作品具有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特征,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通俗一点、大众化一点。

四是力戒诗意晦涩。在遣词造句中,不要似是而非,大玩朦胧,不要故弄玄虚而让读者不知所云。诗词语言只有生动易懂、明白晓畅才能让人喜闻乐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五是诗词要通俗,但通俗不等于粗俗,更不等于低俗、庸俗。要做到这一点,主要须在立意和语言上下功夫。立意要积极健康,传播正能量。语言要锤炼,用词要精准,诗句要流畅有美感。做到了这两点,诗就美,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原载2019年《中华诗词》第10期)
(0)

相关推荐